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肩背痛

本词条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 林涨源审核认证

  • 概述
  • 病因
  • 症状
  • 就医
  • 治疗
  • 饮食
  • 护理
  • 预防
概述

肩背痛便是肩后部疼痛,一般连及肩胛背疼痛。可以分为生理性肩背痛及病理性肩背痛。肩胛部位的酸痛感可能会来自肩胛部位本身,也可能是来自周围的神经损伤,发生疼痛和不适感的扩散和放射神经,导致肩胛骨酸痛。

  • 引发肩背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见于肩部外伤、关节和骨骼疾病。也可由循环、消化等系统疾病所引起。

  • 适度的运动可以强身健体,但是过度运动则是对肌肉的损害,参加体育运动锻炼时注意自我的保护,避免肩胛肌肉拉伤。若运动中出现肩背痛,应该立刻停止运动,需注意休息,病情严重患者可以家人陪伴避免发生意外。

  • 久站久坐者,颈椎病、肩周炎患者,肩背部关节过度使用的人群,如体操、游泳、乒乓球、排球及举重运动员等,更容易发生肩背痛症状。肩背痛疾病,早期发现尽早治疗,有望通过口服药物、休养以及康复训练的方式等取得理想疗效。

就诊科室
骨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是否常见
伴随症状
肩背部酸痛、肩关节活动困难、活动受限、肩胛压痛、上肢麻木
好发疾病
颈椎病、急慢性颈部软组织劳损、颈椎间盘突出症、肩胛骨肿瘤、心绞痛
治疗周期
经过正规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恢复正常的功能,并且也不会留下后遗症,一般来讲,肩背痛的严重程度及病因不同,治疗周期也不一样。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布洛芬、甲钴胺
常用检查
体格检查、肩胛X线检查、肩部MRI检查、肩部CT、心电图
是否严重
若因疾病因素导致的肩胛骨酸痛,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日常生活。
重要提醒
长时间肩背痛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并由专业医师检查和指导治疗,不建议患者自己进行过度的牵拉,以免对关节和肌肉造成更严重的伤害,避免加重病情。
病因

肩背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常见的包括颈椎病、急慢性颈部软组织劳损、肩胛骨肿瘤等,心血管疾病也可引起肩背痛。

疾病因素

颈椎疾病

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颈部软组织劳损等。此类疾病会导致肩背部以及周围的骨质、肌肉、韧带等结构损伤,导致肩背部的疼痛。

肩部疾病

如肩胛骨肿瘤等。当肿瘤出现在肩胛骨、锥体骨、肋骨等处,会压迫其他组织及神经,产生肩背痛。

胸腔内部疾病

如胸腔内肿瘤、肺结核、胸膜粘连、肺癌、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多种病变都可导致患者出现肩背痛。如心绞痛有时可能会放射至左肩胛部。心脏与左肩的皮肤的感觉神经是传入同一个脊髓节段的,传导纤维交叉,心绞痛产生牵涉痛,会放射至左肩部。

相关疾病
颈椎病、急慢性颈部软组织劳损、颈椎间盘突出症、肩胛骨肿瘤、心绞痛
非疾病因素

直接或间接暴力造成的组织拉伤,长期不良体位和劳作会引起的慢性损伤,以及在遇到潮湿寒冷等物理性刺激时均可引发肩背痛。

症状

患者可感觉自己的肩背部有酸胀、疼痛感,伴有肩关节活动困难、活动受限、肩胛压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典型症状

肩背痛多表现为局部酸痛、僵硬、疲乏无力、运动困难。活动上肢时感肩胛骨内侧缘明显疼痛,上肢活动受限。僵硬一般是在休息后或表现为明显晨僵,关节活动困难,关节达不到生理活动范围程度,疼痛严重者肩背部疼痛难忍,疼痛可在下午或晚间加重,咳嗽及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伴随症状

肩背酸胀感

肩背部的酸胀,是肩背痛最常见的伴随症状。肩胛的酸胀感可能会间断发作,也可能会持续存在。对于大部分的患者而言,进行需要肩胛和胳膊参加的运动时,大部分的患者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不适感,而且会随着运动幅度的增大而增大。患者停止运动进行休息后,酸痛感便可以逐渐缓解。该伴随症状常见于颈椎病。

肩关节活动困难

肩关节活动僵硬也是肩胛骨酸痛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患者可能会主观感觉到肩关节僵硬,运动时感觉有很大的阻力,需要费很大的力气。

肩胛压痛

部分患者的肩胛酸胀处手指按压时,酸胀感会明显的加重,产生疼痛,该伴随症状常见于急慢性颈部软组织劳损。

肩关节活动范围减小

患者胳膊旋转、抬高、挥动等动作的范围减小,无法做到平常可以做得出的角度。该伴随症状常见于肩周炎。

上肢麻木

肩胛周围肌肉出现的炎症和水肿,可以使肌肉本身的收缩舒张不灵便。若酸痛是神经导致,更影响胳膊肌肉的控制。麻木以胳膊的远端为主,范围较大者甚至可以影响到手指。该伴随症状常见于颈椎间盘突出症。

并发症

组织粘连

当发生肩背部疼痛,患者肩关节长期的制动,相关的肌肉肌腱韧带没有了正常的牵引,化学成分改变,造成纤维之间的粘连。

就医
当患者出现持续的或者反复的肩背痛时,患者应该及时的就医,配合医生做检查,明确肩背痛的病因。此外,患者应遵循医师建议,采用专业治疗方案。
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具体包括:

