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这个概念对于焦虑症治愈尤为重要,正念中提倡的ABC法则,其中“B”=“BeingWithIt”,以及森田疗法中提出的“顺从自然的人生法则”,其实都是在提倡患者去接纳。那么,怎么才算接纳呢?接纳什么呢?
我们先考察一下相对原始的生物,草履虫具有趋利避害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会根据环境给予的刺激作出回应,从而提高生存几率。后来随着演化的持续进行,生物体逐渐的进化出了更加复杂的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技能来“趋利避害”,但没有草履虫那样简单直接了。
比如,狗对人类忠诚,从而获得了生存优势;瞪羚通过强大的奔跑能力来躲避捕杀;终究都是“趋利避害”的花式版本。那么到了人类这里,“趋利避害”会更加“花式”,一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竞争”与“合作”的社会法则,另一方面,也不能回避自己的主观体验。
因为人类主要是依靠社会协作来获得巨大生存优势的。所以,当我们置身于社会,与权衡考量自己的行为,一定是“舍小我”,“成大我”,这个是全人类的共识。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取舍,这都归结于人类能力太强,选择太多。
并且,我们还学会了给自己在社会中定义角色、人设、标签,且需要不断的付诸行动,来保证与你有社会协作的人(包括配偶、宗族、同事、同盟)更容易信任你,依赖你,所以,我们的主观体验往往会被忽略掉,因为外在的协作(配偶、宗族、同事、同盟)才是成就我们的关键。
那么我们来大致定义一下“接纳”。“接”和“纳”本来是分开的,指的是两个状态。接,是生物体用行动与环境发生适配的状态;纳,则是该生物体发生“接”之后,生物体自身能维持平衡的状态。所以接纳的完成,不仅是个体适配了环境,且适配环境后自身也处于稳态才可以的。用一句白话说,你可以这样做,但你自己得接得住才行。
先举几个例子:
草履虫趋向糖分高的区域,“接”指的是草履虫用鞭毛发起了趋向的动作的状态,“纳”是指草履虫接近了糖分高的区域获取了更多的能量的状态;
飞蛾扑火,“接”了,但是没“纳”。飞是行动,但由于飞蛾的肉体无法承受火的高温,飞蛾就烧死了;
某人为了保全自己的脸面,“接”了一件艰难的工作,忍辱负重,但由于内心没有“纳”,自己得了焦虑症;
上面的“纳”有些太广义了,人类显然不会犯飞蛾的错误(但也有俗语云:明知是火坑还往里面跳!),所以为了讨论方便,这里人类的“纳”,我们就仅仅指其内心的“纳”。因为人太善于说服自己去做一些本不愿意做的事了。
越低等的生物,往往“接”和“纳”是合一的,表现在简单的趋利避害。而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其行为和内心不一定是合一的,表面的“接”往往表现于自己很强的工作能力、合群的性格、理性的思考、强势的态度、包容的作风,但内心不一定真的“纳”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学习了太多的“生存技术”,而并没有强大的内心,足以“纳”住这一切。
这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类的焦虑主要是因为我们“接”的环境,并不是我们内心所能“纳”的。
这样说来,问题就逐渐清晰了,如何做到真正接纳,就等同于在问:如何做到“接”、“纳”合一呢?这里我们提出一个思考框架:
你做出“接”的动作时,最初的目的(初心)是什么?“接”之后遇到了哪些阻碍?是否有必要如此“接”,有没有别的方式呢?如果你考虑好上述两点,内心就“纳”了;如果这件事与自己内心相关,那么我认为都不是什么大问题,提升自己的认知即可解决。
举例子来说明一下“接”、“纳”是怎么合一的。
一、平衡(tradeoff)问题。例如:你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这类问题思考如下:
你需要问工作的初衷是什么?工作肯定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是生活经济的主要来源。但生活的质量取决于家庭关系,所以有时候你强调工作,忽略关系,那么问问自己,是不是以工作为挡箭牌来逃避关系的问题。
有别的方式吗?一种方式是你把生活融入到工作中,这个要求的境界比较高。我看我的老板做到了,他家住别墅,经常邀请高管中层去家里开会,老板夫人给我们打点水果茶饮,在他的世界二者真的融合了。而我们普通人呢?做不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知道,家庭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是最重要的,大不了不选择那么忙碌的工作,不选择经常出差的工作以及在与家人有限的相处时间内更专心一些。关系的维护无非也就是专注,上心,有多大力出多大力,没有更复杂的东西。
二、个人发展问题。例如:你无法放弃考研或者某份工作或者创业之类。这类问题思考如下:
你为何要考研/求某份工作/创业?
