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1 23:30 浏览 60171 次
颅内血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颅内血肿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对于符合手术治疗指征的应积极手术治疗,防止出现脑疝,争取达到最好的疗效。同时要密切关注病情,加强对已产生的昏迷、高热等病症的护理和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以避免对脑组织和机体的进一步危害。
一、药物治疗
对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轻,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8分,硬膜外血肿血肿体积<30ml,厚度<15mm且中线偏移<5mm的患者,可以在神经外科密切观察及多次CT检查前提下,采用保守治疗。硬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的患者,如果病情稳定也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
1、甘露醇:甘露醇被认为是缓解颅内高压的主要药物之一,20%的甘露醇能迅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具有确切的降压作用,但对于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大量受损的严重脑挫裂伤患者,使用甘露醇可能会提高脑容量、诱发脑疝。因此需合理应用甘露醇,并在使用过程中提高警惕。
2、尼莫地平:作为一种钙离子拮抗剂,能阻断膜上Ca2+通道的开放、减少Ca2+内流,从而发挥其抑制平滑肌收缩、解除脑血管痉挛、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脑微循环、保护脑神经元等作用。
3、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在降低血管通透性、改善血脑屏障功能、保护脑组织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目前主要用于控制颅脑创伤后炎症反应及继发性脑水肿的发生,但大剂量应用会出现高血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4、神经节苷脂:一种营养神经药物,在减轻继发性脑损害、改善受损神经元及促进轴索修复、再生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手术治疗
对于硬脑膜外血肿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重,硬膜外血肿血肿体积≥30ml,厚度≥15mm或中线偏移≥5mm的患者,应采取手术治疗,其方法包括钻孔引流术、去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脑膜中动脉栓塞技术等。硬脑膜下血肿及颅内血肿患者,如颅压增高显著,病情进行性加重,也应考虑手术。
1、钻孔引流术:主要适用于血肿体积小、液化较完全、范围较局限,且血肿密度较均匀、无新鲜出血或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患者,具有创口小等优势。
2、去骨瓣或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其具有可在直视下操作,手术视野清晰,可将颅内血肿完全快速清除,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带来压迫的优势。同时可彻底止血,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尤其对于术前合并脑疝或术中脑肿胀患者,可随时将骨瓣取出,有助于最大程度减少脑组织压力。但该手术的不足在于手术创口较大且操作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对患者周围脑组织损伤较大且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较大,不利于其恢复。
3、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骨窗开口直径仅为2.5~3.0cm,在内窥镜直视下选择适当的进入路径即可将血肿清除,与传统大骨窗开颅手术相比,该手术作为微创手术可直接避开大脑表面的重要血管及功能区域,有效减少了各类不必要的脑损伤。对于大多数HICH患者来说,早期行该手术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术后患者死亡率较低。但该手术的缺点在于,相对于大骨窗开颅术,该手术减压效果较弱,因此,该手术对严重脑水肿患者不适宜。
4、脑膜中动脉栓塞技术:其可以对硬脑膜外血肿扩大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已经形成巨大血肿后进行干预性治疗,以及硬脑膜外血肿手术后复发进行补救性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不仅可解决手术治疗的一系列并发症问题,且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减少了住院时间和急性血肿扩大的风险。但在硬脑膜外血肿中,血管内介入治疗仍然以补救治疗为主。
三、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部分患者恢复期常会出现偏瘫及肢体活动功能障碍,针灸治疗可促进肢体康复。
2、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氧耗,减少脑组织乳酸沉积,降低颅脑创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脑水肿,减轻创伤后脑组织炎症反应,降低Ca2+内流,减少内源性毒物如乙酰胆碱、儿茶酚胺、兴奋性氨基酸等对脑组织的损害,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3、营养支持: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往往存在代谢率增高、能量消耗增加、蛋白质分解增多及低蛋白血症等状况,如得不到及时纠正则会加重机体各器官组织的损害,提高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早期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纠正颅脑损伤患者代谢紊乱、提高抵抗力、减少并发症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等,降低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