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念的角度来讲是察觉力不够的表现。
焦虑症患者看到某些信息后,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加工、想象,迅速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这些结论也往往因人而异、千奇百怪。但总体上都是对自身有威胁的结论。
比如:
我身患重疾;
对方要害我;
我乘坐的交通工具会出现重大交通事故。
久而久之,焦虑症患者习惯了这套流程,看到一些信息本能的就会恐慌,以至于自己很少去主动察觉:我对什么恐慌?我害怕什么?取而代之的就描述为:我很害怕,我很紧张之类的语言。这个过程叫做“抽象化”,简单理解就是去掉了具体担心的对象,仅仅描述自己所处的状态。
仔细对比一下二者的区别:
抽象语言:我看到陌生人就会紧张的要命;
具体语言:我看到陌生人,自己手抖不受控制,从而担心对方会笑话我,我为此感到紧张焦虑。
抽象是人类理性逻辑的一个自动加工过程,原本是为了节约认知资源,整合更大的信息量,甚至是预判未来。对事物总结规律,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然而,焦虑症患者将理性逻辑的抽象能力用于扩大防御范围了。对诸多事物加以抽象概括,总之就是莫名的紧张,紧张焦虑就能够帮助我们避免更多的灾祸。
我们该如何化解这种所谓“莫名的紧张”呢?
从抽象到具体的察觉力
当你开始发现自己紧张、恐惧时,这个时候先不要着急去控制情绪,而是询问自己,我具体是在担心什么?脑海中出现过怎样的念头?只要你尝试把这些具体的事物找到,那么就完成了正念觉知(aware)。
比如,你看见陌生人感到紧张,那么进而问自己,为何看到陌生人紧张?回答自己:我担心对方看到我手抖会觉得我很奇怪。为何看到手抖就会很奇怪呢?回答自己:因为正常情况下人一般不会手抖,手抖就代表不正常,对方会觉得我有病,于是感到一种羞耻。
其实你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察觉后,就会抽丝剥茧式的解构自己的想法,想法也就瞬间瓦解掉了。
洞察自己的心智模式
上述内容就是思维解构法的一种具体应用,从抽象到具体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技巧,这个也得益于正念中“法”的层面,前提是我们理解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当你的想法瓦解,那么你就能够看到自己认识事物的底层逻辑,我们有时候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有时候很自恋,有时候我们想要维持一个更好的形象,同时我们因为知道自己的弱点而自卑。这其实没什么,提高自己的察觉力本身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而是看清楚我们评判自身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当你理解了自己的心智模式,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撕掉这些“心智模式”在你的世界里贴上的标签。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