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饮食护理

2019-07-05 15:19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急性心力衰竭的饮食目的是围绕减轻心脏的负荷,供给心肌充足的能量,保护心脏功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减轻水肿。一般要少量多餐,每天5-6餐,避免一次进食过量。在心力衰竭加重期更加需要严格的控制饮食,特别是液体摄入,对于口服中药汤剂的患者,此时也要考虑中药汤剂分次温服,减少液体的总量。很多家属看到患者心衰较前加重,想要患者多吃点,此时多吃反而起坏作用,有时候一杯开水也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稻草。在饮食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粮食类的米饭、面条,肉类选择瘦肉、鱼类、禽类,水果一般去皮吃,限制盐的摄入,盐比较少,500mg以下,低钠的无盐的选1000mg。其它的就是要维持电解质的平衡,比如建议摄入含钾高的食物,肾功能减退出现高钾血症的则相反,注意保持钙的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对治疗也有效。补充充足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族、维生素C,注意液体总量,每天控制液体在1000-2000ml,必要的时候要到营养科就诊。

分享:

160

相关推荐

什么是急性心力衰竭?

"心衰可分为慢性充血性心衰、急性左心衰、左心衰、右心衰、全心衰、收缩或舒张性功能不全。心衰通常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阻力升高、肺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水肿,可伴有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甚至心源性休克。心梗、心肌炎、代谢性心肌病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收缩力下降,或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先心病、房室间隔缺损等导致心脏负荷过重,都会使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很多因素都可诱发心力衰竭。常见的诱因有呼吸道感染、风湿、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快速心律失常,如心房纤颤、阵发性心动过速、妊娠、分娩、过量过快的补液、过多的摄入钠盐均可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药物如洋地黄中毒或不恰当的停用洋地黄,过度的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以及其他疾病譬如肺栓塞、贫血、乳头肌功能不全等均可导致发病。症状表现早期可见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活动加重,后出现夜间阵发性的呼吸困难、咳嗽、憋醒。急性发作出现肺水肿时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呈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并有焦虑恐惧、咳吐大量的粉红色泡沫痰,并发心源性休克时,患者皮肤湿冷、苍白、发干,出现花斑,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常有烦躁不安、激动、焦虑、恐惧、濒死感,逐渐发展至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治疗原则方面,控制和消除各种诱因,及时矫正心血管疾病。给予面罩、鼻导管吸氧或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吗啡、袢利尿剂、扩血管强心,将患者至于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限制液体入量,监测尿量。心源性休克患者给予血流动力学监测,并采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械通气支持、血液净化、心室机械辅助装置。各种非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必要时需要考虑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语音时长02:36''

刘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2017/07/13收听(31426)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16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