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的治疗方案

2023-10-04 02:30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其治疗方案有所不同,是在逐渐变迁的进程中。首先幽门螺旋杆菌最早是采取三联疗法,即一种PPI加上两种抗生素,先服用PPI,把胃酸的水平抑制到一定程度,再通过吃抗生素去维持,一般是吃10-14天。后期发现铋剂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效果很好,因为死亡的幽门螺旋杆菌含有大量的铋剂,而没有死亡的幽门螺旋杆菌没有铋剂。
后来把铋剂也列入治疗方案之中,主张幽门螺旋杆菌的四联疗法,即一种PPI加上一种铋剂,主要果胶铋,再加上两种抗生素,服用方法都为2次/天。但是铋剂和PPI不能同时吃,因为铋剂对PPI有络合作用,会减轻PPI的药效,一般分开吃,两种抗生素可同时吃。两种抗生素现在用的比较多的是阿莫西林,服用剂量是1g/次,2次/天,克拉霉素0.5g/次,2次/天,这两种药可以同时吃,一般在饭后半小时以后再吃。前两种药在饭前吃,在饭前提前0.5-1.0小时左右吃,这样会比较合理,这个四联疗法是最基本的方案。如果有人出现药物过敏,根据医生的医嘱随时调整,因为抗生素有副作用,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分享:

214

相关推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怎么回事?

幽门螺杆菌感染,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幽门螺杆菌,本身它是一种螺旋形的微厌氧的一种细菌。这种细菌它是1983年发现的,它是定植在胃幽门部的一个胃黏膜组织,简称HP。幽门螺杆菌如果感染胃黏膜以后,它会产生两种结局,或者是叫病理性结局,一个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非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再进一步发展导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这是非肿瘤性结局,不发病,就是一些良性病的一个发生发展。再就是一个肿瘤性结局,感染幽门螺杆菌了,导致一个胃癌的风险增加。那是怎么样一个过程呢?幽门螺杆菌定植在胃黏膜上,本身这个细菌它是有毒性的,这个毒性主要是细菌体的,细胞毒素相关蛋白,空泡毒素相关蛋白,这些独立因素。作用于胃黏膜以后产生非萎缩性胃炎,那非萎缩性胃炎如果我们不管它、不去治它,平时也没有症状,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幽门螺杆菌我们也没根除,菌体的独立因素继续存在,可以发展成为萎缩性胃炎,由非萎缩性胃炎发展成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如果再没有干预,在饮食因素、环境因素或者生活事件的共同作用下,这些萎缩性它就会发生肠上皮化生,或者发生胃黏膜细胞异型增生。异型增生它分为低级别上皮瘤变或者高级别上皮瘤变,它就是一个癌前病变。那么如果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不去干预不去治疗,最终就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语音时长01:29''

李恕军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2017/07/10收听(54944)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155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