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萎缩,伴或不伴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亦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伴有食欲缺乏、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下表现、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大多数无明显临床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胃炎主要有两种不同模式和临床结局,其中一种表现为全胃炎,可引起多灶萎缩,萎缩可同时累及胃窦、胃体、胃底等部位。这种模式的胃炎容易发展成为胃溃疡和胃癌,在发展中及亚洲国家多见。
同时也有大量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阻止或延缓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发生和发展,部分可逆转萎缩。另外还和宿主和环境因素、年龄等有关。
其他如物理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化学因素,如非甾体类抗炎药、酒精、胆汁等也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如损伤持续存在,最终引起萎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