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皮肤科
手机浏览
丹毒的治疗通常需要 1-2周时间,通过系统应用抗菌素,再加之局部应用,同时非常重要的是保证休息,劳累或休息不好,可能会影响相应的治疗效果。所以对于比较轻微的丹毒,患者身体状态比较好,可能1周就会恢复,但是个别的患者,比如老年人或者身体状况较差人群,或者工作比较劳累,没有注意休息,可能就会延迟治疗的效果,可能需要20-30天的时间恢复,所以通常是1-2周基本能够恢复。如果丹毒发生在小腿部位,需要减少活动,休息时将腿部抬高,就会有助于恢复,对于生长在面部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尤其老年人,卧床休息对于恢复会有帮助。
分享:
"丹毒也就是俗称的流火,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的炎症性皮肤病,多久能好要看具体情况。从治疗上来说,一般以抗生素为主,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足量,还要选择高效的抗生素,这样才能够缓解全身的症状,控制炎症进一步发展,另外能够预防复发。当选择口服药物效果不是很好或者干扰非常重的时候,可能会选择静脉给药的方式。一般首选的是青霉素,可能用药2-3天后患者体温就恢复正常了,但是治疗仍然需要持续两周左右,这样才能够有效防止复发。如果是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以选择大环内酯类,比如红霉素或者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加用外用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还可以选择一些物理的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进行辅助治疗。丹毒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一般来说可以影响到皮肤的表层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还有周围的软组织。最常见的临床上感染部位是下肢和面部,一般临床上的表现是局部区域的红斑,可能会有皮温升高、疼痛,相对来说和周围正常的皮肤之间有比较清楚的界限。"
王晓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2020/05/08收听(97510)
"丹毒是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大多由皮肤或黏膜破坏而侵入,也可因足癣和鼻炎引起小腿丹毒及面部丹毒。其他的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酗酒、营养不良,也可引起丹毒。丹毒的发病比较急剧,常有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会在小腿或者是面部出现红肿性的红斑。一般境界清楚,表面灼热,部分患者皮损中央还可发生水疱。它的治疗首先要注意休息,如果是有原发病灶,要注意治疗,比如足癣和鼻炎。丹毒的治疗,以青霉素的效果最好,一般用药2-3天后,体温会恢复正常,但是让持续用药两周才能恢复,所以丹毒的恢复期最少为半个月。局部可以外用抗生素类软膏。注意把患肢抬高,多休息。"
王珊珊│滨州市中心医院
2018/10/25收听(46086)
"丹毒潜伏期一般在2-5天,当出现症状后,如果得到有效的治疗,疗程在10-14天即可治愈,但是在治愈后建议再用药3-5天,巩固治疗以防复发。所以,算上潜伏期到彻底治疗结束,一共需要2-3周才能治好。丹毒前驱症状会出现突然的发热、寒战、不适、恶心等,随后会出现红斑,红斑不断扩大,出现硬结和非凹陷性水肿,界限清楚,好发于小腿、颜面部,患处一般会有触痛、灼痛的感觉。治疗方面首选青霉素,局部用各种抗菌药膏,如夫西地酸乳膏,并配合物理疗法,如氦氖激光照射。"
孙田│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9/04/04收听(74180)
"如果丹毒治疗及时,一般3-5天可以明显的消肿了。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是皮肤、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小腿或者是头面部,患者一般都有脚气或皮肤外伤史,为细菌通过皮肤破溃处入血而引起的感染。丹毒典型的皮损为局部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皮温比较高,并且迅速向四周蔓延,患者有可能会有发烧的症状,都是正常现象。治疗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首选青霉素。如果青霉素皮试阳性,可以选头孢,如果头孢皮试也是阳性,则可以选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进行抗炎治疗。病程大概在14天,治疗期间不需要太过于忌口,牛肉、羊肉和海鲜都可以吃,但不要吃过于辛辣的东西,比如葱、姜、蒜、辣椒等。"
宋国强│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1/07/14收听(63098)
丹毒的治疗一般需要疗程10-14天。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皮肤淋巴管网所致的急性非化脓性严重,好发于下肢与面部。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
何良志│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020/04/23阅读(3660)
"丹毒是链球菌感染导致的疾病,主要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一般情况下治疗的疗程至少为两周,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丹毒主要好发于小腿和面部,其病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可感染真皮的淋巴管以及周围组织。所以丹毒的治疗要用抗生素,主要为青霉素及其一类抗生素,疗程至少为两周。如果患者抵抗力较低,比如糖尿病或者吃激素、免疫抑制剂的病人,疗程需要更长的时间。丹毒的致病菌通常从皮肤的微小破口进入,比如小腿丹毒的病人很多患有足癣,面部丹毒的病人有抠耳朵、抠鼻子的习惯,所以还要同时治疗此类皮肤病。丹毒起病急,属于炎症性疾病,因此患者的饮食需要引起重视,避免吃上火的食物,如像芒果、荔枝、榴莲、龙眼等热性水果,而可以食用西瓜、葡萄等清热利湿的水果。"
