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病程不同的疾病,是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一,但其本质特征尚未明了。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如下:
1、遗传:家系调查、双生子及寄养子研究均发现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与患者血源关系越近、亲属中患病的人数越多,则遗传风险度越大。
2、神经发育: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认为:由于遗传因素(感性)和某些神经发育危险因素(妊娠期与出生时的并发症,怀孕期间暴露于流感病毒,母爱剥夺,Rhesus(Rrh)因子不相容,冬季出生等)的相互作用,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就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主要是新皮质形成期神经细胞从大脑深部向皮层迁移过程中出现了紊乱,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其即刻效应并不显著,但随着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导致了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出现。
3、神经生化:对于精神分裂症,主要存在多巴胺假说、5-羟色胺假说、谷氨酸假说和γ-氨基丁酸(GABA)假说。此外,精神分裂症可能还与其他系统如神经肽、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氧化应激、第二信使等的改变和(或)这些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4、心理社会因素:尽管不少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能决定是否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社会因素。某些应激事件确实使健康人导致了精神异常,但这种异常更多的是与应激有关的精神障碍。目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可以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但常难以左右其最终的病程和结局。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文化、职业、社会阶层、移民、孕期饥饿、社会隔离与心理社会应激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