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19 18:57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需长时间间歇性治疗,措施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如药物治疗无效,也可采取手术、血小板输注等方式进行治疗,在此治疗期间,必须动态观察血小板数目的变化,防止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
一、药物治疗
1、泼尼松: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其主要药理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
2、免疫球蛋白:其主要作用是封闭巨噬细胞受体,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结合与吞噬,从而干扰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血小板的作用,在血小板上形成保护膜抑制血浆中的IgG或免疫复合物与血小板结合,从而使血小板免受吞噬细胞破坏。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使抗血小板抗体减少。
3、利妥昔单抗: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和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4、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目前主要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其不良反应轻微。血小板生成素拟肽,若最大剂量应用4周,血小板计数未见上升,视为无效,停药。
5、免疫抑制剂:常用的有环孢素、长春新碱等,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其主要副作用是肝肾功能损害。对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应用细胞毒药物治疗一定要慎重,对其利弊要做综合评价。
6、雄性激素:如达那唑是一种合成的,对部分病例有效,可作为为二线治疗药物。
二、手术治疗
现多主张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脾切除有效率约为70%,适用于病程超过1年,血小板持续<50×109/L,有较严重的出血症状,内科治疗效果不好者,手术宜在6岁以后进行。10岁以内发病的患者,其5年自然缓解机会较大,尽可能不做脾切除。术前必须做骨髓检查,巨核细胞数减少者不宜做脾切除。
三、其他治疗
因患儿血液循环中含有大量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被破坏,故通常不主张输血小板,只有在发生颅内出血或急性内脏大出血危及生命时才输注血小板,并需同时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少输入血小板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