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的检查

2023-09-24 12:30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临床中患者因反酸、烧心就医,医生首先会判断患者是否过度肥胖,有无口腔炎、慢性咽喉炎、声带炎、气管炎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随后再行如下检查:

1、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观察有无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或食管狭窄,了解胃及十二指肠情况;

2、内镜及组织活检: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金标准,可以确诊本病,并且可以评估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同时还可排除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器质性疾病的存在;

3、核素胃食管反流检查:是用同位素标记液体,观察平卧及腹压增加时有无过多的胃食管反流;

4、食管滴酸试验:患者取坐位,插鼻胃管并固定于距门齿30-35cm处,先滴入生理盐水5-10ml,共15分钟,若无不适,再以同法滴入0.1mol盐酸15分钟,若出现胸骨后疼痛或烧灼感为阳性;

5、心电图检查:疼痛发作时行此检查,可与心绞痛进行鉴别。

分享:

283

相关推荐

反流性食管炎怎样检查?

病人说,反酸烧心,夜里不能睡觉,考虑临床上诊断是反流性食管炎,要有客观的证据,到底是不是食管炎呢?如果是食管炎,到底是A、B、C、D哪个级别呢?也就是要回答到底是轻度的还是中等程度的,还是重的呢?还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有没有合并症的出现呢?要满足这些条件,要做一些客观的检查,首要的检查就是做胃镜,做胃镜就能回答刚才说的这几个问题。第一个,能够判断有没有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镜下可以表现为黏膜有糜烂,有溃疡,甚至有一些病人会有一些渗血,有的病人会出现瘢痕狭窄,这些都可以有。第二个,就是胃镜上诊断食管炎,还要把食管炎的程度进行分级,按照洛杉矶的标准来进行分级,比方是独立的小于5mm的糜烂或者溃疡,定义为A级。如果糜烂的长度超过了5mm,但是是一个比较孤立的,没有融合的情况,是B级。如果有融合的情况,但是没有超过食管圆周的一半,叫C级。如果整个食管全周都受到了侵犯,就是D级,就比较重了,所以内镜下第二个目标就是要看级别。第三个,看看食管炎有没有严重的情况需要处理。比方有一些合并症,有一些食管炎有溃疡,正在出血,可以在镜下进行止血治疗,有一些食管炎会出现食管的狭窄,可以在镜下进行扩张治疗。这是做胃镜检查。有一些医院,没有胃镜怎么办?能不能诊断食管炎呢?也可以的。可以做钡餐,钡餐可以看到钡剂在进入胃以后,还能返流到食管,就是反流的直接证据。做钡餐还有一个好处,能看食管裂孔疝的问题,看看这个疝到底是什么情况,疝囊有多大,这些都可以判断。比较重的食管炎也可以看到食管上的钡剂,在有溃疡的地方有一些钡剂的存留,这些都能帮助诊断反流性食管炎。这两个检查是最主要的形态学检查。除了这个以外,还做过相类似的比方食管的动力检查,看看食管的蠕动情况怎么样?有没有逆蠕动?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怎么样?会不会出现贲门括约肌的松弛?这些都是通过食管动力的测定可以看到的,还有可以做上消化道的24小时PH值的测定,测PH值可以看到胃里面的胃液反流到食管,食管的PH值下降。同时,病人又出现反酸烧心的症状,在酸测定的时候记录食管酸比较高的时候,就证实有跟酸相关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存在了。以前还有一个检查方法,就是做食管的滴酸试验。滴酸试验是怎么做的呢?就是用适量的盐酸滴食管,看看能不能引起病人反酸烧心的症状。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可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因为对病人是有伤害的,毕竟是酸,对病人的食管有刺激作用,现在基本上摒弃这个检查项目,不去做这个检查。所以对于食管炎,临床上说反酸烧心,怀疑是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人,通常首选胃镜检查,如果胃镜检查做不了,也可以选择做钡餐。有一些病人是为了鉴别诊断的情况,比方有一些人会出现胸骨后明显的疼,叫做非心源性胸痛,非心源性胸痛要跟心源性胸痛鉴别,尤其是一些老年人,胸骨后疼,除了临床上跟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的症状鉴别以外,可以做心电图来分辨,一般的反流性食管炎不会出现心电图的明显的缺血改变,这就能够判定不是心源性的胸痛。所以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检查,一个是胃镜,一个是上消化道造影,就是钡餐,可以除外一些检查,像心电图除外心脏病,还有可以做试管的压力测定和食管的PH值测定。

语音时长05:28''

刘正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17/07/10收听(16166)

01:39

胃反流性食管炎如何检查

刘晓北京医院

2023/06/06播放(50252)

相关视频

01:44

反流性食管炎夜间会加重吗

北京医院 刘晓

播放次数:1.33万

01:59

如何诊断反流性食管炎

湖南省人民医院 李娟

播放次数:5.71万

01:18

食管炎和咽炎的不同

广中医深圳医院 刘丽

播放次数:8.92万

01:47

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型

北大人民医院 张媛媛

播放次数:7.09万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42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