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失眠者也是焦虑者,他们通常容易出现灾难化的想法,遭遇到问题时,把情况往最坏的地方考虑,比如家人出差回来晚了,就会担心是不是对方出了事故。他们有着较高的焦虑敏感度,焦虑敏感指的是对身心焦虑反应的敏感,如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头晕等等,并且会灾难化自己的焦虑反应。另外,焦虑者通常有很多的思维反刍,大脑里经常出现复盘过去和彩排未来的画面。
这些焦虑的特质往往与遗传和家庭环境有着重要联系,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很典型的行为风格。
我根据众多失眠焦虑患者的体验,总结了焦虑人惯有的思维模式和做事风格。当你能够从中找到自己,达到觉知的状态,就能够提醒自己降低焦虑,获得成长。
做事风格急躁,总想一蹴而就
他们一旦想要做某事,就急不可耐地去执行。不管事情的大小,内心的原则是越快越好,恨不得明天就做成,然后继续奔赴下一件。
这样的焦虑者只知道盯着最终目标,缺乏考察评估事情究竟需要怎么才能做成,也缺乏时间上的科学计划。不明白做这件事需要什么方法,需要什么资源,留出多少时间去做,只知道热血沸腾向前推进,在目标实现之前,就总有一根弦绷着的状态,充满了压力。(事情做成之前,几乎不会开心,整体活在未来世界中,父母当中往往就有这样的原型)
这一点也表现在焦虑状态严重化成为焦虑症以后,患者由于着急的特点,总想着赶紧逃离可怕的身体症状,一味地着急摆脱,却不慢下来去学习,也不愿意(可能是不知道)给自己时间。继续延续原来的做事风格,从而让焦虑症越陷越深。
咨询师点评:所以这里提醒我们,不要只盯着总体目标,要学着分拆目标,认真考察学习,给自己留下时间。这样就会有一种游刃有余的轻松感,如果很难做到,这说明我们追求的目标过高了,后边也会讲到。
在意世俗的眼光,害怕失败被人看笑话
因为要证明自己,想维持优秀的状态,比如学生要保持好的成绩,成年人要住豪华的房子,开有名气的车。生活的成本不高,但体面的成本很高。
父母可能从小就设置了过高的标准,子女会担忧自己是不是会被父母接纳,是不是足够好,是不是会因为不够优秀而受到责备。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会时常感到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个人变得习惯优秀,习惯攀比,习惯证明自己,喜欢看别人笑话,喜欢高人一等,特别害怕自己成为looser。
他们对自身要求很高,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安全”,同时也是要满足周围的人。在种种动力驱使下,他们不断向上走、向前走,紧迫感不断,焦虑感满满。
咨询师点评:其实别人并没有那么关注你,也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去讨论你,是自己的自卑感和自我证明意识,让你活成了优秀但不开心的样子。
缺乏对自我的合理定位,追求过高的目标
世界上不存在什么“能力不够”,有的只是“你想要的”超出了“你现在的能力”。而你想要的,完全是由你自己定义的。
你完完全全可以回老家简简单单当个小学教师,你也可以在二三线城市随随便便打一份工,但你却偏偏选择了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做一个进取的打工人。
这,正是因为你有志气,想要更好的生活。但焦虑也因为能力和欲望不匹配而产生。美其名曰“志当存高远”,可脱离自身禀赋、家庭背景的盲目立志,往往会增加焦虑感,削弱幸福感,志存高远就成了不切实际的无限欲望的接口。
所以,我比较建议你去找相关数据做一个准确的调研,并多参与社会实践,见到各种各样的人,确认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处在这个位置,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也知道自己的局限和天花板。在自己的合理区间内,努力做到最好,这样的人既积极向上,又实事求是,反而容易做出一番事业。