陈喜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0/05/11收听(27286)
"丹毒治疗时间需根据疾病轻重程度而定,轻症患者可能需7-10天,严重患者需15天以上,具体如下:1、轻症:若皮疹面积较小、颜色较暗淡、皮温不高,伴有轻微疼痛感时通常需治疗7-10天,治疗时间较短,患者需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或罗红霉素胶囊;2、重症:病情非常重,出现大面积水肿性红斑,密集分布水疱、大疱且皮温非常高,伴有剧烈疼痛、发烧时治疗时间在15天以上,需要一定周期。患者需要立即静点青霉素钠注射液,外敷雷夫诺尔溶液,并涂抹莫匹罗星软膏进行治疗。"
韩宪伟│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9/08/21收听(43468)
"丹毒是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疾病,最常见的部位是在腿部。发现丹毒注意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有利于丹毒的治疗。这种细菌对青霉素、头孢等敏感,皮试不过敏可以使用,一般连续用药两个星期病情就可以控制。丹毒容易造成皮肤红肿、疼痛,平时避免用手抓挠皮肤,以免加重感染。发病期间不要吃牛肉、羊肉、海鲜等刺激性食物,饮食要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但要减少糖的摄入。如果有足癣或者下肢静脉曲张,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免造成丹毒复发。平时忌烟、忌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张慧娟│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9/04/26收听(78520)
丹毒,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等感染,而诱发的急性病变,发病迅速,表现为皮肤上片状肿胀,色红如丹,疼痛,有时会有灼热感,有时可看到向远端延伸的红线。多发生在小腿,有时在面部,上肢也可发生,与外伤或者皮肤瘙痒抓破后感染有关。治疗上建议去皮肤科采取静脉滴注抗生素的办法,其就诊用药越早越好,尤其是局部疼痛明显,或者已出现体温升高者,必须立即去医院,必要时看急诊。此病缓解也快,一般3-5天可明显好转,注意治疗期间想禁止喝酒,减少活动。
刘洪君│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2019/04/10收听(35374)
"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急性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主要的病原菌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菌主要是通过皮肤或黏膜上微小的损伤侵入,比如皮肤有外伤或者被昆虫叮咬,或者因为患有其他的皮肤病,比如有慢性湿疹、小腿溃疡、脚气、甲真菌病等,导致皮肤有微小的破损,就可以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丹毒。同时免疫力低下的,比如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和营养不良的人,也容易患丹毒。主要发生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往往是急性发病,局部出现水肿性的红斑,边界清晰、肿胀明显、迅速扩大,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可以出现全身症状,比如寒战、高烧,局部的淋巴结也可以肿大,通常使用敏感的抗菌素治疗可以及时控制病情,但疗程要足够,否则可能复发或转成慢性。"
吴剑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2020/05/04收听(35908)
丹毒又名网状淋巴管炎,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好发部位是下肢与面部,它主要由淋巴管堵塞引起的皮肤感染。病人常常先有皮肤或黏膜的某种病史,像皮肤的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等。发病以后淋巴管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引流区的淋巴结也常常被累及,病变蔓延很快,全身反应剧烈,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治愈后容易复发。丹毒起病急,开始就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并多见于下肢,表现为一个片状的皮肤红疹,色鲜红,中间稍淡,边界比较清晰,局部有烧灼样的感觉。病变范围向外周扩展时,中央红肿消退而转为中黄。丹毒病情加重使全身性的脓毒症会加重,经过治疗后因为病变复发而导致淋巴管堵塞、淋巴淤滞。下肢丹毒如果反复发作的时候会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成橡皮肿,就是严重的肢体肿胀。
金保亮│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017/07/13收听(47534)
丹毒是由于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感染性疾病,发生在小腿部位的丹毒多伴有足癣。当足部皮肤有细小的裂隙时,感染链球菌就会诱发腿部、足背部出现丹毒。丹毒出现前可能会有发热、全身不适等前驱的症状,而且皮损处会有灼热感、疼痛感以及压痛比较明显,表现为鲜红色水肿性的斑片。治疗主要是注意休息,抬高患肢,积极的治疗足癣,同时给予青霉素足量治疗,青霉素过敏或者效果不好者,可以选择其他的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周杨│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
2020/02/22收听(61576)
丹毒是发生在皮肤真皮或者皮下组织感染性疾病,注意事情包括以下方面:1、多数患者会... 王晓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2023/07/13播放(60976)
丹毒是发生在皮肤真皮或者皮下组织感染性疾病,注意事情包括以下方面:
1、多数患者会...
