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的病因

2023-08-09 16:48阅读:

手机浏览

抑郁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遗传因素是抑郁障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抑郁障碍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异常,且不同基因间常存在相互作用,另外基因表达还受到异位显性和表观遗传机制的影响。

2、神经生化:神经生化失调节假说认为,抑郁障碍患者的神经递质功能和内稳态功能失衡,抗抑郁药则可通过恢复上述系统的正常调节而发挥药理学作用人类大脑内主要有三大神经递质系统,分别是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系统,它们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3、神经内分泌抑郁障碍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表现为血中皮质醇水平增高、应激相关激素分泌昼夜节律改变以及无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等。

4、神经影像学:随着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关于抑郁障碍脑结构和功能影像学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目前较为一致的发现主要涉及两个神经环路一是以杏仁核和内侧前额叶皮质为中心的内隐情绪调节环路,二是以腹侧纹状体/伏隔核、内侧前额叶皮质为中心的奖赏神经环路。

5、神经电生理:神经电生理的研究手段包括脑电图脑诱发电位等。抑郁障碍患者的EEG研究发现,抑郁严重程度与其左右脑半球平均整合振幅呈负相关,且抑郁障碍患者EEG异常有侧化现象,呈现出右半球的激活程度升高,多表现为右半球波相对降低,α波的右/左比率降低及右半球快波波幅的相对增加,这种激活程度升高主要表现在额区,以右额叶为主,并认为与抑郁情绪产生有关。抑郁障碍的患者还可出现BEP的改变。

6、心理社会因素:一般来说,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亲人丧失、婚姻关系不良、失业严重躯体疾病等是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均可能导致抑郁障碍的发生。如果多个严重不良的生活事件同时存在,则可能协同影响抑郁障碍的发生。

综上所述,抑郁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涉及的方面较多且复杂,除上述观点外,有学者还提出了第二信使失衡假说、神经可塑性假说以及抑郁障碍能量代谢假说等。然而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抑郁障碍特异性诊断标志,部分研究结果甚至难以重复验证,因此还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抑郁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分享:

251

相关推荐

什么是老年期抑郁障碍?

老年期抑郁障碍,其实跟我们的抑郁症,从临床来说是没有太多区别,只是说它发生在老年的阶段,因为人到老年化以后,我们的机体的功能都会出现退化,这个时候他的情绪的不稳定或者他体内激素水平的一些变化,导致出现了情绪的一些问题。他会有心情不好、担心子女的这些情况,那些家里的不顺等等这些情况。其实准确来说,我们认为老年期抑郁只是抑郁症发生在老年的阶段,它其实跟我们常见的抑郁症是一样的状态,但是更多的表现在躯体方面,所以这是老年抑郁症的一个特点。很多老年人来到医生这来诊断的时候、来看医生的时候,更多诉说的是他躯体的不适、周身不适、关节疼、肌肉酸痛等等这些,其实最终医生在跟他评估的时候才发现,他是一个抑郁的问题。所以我们东方的老年人,他们来精神科看的最后诊断抑郁症的时候,很多都不是以情绪表现出来的,都是以躯体的不适表现出来。我们原来有一个诊断叫隐匿性抑郁,就说的是这一类,就是老年人特有的,表现是来医院看医生的时候只是主诉了很多自己身体的不适,特别是关节的问题,因为我们老年人关节退化也有很多,包括他的记忆力也出现了问题以后,这些方面都会表现出来,所以不是以情绪表现出来的。

语音时长01:42''

刘修军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2023/01/15收听(42924)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

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情感症状、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其中情感症状是抑郁障碍里的核心症状,也是最主要的症状。患有抑郁障碍的患者,会出现持续的心境低落,并且伴有兴趣减退或者精力的缺乏。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状态下持续的心境低落和我们日常所说的不开心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在于,第一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二就是这种持续的心境低落比平常的不开心,持续的时间会长一些,通常至少会达到两周,而且会广泛的影响到患者的生活或者工作,第二就是关于患者的躯体的症状,身体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的饮食、睡眠、体重、性欲这些方面,通常一般会呈现为食欲的下降、失眠、体重的减轻、性欲的减退,但是也有一些患者会呈现为相反的症状,在认知症状上面,患者通常表现的是很难持续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还有记忆力会出现下降,另外会出现思维的迟缓,所以特别是一些学生群体就会说自己上课会走神,学习不能集中注意力,觉得自己的脑子生锈了转不动,通常会出现这样的症状。一些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观念,更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消极的,也就是自杀的一些行为。还有一些患者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会出现一些精神病性的这样的症状。

语音时长01:51''

陈静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2023/06/15收听(24444)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