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拴系综合征
挂号科室: 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脊柱
多发人群:新生儿、儿童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症状:疼痛、运动、感觉障碍
相关检查:X线、CT、MRI检查
相关手术:脊髓拴系松解术
相关药品:头孢曲松钠、红霉素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0-50000元)
脊髓拴系综合征严重吗
59179次播放22次点赞
脊髓拴系综合征在MRI的表现
93420次播放63次点赞
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多久能下地
34752次播放449次点赞
脊髓栓系综合征术后护理
33039次播放241次点赞
脊髓拴系综合征是什么
44559次播放76次点赞
脊髓栓系怎么办
22113次播放66次点赞
脊髓拴系综合征MRI的表现
37476次播放24次点赞
先天性脊髓拴系综合征能治愈吗
16089次播放76次点赞
脊髓拴系综合征是针对纤维进行手术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病情程度不同,手术效果不同,可分为以下情况:1、单纯的终丝牵拉导致的栓系,可达到痊愈的标准,同时可避免下肢运动、感觉障碍、大便失禁、下肢畸形等并发症;2、先天性脊髓和神经根发育不良导致的脊髓栓系,仅可改善症状,达不到治愈的效果。但近年来随着临床上对解剖部位的认知、手术技术的完善,术后效果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作者:孙一睿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阅读量: 4084
一、概述 脊髓拴系又称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cordsyndrome,TCS)是脊柱裂患者在胚胎期同时出现脊髓发育异常、局部瘢痕粘连、终丝缩短,造成脊髓固定于病变部位、不能适应脊柱的增长而上升,使脊髓、马尾神经和终丝受到牵拉,造成腰背部疼痛、双下肢和二便功能障碍。 二、发病情况 患者发病风险主要与患者年龄、性别和全身情况有关,男:女=2:1;凡有排尿、排便障碍,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足畸形等症状,体检发现隐性脊柱裂、显性脊柱裂或曾有脊膜膨出手术者,均需疑为本病,一经确诊尽早手术治疗;对脊髓脊膜膨出的患儿应在脊髓栓系松解的同时作修补术,术中应避免损伤圆锥和马尾。 三、病因 1.先天性因素胚胎期脊柱裂合并脊髓发育畸形(如局部瘢痕粘连、脊膜膨出、脊髓脊膜膨出、脊柱裂、终丝增粗、蛛网膜囊肿)或同时合并脂肪瘤、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均可造成脊髓固定于病变部位,不能适应脊柱伸长而上升。 2.获得性因素脊柱手术后纤维粘连也可引起脊髓栓系。 四、病理 1.单纯的隐性脊柱裂不合并其他的脊髓和神经病变。 2.复杂的脊柱裂常合并上述畸形,还可合并半椎体、脊柱侧凸、椎间孔和肋骨发育畸形;皮肤多正常,也可有毛发、色素沉着、片状毛细血管瘤、皮肤小凹和皮肤痣等。 五、临床表现 1.轻型有下肢力弱、轻度肌萎缩、麻木、遗尿等,可有腰痛和单侧或双侧下肢肌无力,查体见肌张力低、弛缓性肌力减低、下肢及会阴部深浅感觉减退。 2.中型除上述异常,可合并脊柱侧凸、习惯性髋关节脱位、高足弓,足内、外翻畸形,尿失禁。 3.重型下肢肌力明显减退甚至瘫痪,感觉明显减退或消失,常并发神经营养性改变,下肢远端发凉、麻木,下肢及骶尾部出现营养性溃疡,甚至完全性截瘫和大小便失禁等。 六、诊断 1.根据上述临床表现,特别是有长期遗尿或发生尿失禁而疑为脊柱裂者,可考虑此诊断。 2.X线脊柱平片椎板缺如、棘突缺如,多处脊柱裂或同时合并椎体畸形、脊柱侧凸。 3.CT与MRI显示脊柱裂合并脊髓栓系(圆锥位置低,与局部粘连,可合并囊肿或脂肪瘤)。 七、鉴别诊断 单纯就患者临床表现而言,易与腰椎劳损、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髓肿瘤等疾病相混淆,但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特别是腰骶椎CT和MRI检查可资鉴别。 八、治疗 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强调一经确诊尽早手术治疗。治疗目的是切除异常病灶,解除脊髓、马尾神经和压迫,松解脊髓马尾,使脊髓上升。目前多主张尽早手术治疗,扩大椎板减压,切除对硬脊膜囊、脊髓和马尾神经形成的压迫、牵拉的病变和(或)组织(包括异常或变形的骨质、软骨、增厚的黄韧带、终丝),切除瘢痕粘连、脂肪瘤和囊肿,一般无需植骨和椎板固定术,术后可辅以应用神经营养药物和血管扩张剂。 九、预后 目前多主张即使已有二便失禁、下肢瘫痪也应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范存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阅读量: 29300
刘文阁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脊髓拴系综合症是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脊髓受到牵拉刺激导致的疾病。主要是因为椎管生长速度比脊髓快引起脊髓受到牵拉刺激从而出现的脊...
王瑞奇 副主任医师
太原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脊髓拴系综合征在MRI表现为脊髓圆锥位置下降,一般认为低于腰二椎体下缘并且终丝横径增粗视为异常改变。通过MRI可清楚显示脊髓、马尾神...
全部 北京 上海 广东 广西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福建 山东 山西 河北 河南 天津 辽宁 黑龙江 吉林 湖北 湖南 四川 重庆 陕西 甘肃 云南 新疆 内蒙古 海南 贵州 青海 宁夏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