  • 长期低头位工作的人,如打字员等,休息后仍然无法缓解疼痛。

  • 伴有颈部酸痛不适,上肢麻木等症状,常见于颈椎疾病。

  • 伴反复发作肩关节疼痛,夜间加重,且严重影响睡眠。

  • 伴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且影响患者穿衣、梳头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肩背部发生肌痛与僵硬,伴其他关节疼痛、发热等。

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表现时,应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 突发心前区绞痛,放射至左侧肩胛及后背,患者出现呼吸苦难、大汗等表现时。

  • 有严重的肩背部创伤,出现剧痛、局部畸形、活动受限等表现。

就诊科室
若是肩周炎引起的肩膀部疼痛,可到骨科就诊;若为心前区疼痛,放射到肩部,可到急诊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 何时出现的肩背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加重的情况吗?

  • 除了肩背痛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症状吗,有颈部酸痛、右上腹绞痛、左心前区疼痛等现象吗?

  • 肩背痛平时在什么时间加重?在什么时候减轻?

  • 以前出现过肩背痛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有肩关节劳损、心绞痛、慢性胆囊炎的病史吗?

  • 平时所处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是否阴冷和潮湿?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问诊

可以了解患者肩胛骨酸痛的性质、肩关节运动、营养情况等。

触诊

可以了解患者疼痛范围和患处有无肿块、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影像学检查

肩胛X线

可以简要的判断是否有骨折、肿瘤、血肿、肌腱断裂等情况出现。

肩部MRI检查

可用于肩胛肌劳损以及肌腱炎等疾病的诊断。可以精细显示肩胛骨处肌腱和周围软组织的情况,且对于肿瘤更有清晰的显示。

肩部CT检查

可以细致观察肩部周围骨骼情况,可用于肩部肿瘤、神经损伤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过抽血化验检查,一般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测,主要是用于检查患者有无炎症反应。另外某些情况下还需要进行痰涂片检测、结核菌素试验、癌胚抗原检测等多种实验室检查,用以诊断或排除患者是否存在结核、肿瘤等病变。

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可以检查出心肌缺血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支气管镜

可以直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有无病变的情况。

诊断标准

当患者自诉肩背部疼痛时,即可诊断为肩背痛。

鉴别诊断

肩背痛特征表现明确,为患者主诉症状,此症状一般无需与其他症状鉴别。

治疗
肩背痛的患者需要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及时进行治疗。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肌腱粘连松解术和肿瘤切除术。患者持续规范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积极控制肩部的症状。
家庭处理
  • 休息制动,减少使肩部关节肌肉负重的运动。

  • 避免风寒、潮湿的环境,避免肩部过度的劳累。

  • 避免肩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更不要盲目和反复揉按肩部,以免加重病情。

  • 若患者疑似旧病发作,可根据过去的诊疗经历,可以使用相应的外敷膏药和中成药等,看症状有无缓解,若症状持续,则及时就医。

到院治疗

药物治疗

肩背痛可以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甲钴胺等抗炎药。可消炎止痛、减轻肌肉痉挛、减轻肌肉僵硬,来缓解肩背痛的症状。

手术治疗

肩部肌腱粘连松解术

对于常规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休养以及理疗无效的患者适用。此手术会切开肩部粘连肌腱表面皮肤肌肉,暴露粘连肌腱和周围组织,手工剥离,来恢复患者肩部肌腱的运动自由,以解除肩背痛。

肩部骨骼肿瘤切除术

对于肩胛骨骼内部形成肿瘤导致的肩背痛患者有效。

物理治疗

热疗

可以增肌肩背部的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减轻疼痛。一般可进行的热疗有药浴、温泉浴等。

饮食

饮食调理

无特殊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规律即可。

护理

对于肩背痛患者,应注意休息,不要过于疲劳。以及注意对肩背的防寒保暖,恢复期患者应根据自身的病情,适度的进行康复性锻炼,以肩部不出现疼痛和不适为宜。

日常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应刻意纠正不良的姿势,避免久坐久站、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注意休息、避免外伤,平时可以自己做肩部的康复功能训练。

病情监测

患者遵医嘱用药,并且按照治疗的计划定期复查,以便于医生评估治疗效果,以及及时处理不良反应。

特殊注意事项

无论做什么运动,切忌急于求成。患者切勿盲目恢复到之前的体力活动。患者应时刻保持肩部处于放松状态,且避免患者肩部过度受力,导致病情恶化。抗炎药遵照药物说明书服用,遵医嘱服用,否则不可服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监测患者肩背痛症状的变化,若出现症状持续性加重的情况,或者患者突然出现剧烈的肩胛疼痛、麻木,肿胀、应尽快就诊。

预防

日常生活中不要过于劳累,要适当的放松心情,适当的缓解工作以及生活的压力,及时摆脱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不久坐久站,要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己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
  • 平日应适当锻炼肩背的肌肉,增强肌肉力量,避免颈肩部用力过度,也可以减少拉伤的可能。

  • 平日应该避免连续性地进行高强度的体力劳作或者运动,并在运动前做一些放松和拉伸肩膀胳膊的肌肉和肌腱的运动。

参考文献

[1]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11.
[2]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6.
[3]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7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