2023/07/13播放(60976)
"丹毒是由A族β型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细菌通过皮肤破损进入体内,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炎症。常见的比如脚气之后外伤,细菌进入人体内引起小腿丹毒。抠鼻、挖耳朵常常是面部丹毒的原因,另外机体抵抗力低下,像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这些都可以成为促发因素。"
崔文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2017/07/11收听(48396)
"丹毒就是有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或者黏膜中表浅淋巴管网的急性慢性的炎症,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这个菌的名字又叫做丹毒链球菌。它是怎么感染皮肤的?一般细菌从皮肤的黏膜破损的地方侵入,比如说经常喜欢搔抓、挖耳朵、挖鼻孔,就会引起颜面的丹毒。一般临床上常见的就是小腿的丹毒,小腿的丹毒常都是因为由足癣引起的,因为足癣有脱屑,有些甚至侵至糜烂,溶血性链球菌就会从这个很小的伤口里进去,然后浸占黏膜、表浅的淋巴管,就会出现红、肿、痛的全身症状,有些局部的症状非常严重。所以丹毒一般要卧床休息,然后下肢尽量抬高,然后尽早的治疗。"
张鹤│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2018/04/09收听(95392)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皮肤浅层淋巴管网及周围软组织炎症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发病机... 张勇│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3/03/20播放(69008)
丹毒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皮肤浅层淋巴管网及周围软组织炎症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发病机...
张勇│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3/03/20播放(69008)
"丹毒是指累及皮肤真皮浅层淋巴管的一种急性细菌感染性皮肤病,主要的致病菌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感染的途径就是通过皮肤上面或者是黏膜表面的微小破损或者裂隙和细菌侵入,比如皮肤上由于外伤、昆虫叮咬,或者是手术的伤口,还有鼻孔、耳道、脚趾缝间有微小的裂隙,如果感染了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都可能诱发丹毒。还有就是局部存在一些基础病,比如有脚气、灰指甲、小腿溃疡、鼻炎、皮肤湿疹,它都可能造成皮肤的小裂隙,然后细菌侵入,就诱发丹毒。丹毒的发生与患者机体免疫力也很有关系,如果患者有糖尿病或者是慢性的肝肾疾病、营养不良,也是容易发生丹毒的。"
2020/05/04收听(36184)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内的淋巴管,还有周围的组织出现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皮肤疾病,这种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能够诱发,如足癣、小腿溃疡以及慢性湿疹、鼻炎引起。在临床上一般多见于足背、小腿以及面部等部位,可以看到单侧出现了典型的水肿性的红斑,而且境界比较清楚,表面比较光亮,能够向四周逐渐扩散,同时会伴有周身的发热、淋巴结肿大,因此在这个时候,建议患者到皮肤科进行血常规的检测,可以看到中性粒细胞升高。在治疗上,对于轻度的患者出现了红斑,而且伴有了轻度的疼痛,这时候可以给予局部复方黄柏洗剂进行冷湿敷,糠酸莫米松乳膏和夫西地酸软膏混合外用,一般不需要口服药物治疗,两周以后,能够得到很快的缓解及治愈。此外,如果患者出现了水肿性红斑,日益加重,而且伴有局部的肿胀,日益加速,疼痛明显,周身高热,这时可以口服盐酸莫西沙星片和复方甘草酸苷片。在外用药上,可以局部应用康复新液进行冷湿敷,然后丙酸氟替卡松软膏和尿素维生素E乳混合外用,同时,还可以结合红光的治疗。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局部的脓肿,而且伴有明显的波动感,影响夜间睡眠,同时在夜间加剧,出现疼痛明显,这时可以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口服甲泼尼松龙片。因此针对丹毒的患者,建议到正规医院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及早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需要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禁忌酒,同时如果有原发性疾病,如足癣、小腿溃疡、鼻炎,建议需要治疗原发性疾病。"
朱晓玲│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2021/06/25收听(42622)
"丹毒是一种急性感染疾病,它的主要特征是皮肤会突然发红,丹毒主要是由于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而致。其诱发因素主要有皮肤或黏膜擦伤或其它轻微的外伤,也可由血行感染引起。常常继发于鼻炎、口腔黏膜及牙齿感染病灶。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放射性损伤及皮肤的一些裂伤或者轻微擦伤,抓挠还有轻微的外伤均可以诱发。尤以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有些伤口可小到不容易被发现,如面部丹毒可以由鼻腔内被抓破的小伤口引起。复发性的丹毒主要是由于细菌潜伏于淋巴管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时候都可以复发。丹毒的发病多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发生全身性的疾病,像糖尿病、慢性肾炎、酗酒者都可以成为本病的发病诱因。婴幼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2017/07/13收听(61158)
丹毒又名网状淋巴管炎,是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一种炎症,它主要是由于淋巴管堵塞,引发的皮肤感染... 金保亮│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2023/07/10播放(84624)
丹毒又名网状淋巴管炎,是好发于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一种炎症,它主要是由于淋巴管堵塞,引发的皮肤感染...
2023/07/10播放(84624)
北京安贞医院 王晓阳
播放次数:3.83万
北京同仁医院 刘文斌
播放次数:9.56万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勇
播放次数:4.28万
北京西苑医院 金保亮
播放次数:3.5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