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是什么

2023-11-17 09:55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红细胞破坏过多的贫血就是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的正常寿命是120天左右,也就是4个月。如果红细胞寿命缩短,就会导致溶血性贫血,可能是发生在血管内的红细胞破坏,也可能是在血管外,具体如下:

1、血管内溶血性贫血: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感染出现了DIC等,就会出现微血管病溶血,而引起贫血。不管是TTP还是DIC都危及生命,TTP需要早期血浆置换,否则其早期死亡率达到90%以上。所以溶血性贫血如果发生在血管内,一定要同时判断其他的辅助检查是否有异常。如果患者同时合并血小板减少,甚至出现了意识障碍,就应该考虑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可能,要做相应的检查来早期明确诊断,早期干预治疗;

2、血管外溶血性贫血:温抗体型溶血性贫血比较常见,其特征性检查为控制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上就提示血管外溶血性可能性非常大。当然也要结合患者的其他检查,如间接胆红素升高的黄疸、网织红细胞升高等,都是提示溶血的证据。

所以患者出现任何不适,一定早期到医院里面去救治,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辅助检查结果,早期明确诊断和干预治疗,患者预后才会比较好。如果耽误治疗,出现重症贫血,患者的预后就会很差,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早就医、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对患者生命最负责任的选择。

分享:

17

相关推荐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怎么引起的

"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引起的贫血,主要是体内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所导致的,也可以是因遗传性或药物等获得性DNA合成障碍引起。叶酸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摄入不足。食物中缺少新鲜的蔬菜、过度烹煮或腌制时,都可以使叶酸丢失。乙醇可以干扰叶酸的代谢,酗酒者常会有叶酸缺乏。另外炎症、肿瘤、手术切除的患者,也可以导致叶酸的吸收不足;第二、需要增加。妊娠性的妇女、生长发育的儿童及青少年,以及慢性的反复溶血、白血病、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叶酸的需要量都会增加。如果补充不足,就可以发生叶酸缺乏;第三、药物的影响。比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能够抑制叶酸的生成。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也是包括:第一、摄入的减少。人体内维生素B12的储存量约为2-5mg,每天的需要量为0.5-1µg,所以正常人是不会发生维生素B12缺乏的。老年人和胃切除的患者胃酸分泌减少,可以出现维生素B12的吸收障碍;第二、内因子的缺乏。主要见于萎缩性胃炎、全胃切除术后、恶性贫血的患者、严重的胰腺外分泌不足的患者,也可以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或小肠内存在异常高浓度的细菌和寄生虫,也可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以上引起叶酸缺乏,或是维生素B12缺乏的疾病,均可以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语音时长02:22''

孙明丽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8/06/05收听(21626)

镰形红细胞性贫血原因

"镰形红细胞性贫血又称为链状细胞性贫血,或者镰刀形细胞性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的血红蛋白病。病因主要是因为β肽链的第六位氨基酸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构成了廉状血红蛋白,取代了正常的血红蛋白。它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比较容易出现感染和疼痛,而且这些慢性损伤都会导致器官损伤。治疗主要是以输血和药物治疗,纯合子预后比较差,杂合子会预后好一些。检查是需要通过体外的亚硫酸钠镰变试验,来判断是否有镰形的红细胞。另外通过血红蛋白的分析,就是血红蛋白电泳,可以发现有血红蛋白S,血常规可以发现有贫血,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水平。在临床表现上比较有特征性的就是可以有黄疸、贫血以及肝脾大、骨痛。患者会有家族史,镰变试验是阳性,这是比较有特征性的血。另外是血红蛋白的分析,可以发现血红蛋白S,对确诊都有一定的意义。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输血来治疗,有疼痛的时候可以对症的止疼治疗。如果输血次数比较多,而且疼痛比较明显,一定要注意药物调整,所以对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建议及时去看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病情情况、临床症状的改善,以及临床症状的加重,来调整药物治疗。另外,平时也可以注意补充叶酸,因为它能够提高机体血管内皮的功能,还可以降低血中的半氨酸水平。患者如果有血栓的表现,或者提示高凝状态时,建议抗凝治疗。如果这类患者有机会能做骨髓移植,还是能够明显改善预后,主要是提高生存的质量,甚至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所以虽然得了重病,就是镰刀型红细胞性贫血,但积极的配合医生还是可以明显改善。关于这个病的预防,因为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所携带者都要应该进行遗传咨询,并且如果是通过羊水穿刺可以获取胎儿细胞的基因检测,可以降低风险,所以也需要相应检查来做出一个诊断。有这类疾病的患者还是以预防为主,出现问题及时配合医生的治疗,就是最正确的选择。"

语音时长04:03''

吴春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21/11/04收听(8106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28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