考研肯定是希望能够帮助自己未来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那么你一定要着眼于工作或者未来所做的事情,你还要问一下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行业,如果你的目标很清晰,我猜你也不会有焦虑症的困扰,如果你考研仅仅是为了逃避更早工作,创业仅仅是为了让别人高看自己一眼,营造一种仿佛要成功的样子,那么你就是躲在了标签的后面,而非直面问题。
有什么阻碍?有别的方式吗?
未来在一个行业工作的更好,是否只有这一条路?其实学历、入圈、创业都只是一种路径,而非目标本身,认知升级并不仅仅这一条路,工作出色也不仅仅这一条路。
三、关系问题。例如:受不了妻子的情绪化,让孩子去哄妈妈,结果孩子成了小大人儿,自己跟妻子越走越远。
你为何不自己去沟通?
避免直接沟通,可能担心对方的指责或者负面情绪会让自己难以接受,但又希望能够暂时换来一些家庭的平静。那么,可以问问自己,这段关系有必要维持吗?如果你确定关系有必要维持,那么就需要重新理解情绪化的实质是什么,为何对方会情绪化?对方的需求是什么?对方的指责重要吗?很显然,如果维护关系是目标,其实哪些情绪化的指责都只是对方贴过来的标签,并非真实,背后无非隐藏的是某种不满和宣泄。
有什么阻碍?有别的方式吗?
如果意识到哪些情绪化的东西仅仅是对方抛过来的标签,其实问题就好办了,不要被这些标签代入,不要去对抗,接住它,并且你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她实际因为哪些问题产生了情绪,这些问题往往是更小的问题,而不是因为情绪化之后说的话,把事情在扩大。直面问题比让小孩去避免争吵更直击本质,因为亲密关系是你与她的问题,与小孩无关。
我还听过很多朋友对我诉说的其他问题,其实大半都是给自己贴了一个应该要怎样的标签,然后躲在了这个标签的后面,来逃避更多的问题,忘记了最初的目标。所以,接纳的过程其实是对自己回归初心的过程,撕掉标签,直面问题,不断的盘问自己内心,从标签后面走出来,直到自己的执念松动的过程。
从个体与环境适配的角度来说,接纳的过程是个体不断将外界环境内化的过程,如果你觉得它属于你的一部分,你便会包容它的不足,珍惜它给你带来的一切。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身患残疾却非常乐观的人,他们就是接纳了自己的现状,而找到了更符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接纳躯体障碍
躯体障碍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能将我们引入思维的深渊。我问过很多没有焦虑症的朋友,他们在疲劳、生气、厌烦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但这些并不是“障碍”,他们只会觉得休息一下就好了。所以,我们需要回归躯体障碍问题的实质,我们抗拒它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它不舒服吗?我觉得更多的是它让我们胡思乱想。并且,你的胡思乱想实际上是对这些症状的呼应,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某个部位有感觉,立马会触发你杏仁核的活跃。
既然你排除了器质性的问题,你就应该知道,这种躯体症状实际上只是某种“障碍”,不代表任何身体上的问题,并不会导致什么不良后果,所以你需要的只是休息一下,或者用冥想去感受它,接受焦虑症给你造成的这些感觉,从内心理解你自己的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你自己的一部分。当你理解了自己,理解了这种感觉,也就不会感到它的攻击性和恶意,从而不会陷入思维的深渊。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