肌无力综合征
挂号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肌肉
多发人群:40岁以上男性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阳痿、便秘、排尿困难
相关检查:血液检查、视诊
相关手术:无
相关药品:琥珀酰胆碱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0—90000元)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效果如何
25679次播放457次点赞
重症肌无力症怎么治疗
31832次播放252次点赞
肌电图能确诊肌无力吗
48851次播放446次点赞
儿童重症肌无力怎么治疗好
24383次播放382次点赞
先天性肌无力能治好吗
25398次播放189次点赞
宝宝重症肌无力怎么治疗
28131次播放391次点赞
小儿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的症状
41189次播放116次点赞
婴儿肌无力早期症状
41256次播放220次点赞
肌无力综合征是类似于重症肌无力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突触的后膜发生信号传递障碍。而肌无力综合征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前膜发生病变,这种病变的产生主要认为与恶性肿瘤有关。肿瘤细胞与神经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具有共同的抗原,所以产生交叉免疫反应,本应该是针对肿瘤细胞抗原的免疫反应,却使得神经突触前膜的钙离子通道受到攻击和破坏。因此,当神经信号传导到达神经末梢时,由于钙离子通道受到攻击破坏,钙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而使得乙酰胆碱释放减少,从而发生信号传递障碍、肌肉收缩无力。肌无力综合征成年男性多见,多是亚急性起病,出现逐渐加重的四肢近端和躯干部肌肉无力。肌无力综合征以病态疲劳为主要的表现,一般下肢重于上肢,常常首发的临床表现是病人上楼困难、坐位站立困难、走路费力,休息以后症状没有好转,一般不累及面部和咽喉部肌肉,所以临床上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症状较少见。
作者:许宏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阅读量: 5455
肌无力综合征患者症状是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常表现为行走压步态或者摇摆步态,合并有四肢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可在相应肌肉短期用力收缩以后恢复。肌无力综合征症状出现的顺序通常是先出现下肢无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上肢无力、脑神经支配的肌无力,个别患者还会有肌痛和肌强直等症状。肌无力综合征的症状总结如下:1、首发症状常表现在起立、上楼或者步行困难,而肩部肌肉症状较晚发生;2、脑神经支配的肌肉,比如眼外肌和咽喉肌受累时,患者可以出现上眼睑下垂、复视、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但以上症状较为少见,受累程度也较轻;3、约62%患者起病先从下肢无力开始,约18%患者存在肌痛或者肌强直;4、呼吸肌力弱,此时患者需要人工呼吸,但并不常见;5、约半数以上的患者可以出现自主神经症状,最常见症状是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口干,还会有阳痿、便秘、排尿困难以及汗液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瞳孔反射异常等症状。肌无力综合征多发生在50-70岁的男性,男女发病比例为5:1,是亚急性起病。病程进展可有不同,通常是在发现肿瘤前的数月至数年出现肌无力和肌肉疲劳。受累肌群分布与重症肌无力不同,以四肢骨骼肌为主,躯干肌、骨盆带肌、下肢肌以及肩胛带肌症状尤为明显。
作者:毕方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阅读量: 4687
患者做肌电图一般挂神经内科。挂号就诊时,神经内科医生会开具检查单,患者凭单据到肌电图室进行检查。肌电图检查是神经内科的重要诊疗手段,可以确诊或辅助判断神经和肌肉疾病,也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具体诊断疾病如下:1、神经病变: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疾病或者神经损伤,患者出现手足麻木、无力、疼痛及其他感觉异常,通过肌电图可以判断神经损伤程度,确定治疗方法。此外,肌电图可以判断面神经麻痹预后,还可以诊断颈椎病、腰椎病的神经损害程度;2、神经肌肉接头类疾病:例如重症肌无力;3、肌肉类疾病:如多发性肌炎。此外,肌电图对脊髓和大脑病变也有辅助诊断价值。由于肌电图检查时需要用针刺激肌肉,所以身体虚弱的老年人、血友病患者、晕针患者、心脏病患者等人群不适合此项检查。
作者:吴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阅读量: 5628
轻度肌无力能否自己恢复,与肌无力类型以及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具体情况应及时就诊医院神经内科,由医生做出判断。 肌无力是由于神经、肌肉接头功能障碍,导致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肌无力分为眼肌型、全身型,10%-20%的眼肌型轻度肌无力患者可以自己恢复。20%-30%患者局限于眼外肌,不会出现其它问题,也可逐渐恢复。50%-70%的眼肌型病人由于病情加重,可出现延髓、肢体症状,发展成全身型,多数情况下不可自愈,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对于轻度肌无力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适量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不必过分担忧,积极进行治疗即可。
作者:曲延民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阅读量: 78544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