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头半脱位(别名: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桡骨小头半脱位;牵拉肘;保姆肘;小儿桡骨头错缝;肘错环;肘脱环)
挂号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上肢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压痛、肿胀
相关检查:X线检查、CT检查
相关手术:复位术
相关药品:头孢曲松钠、青霉素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习惯性脱臼怎么治疗
26652次播放138次点赞
桡骨头半脱位的症状
10520次播放271次点赞
桡骨小头半脱位复位后还会疼吗
44463次播放254次点赞
桡骨头半脱位需要做些什么检查
96890次播放486次点赞
桡骨头半脱位的急救方法有哪些
92549次播放79次点赞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复位失败有什么表现
48663次播放390次点赞
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如何处理
59079次播放48次点赞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复位手法
64003次播放40次点赞
桡骨头半脱位是常见的小儿肘部脱位性损伤,多见于1~4岁的儿童,但1岁以下的婴儿患此证尚未见临床报道。因患儿尚处孩童期,尚无语言能力,对疼痛的表达只能以躲避和哭闹来表示,加之家长对病因病情表述不清,给医生的诊断带来了困难。医者“手摸心会”的能力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医生应据患儿的体征、反应和家长的叙述以及在检查治疗过程中认真体会到手下的异常感觉、解剖位置的改变,仔细“心会”,同时根据掌握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手法等知识去指导手的触诊和治疗,做到准确的“手摸”。正如尚天裕教授指出的“(手摸心会应)贯串整复过程的始终”。
作者:周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5018
小儿桡骨头半脱位复位的方法的选择上,目前存在着旋后复位和旋前复位。 现在临床上多采用比较经典的牵引旋后复位手法,因其遵循了逆创伤机制的复位原则。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旋前复位更具有优越性。Maeias和MeDonald便分别通过临床研究证明了旋前复位法的复位成功率明显高于旋后复位法,我国学者在研究中不仅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而且对旋前复位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由于极度旋前,桡骨小头自轴线外移可达2mm,环状韧带最紧张,同时附着于环状韧带外侧的桡侧副韧带亦紧张,参与牵拉嵌入肱桡关节间隙的环状韧带而使其逐步滑绕到桡骨颈上而解除嵌顿,这就是极度旋前复位成功率高的原因。对旋前复位法和旋后复位法的两种复位法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疼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旋前复位法在复位过程中的疼痛感轻于旋后复位法,因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遵循“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的手法治疗原则,一般选择具有更高复位率和更小疼痛的旋前复位法。
作者:周鑫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阅读量: 5699
桡骨头半脱位复位有其标准的复位方法,即家长抱患儿正位坐面向医生,以右侧桡骨头半脱位为例,医生左手握住患者手部,右手握住患者右腕部略做牵引,同时左手拇指稍稍用力压在桡骨头处,此时进行旋后与旋前轻柔的反复旋转动作。在此过程中,桡骨头常可有效复位。复位成功的两大特征,其一为拇指下产生桡骨头归位的弹动感或弹响感,其二为患者会表现出疼痛减轻、哭闹停止、可以自如活动、对他人触碰其手肘部不再抗拒。
作者:梁捷予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阅读量: 4724
桡骨头半脱位常发生于四岁以下的幼儿,有手腕和前臂被牵拉的病史。表现为患儿哭闹,拒绝伤肢的活动和使用,肘关节呈略屈或伸展位,前臂处于旋前位,治疗采用轻柔手法,即可达到复位的目的。复位方法:术着一手托起并握住前臂,将肘关节屈曲约九十度,并将桡骨纵轴底向肱骨下端,另一手托住肘内侧,其拇指置于桡骨小头部位加压,前臂迅速旋转后,通过扣押的拇指处有弹响感,即表示桡骨小头已经复位,复位以后使用三角巾悬吊三至五天,并减少患肢的活动,防止习惯性脱位。同时以后避免再次牵拉患肢,预防再次发生脱位,而对于经常复发的习惯性脱位患者,手法复位后使用上肢石膏托固定,肘关节屈曲九十度位七至十天。
作者:赵瑞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阅读量: 3842
陈建海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创伤骨科
"桡骨头单纯性的半脱位往往发生于小儿,多是由于家长牵拉手臂引起的桡骨头半脱位,患儿表现为不敢抬胳膊和疼痛、哭闹,可以尽早到医院进行手...
杨广禄 主任医师
佳木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骨科
桡骨头半脱位如果是发生在儿童身上,那么只需要做相应的手法复位,就能使挠骨头半脱位完全得以纠正,当成年人之后再复发的几率就非常小了。但...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