不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主席,成为市长,成为院士。世间的好东西很多,但属于你的并不多,甚至没有。资源是有限的,人心是无限的,既然不能满足每个人,那总会产生矛盾。早点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也就不那么焦虑。所以,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咨询师点评:所以再次立志,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找到那些付出一定努力之后大概率能实现的目标。这样,你既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又满足了自己。很多人也知道不该定过高的目标,但也不知道当下的生活如何继续,面对这样的焦虑,就需要高人指点了。
完美主义,拒绝中间状态
焦虑者任何事情几乎都想做到95分,不能接受仅仅是及格的状态。这是一种习惯,我们很容易发现60分的东西哪里还存在改进空间,就自动去做到更好。不断去思考周围的不足和改进的点,长此以往形成了思维习惯。如果停下来不去思考、解决问题,就会瞬间觉得空洞,非常缺乏安全感,反而会不适和难受,这就是自己心累的根源。
咨询师点评:我们要学会事情轻重缓急的二象限工作法。不要事无巨细,全部要求完美,不该管的不管,不该做的不做。把精力重点做好几件事,以点带面,一荣俱荣。
渴望掌控,讨厌失控感
焦虑者更加喜欢掌控一切,不管是不是属于自己能力范围内,都想去操控。如果事情不在自己手上,自己不亲手去做,或者不亲眼看着,大脑中就会控制不住冒出各种不好的结果,身体出现各种不适感。同时害怕出错,招来责备。
咨询师点评: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放手,难道世界离开了我们就不能正常运转了么。计划不如变化,自己努力抓着的,不一定比顺其自然的结果好。
活在未来
焦虑者通常不在意当下的画面,一门心思要实现未来的目标。走在路上也是思考未来,思考解决问题,以至于很多风景都会错过。由于对现状的不满足,需要达到某些既定目标以后(通常是一定程度的自由)才可以好好享受生活,才可以终止奋斗,好好躺平。导致日常心目中只有工作,只有未来,没有休息,没有当下的生活。逐渐地消失了对现实事物的感知,整个人被思虑和未来给绑架了,目标实现起来又不太容易,从而当下表现的忧心忡忡。
咨询师点评:活在当下,平衡好工作和生活。热爱未来,也热爱生活。因为当下才是你的人生啊,不要为了未来,委屈了当下的自己。
怀疑一切,放大危险,做最坏的打算
为了事情不出差错,会尽量做好应对一切情况的预案,做好最坏的打算,美其名曰把最坏的情况都做好应对,自己就能够万无一失,这样才能有安全感。当这样的思维模式形成习惯,长此以往超过一定的限度,尤其是遇到一些超出认知范围很大的事情,就会造成过度的恐慌和焦虑反应,从而比常人更加容易造成创伤,或者更加容易诱发严重的躯体反应,然后深陷焦虑之中。
原因之一是焦虑者的父母可能表现出对世界过分谨慎的态度,他们的父母比一般人更容易害怕和担忧。他们会过分关注子女一些潜在的危险,比如他们会说:“不要总是盯着电视,眼睛出问题了怎么办?”父母越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害怕的态度,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习得这个特点,倾向于过分地忧虑安全问题。
聪明的人可以看出来,以上说到的每一点,都可能是优点,是把事情做优秀的必须因素,甚至是驱动人类进步的基本要素。如果在适度的范围内发挥,则必定能把工作和事业做好。但如果过度用力,那必将造成困扰甚至疾病。所以,针对上面的每一点,如果你感觉已经深受其苦,那现在就明确了,让自己变得觉知,然后有针对性的提醒自己加以扭转和改正,焦虑肯定是能够缓解的,并最终获得个人成长。
但话又说回来,一切心理均有生理基础,大脑里的一个念头也会有生理物质支撑,要想改造焦虑的生理体质何其容易。所以俗话说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使方法正确,训练科学,或者进行药物治疗,也必须需要长期时间来改造自己。焦虑者切勿操之过急!
期间如有困扰和困难,可以寻求咨询师的专业帮助。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