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历经数十年的辉煌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临床与科研培训基地、国家心血管专业临床药理基地。
近年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学术带头人:郭维琴
学科带头人:张立晶
该学科副高以上22人,博士生导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5人。
主要研究方向有四: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研究。
“络风内动”病机学说及相关治法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病中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民政部先心病救治定点医院,先后培养出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学科历经数十年的辉煌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临床与科研培训基地、国家心血管专业临床试验机构、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近年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为实现学科更好更快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城院区和通州院区心血管学科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基础上成立心血管疾病诊治康复研究中心(简称心血管病中心),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和通州院区心血管内科等。
目前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在两院区展开床位105张,拥有2个导管室和1个心外手术室。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和万峰教授(心血管外科首席专家)担任心血管病中心名誉主任。
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张立晶教授担任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为进一步提升心血管学科建设水平,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联合东直门医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团队、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实验室,被批准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科研机构。
由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廖家桢教授担任名誉所长、王显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并由陈可冀院士、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葛均波院士等资深学者组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现有在编职工90人,其中医护人员85人、专职科研人员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高级职称21人。
科室建设
主要科室包括心血管内科病房、心血管外科病房、心血管监护病房(包括CCU和心外ICU)、东区心血管病房、心血管门诊、心功能室(包括超声心动图、活动平板、Hollter、动态血压、动脉硬化检测)、心脏导管室、心外手术室、心脏康复室、气血理论研究室、名家学术研究室、流行病学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
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是北京大学心血管外科学系临床培训基地。
气血理论研究室的前身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气血实验研究室,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脉病证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的依托单位,气血理论研究室将以气虚血瘀理论和络风内动学说为研究切点,进一步深化气血理论研究。
名家学术研究室是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的依托单位,将重点挖掘研究郭士魁、廖家桢、郭维琴等名中医学术思想,培养大量学术思想继承人,为心血管学科的发展提供传承资源。
流行病学研究室主要探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流行病学规律及中西医综合干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可行性,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准格尔研究基地为依托,做好准格尔心血管防治模式,起到中西医综合干预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国性示范作用。
附设机构
心血管病研究所附设机构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长城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论坛组委会、民政部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点燃心希望”万里行活动组委会、心脏病学实践中西医结合卷编委会、国家临床试验机构(中医)心血管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脉病证益气活血重点研究室、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郭士魁名家研究室、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郭维琴名医传承工作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郭维琴传承工作室、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准格尔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心血管外科学系临床培训基地(筹建)等。
医疗技术
心血管病中心装备有大型西门子血管造影机、体外循环机、血管内超声仪(VALCANO)、三维电生理导航系统(CARTOⅢ)、多导电生理记录仪(EP)、超声心动图仪(IE33)、麻醉机、呼吸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床旁血滤机、血栓弹力图仪等设备。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血管内超声技术。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右室流出道室速等),永久起搏器植入,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主动脉窦瘤破裂封堵术,经导管肺动脉瓣、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肾动脉、锁骨下动脉等外周动脉支架置入,大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等介入诊疗技术。积极开展微创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和先心病矫治术等心脏外科手术。近年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平均每年逾1000例,死亡率小于0.5%。
积极研发院内制剂和协定处方,郭氏心血管协定处方、络风宁系列方剂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取得显著疗效,尤其心血管疾病围手术期患者(如支架置入和冠脉搭桥)配合中医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吸引全国各地患者前来就医。
为快速高效救治心血管急危重症,心血管病中心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组实行24小时候诊制度,王显团队成功挽救过包括军队将领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无数宝贵生命,成功救治心脏骤停长达18分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数十名心脏破裂的患者,受到中央电视台和健康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心血管病中心是国家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规范化介入治疗》的重要基地,该项目于2007年由胡大一教授和王显教授主持并负责实施向全国推广,已探索出筛查和救治先心病的长效机制。
为使卫生部“十年百项”推广项目继续造福广大患者,心血管病中心在全国发起“点燃心希望”万里行救助先心病大型公益活动,救治了一大批先心病患者,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科学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学科历经50余年的临床实践与探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显著疗效,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廖家桢、郭维琴和王硕仁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提出气虚血瘀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益气活血化瘀是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气虚血瘀理论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分别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共计20余项。近年王显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动脉粥样硬化“络风内动”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凝炼出心血管事件络风内动病机学说。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是气虚血瘀病机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更能反映急性冠脉综合症等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病机制。
从气虚血瘀理论到络风内动学说反映了几代东直门人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刻认识,益气活血法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祛风通络法为防治心血管事件链提供了新思路。
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一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4项、发表和获得接收SCI论文5篇(影响因子最高者4.75)、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
学术交流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每年将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交流会议1届、研究所学术会议4次,研究生小组会议每周1次。心血管病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学术团体,举办长城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脏病论坛,目前已成功举办3届,国内有影响的心脏病学会议纷纷效仿增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论坛。
同时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每年组织全国知名专家编写《心脏病学实践中西医结合卷》,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心脏病学术发展。
近年心血管病中心平均每年邀请3-4名国外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前来讲学、派出4-6人科室医生出国参加心血管学术交流,仅2012年共有56位欧美专家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进行参观访问。
人才培养
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是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博士后、博士、硕士、七年制研究生的培养单位,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2名,在读研究生超过40名,其中在站博士后分别来自王士雯院士、陈可冀院士和胡大一教授等资深学者的研究团队。
心血管病研究所是我国已故著名中医药学家郭士魁教授的学术思想传承机构,由原东直门医院院长郭维琴教授(郭士魁之女)担任师承博士后导师,目前在研郭氏学术思想传承人员近20名。
心血管病研究所同时也是国家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临床规范化培训基地,每年招收12~15名临床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
此外,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正在与北京大学心血管外科学系联合筹建临床培训基地,由我国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万峰教授担任培训基地导师,积极探索我国创新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
联系方式
本部心血管病中心
心血管门诊:010-84013154
名医工作室:010-84015809
病房护办室:010-84013341
病房医办室:010-84013141
CCU医护办:010-84013327
心导管室:010-84015896
心功能室:010-84013419
国际医疗部心功能室:010-84013419
先心病救治:15801680680
主任办公室:010-84015563
东区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门诊:80816655-8337东区导管室:80816655-8338
病房护办室:80816655-8089病房医办室:80816655-8085
主任办公室:80816655-8085
研究室及附设机构
气血理论研究室:010-84013196
名家学术研究室:010-84015809
分子生物实验室:010-84013695
流行病学研究室:010-84015171
附设机构办公室:010-64015726
通讯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北
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邮编100700)。
邮箱:zxyjhl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