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吃什么药副作用小

2023-11-21 16:39播放 : 80904

手机浏览

视频内容

痛风患者可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洛索洛芬钠、美洛昔康,这些药起效较快,副作用相对较小,可能有胃肠道刺激。如果痛风急性发作,可选用秋水仙碱,秋水仙碱的胃肠道副反应比非甾体抗炎药更大。

如果痛风患者不能耐受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泼尼松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多。同时对于痛风患者,要严格控制饮食,尽量预防痛风的发生、发展。

分享:

70
同科室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

在线问诊

精选
沈乃霞 主任医师 儿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已成功预约14人
¥10
明天有号
去挂号
擅长:小儿癫痫、抽动障碍、抽动症、多动症、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运动障碍、发育迟缓、行为障碍、睡眠障碍、头痛头晕、语言障碍、构音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孤独症等小儿神经系统免疫相关性疾病、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儿童心理焦虑抑郁疾病、罕见病、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
精选
于立君 主任医师 儿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三甲
已成功预约1人
¥30
明天有号
去挂号
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抽动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孤独症、矮小症、精神发育迟滞、性发育异常、性早熟。
精选
王乐平 主任医师 儿科
常州市中医院
三甲
已成功预约20人
¥30
明天有号
去挂号
擅长:治疗儿童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湿疹、荨麻疹、儿童性早熟、多发性抽动、多动症、儿童厌食症、身材矮小、消化不良、急慢性腹泻、习惯性便秘、汗症、过敏性紫癜、血小扳减少性紫癜、川崎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遗尿、再发性腹痛等儿科疾病,对儿童疑难杂症和危重病的救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擅长治疗成人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荨麻疹、慢性胃炎、慢性腹泻、便秘、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脑梗塞、眩晕症、顽固性失眠、颈椎病、痤疮、焦虑症、抑郁症、妇女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尤其擅长运用膏方和丸药治疗和调理儿童及成人各类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查看更多疼痛科医生

相关推荐

痛风吃什么药?

痛风的控制分为急性发作期的控制,还有在缓解期的治疗。痛风的病人急性发作期关节的红肿热痛是非常明显的,在这个时候首先要以控制病人的关节症状为主,现有的控制患者关节症状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常用的主要包括双氯芬酸类的或者是洛索洛芬,还有依托考昔这些对控制关节的症状都是很有帮助的。对于症状比较明显的病人,还可以用小剂量的激素,短时间应用。还有一类药物就是过去应用的比较多的秋水仙碱一类的药物,这个是控制关节症状的药物。痛风的急性症状控制了以后,下一步就要加降尿酸的药物。降尿酸的药物如果在急性发作之前没有用,在急性发作期的时候是不主张马上就应用降尿酸的药物的。当急性发作期逐渐关节的症状逐渐缓解控制了以后,才主张加用降尿酸的药物,降尿酸的药物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是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最常用的就是别嘌醇,此外还有就是非布司他。第二类,是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也就是我们最常用的苯溴马隆。第三类,促进尿酸分解的药物。尿酸酶类的药物,这个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但是大家无论选择哪一种药物,都请到正规的医院找专业的医师,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语音时长02:07''

刘燕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023/03/22收听(80092)

痛风发作吃什么药

"痛风形成的原因是因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导致痛风疾病。它通常以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从而形成结晶体沉积,导致了痛风。并不是只能吃一类药物,需要根据痛风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首先原发性痛风不能够根治,只能长时间进行治疗。一般来讲分为急性痛风和慢性以及间歇性,在急性痛风期间,要马上解决患者疼痛感,通常先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因为它能够缓解急性痛风的症状,属于一线用药,主要是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像塞来昔布,通常选择它的原因是胃肠反应比较少,常见的还有阿司匹林等;还有第二常用的是秋水仙碱,它属于一种特发性急性使用药物,能够减缓疼痛,并且抑制尿酸盐进一步形成和沉积;如果一些人肝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还要加服糖皮质激素。间歇性和慢性时期,主要通过产生结晶盐的渠道,必须加速尿酸排泄药物,主要是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像一些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这样能够从源头上减少,促进尿酸排泄主要就是丙磺舒、苯溴马隆等。还可以服用碳酸氢钠,这样一种碱性药物去对抗高尿酸血症。总之要通过具体诊断,判断所处时期,再进行服用相应药物。"

语音时长02:38''

李芊绵有来医生健康科普平台

2023/01/18收听(67344)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85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中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43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4)3718-184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5 北京纵横无双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