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科,1963年1月,前主任陈中伟院士与钱允庆教授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成功地进行了世界首例断肢再植。自那以后,骨科几代人不懈努力,在断肢再植领域里艰苦探索、辛勤耕耘,解决了保存离断肢体、延长肢体缺血时限、解除血管痉挛、防治再植肢体肿胀等技术难题,扩大再植的指征,提高断肢再植成功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再植中心”,被誉为“我国断肢再植的摇篮”。
1978年10月,于仲嘉教授在世界上第一个把病人自己的足趾移植到前臂截肢的残端,再造出有感觉、能活动的新手,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手”。他先后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桥式交叉吻合游离组织移植术”和“游离组织组合移植术”,使缺失的肢体得以再造,使缺损的组织得到修复,使许多严重毁损的肢体免除了截肢的厄运、残缺不全的肢体恢复了有用的功能,成为“中国手”发源地。在肢体缺失的再造和组织缺损的修复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丰富和发展了四肢显微外科技术,为使我国显微外科技术水平继续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1987年,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在六院成立。同时设在医院内的“中国上海国际四肢显微外科培训中心”成为传授显微外科技术的殿堂,在这里受过训练的有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巴西、泰国和菲律宾等国的医生。1994年,四肢显微外科被评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并促进了整个科室的发展,学科已经逐渐成为以四肢显微外科为主要特色,创伤骨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关节镜外科、骨肿瘤外科及小儿骨科等多个亚学科蓬勃发展的综合性创伤骨科。2001年6月,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成为“上海市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2007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211重点建设单位,同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在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中,市六医院骨科规模遥遥领先,拥有核定床位401张,实际开放床位466张。2009年门急诊量32.93万人次,出院病人1.62万人次,手术量2.30万人次。现有医生106人、专职科研人员5人,护士129人,技术员2人,专职管理人员1名,其中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26人;博士35人,硕士55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2人;2人担任全国性学术专业副主委,13人在全国骨科学会学术任职,19人在上海市骨科学会任职,同时有2人担任国家级学术期刊副总编辑或副主编。
诊疗特色
国内领先的特色学科项目包括断肢再植,手指再造、手再造、皮瓣及组合皮瓣等显微外科技术,股骨头缺血坏死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治疗,关节镜下韧带重建术,人工关节置换等。
1.修复重建外科
修复重建外科主要诊治断指、断肢再植及再造术,各种软组织缺损后应用皮瓣、肌皮瓣等多种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修复重建外科是六院骨科传统的以显微外科技术为特色的优势专科。
(1)自体拇趾皮肤趾甲瓣移植再造拇指
拇指的缺失使患手的功能丧失近50%,需要再造。拇指再造的方法很多,如:食指转位代拇指,游离皮瓣或皮管包裹髂骨再造拇指,第二足趾游离移植,等等。该科利用游离移植趾皮甲瓣的方法来再造拇指,用髂骨块或相邻的第二足趾骨关节和肌腱做拇指的骨支架。新造的拇指有接近正常的功能与外形,受到拇指缺失患者的欢迎。
(2)自体足趾移植再造手指和手
手指或手的缺失常见于外伤或先天性畸形,给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该科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自体足趾游离移植,为患者修复或再造缺失的手指或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病人的受伤情况及具体要求,可以为病人再造1个、2个、4个甚至5个手指,还可以为从事特殊职业、有特殊要求的病人再造手指的缺失部分。再造的手指能做伸屈活动,感觉接近正常。对于截肢平面位于掌骨基底到前臂中下1/3交界处之间的无手伤残者,该科采用自体足趾移植的方法为病人再造具有2或3个手指的新手,还可以再造双手,再造手有感觉、能活动。自体足趾移植后,供足的行走功能没有明显影响。
(3)自体组织游离移植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
外伤或肿瘤切除后,可能遗留较大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如果创面内有神经、肌腱、骨骼等深部结构裸露,就需要转移或移植有正常血供的皮肤加以覆盖。该科临床上做过成百上千例游离皮瓣和肌皮游离移植手术,成功地使患者伤残的肢体恢复有用的功能。即使是那些因为原有的血管损伤或局部长时间感染导致受区没有可供吻合的血管的患者,也能够采用桥式交叉吻合血管的方式进行组织瓣的游离移植,使肢体得到有效的修复。
(4)肢体长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
外伤、慢性骨髓炎、死骨摘除、骨肿瘤(良性和低度恶性)切除,甚至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胫骨假关节等)均可导致骨缺损,使肢体丧失支撑能力,病人无法工作,料理生活也困难。对长度超过6cm的骨缺损,该科可以通过吻合血管的游离骨移植,如吻合血管的游离髂骨、游离腓骨移植等方法来修复,也可以应用外固定支架进行骨迁徙手术来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5)急诊显微外科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
车祸或工伤往往给肢体造成复杂的组织缺损:皮肤软组织大面积挫灭,骨骼、肌腱等深部结构裸露或缺损,使创口的处理变得十分困难。一些病例因为缺乏有效的修复手段而不得不截除伤肢,而某些病例即使采用传统清创处理的方法治疗,勉强能保留肢体,后遗的肢体畸形或功能障碍需要在二期采用极其复杂的修复手段来治疗,不仅病程长,而且疗效也受到很大影响。该科自1991年开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急诊条件下进行自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或自体组织组合移植,一期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保留或重建肢体功能,达到缩短病程,提高疗效的目的。研究成果获“1998年度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6)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
股骨头坏死的发病率较高,居成人髋关节疾病的首位。长期大量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患者,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可高达30%;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为15%~30%;酒精摄入过量也是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原因。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尤其以中青年为主。该科近年来对股骨头缺血坏死集中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取得进展,临床上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成为国内最大的诊治中心,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研究成果荣获200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创伤骨科
该科由三个临床科室组成(创伤外一科、创伤外二科、创伤外三科),主要从事四肢及骨盆髋臼骨折的内外固定。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1)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及其他特色治疗
①微创治疗
随着微创技术在骨科领域的推广和普及,骨科医师在治疗四肢骨折时更倾向于采用闭和复位、绞锁髓内钉和经皮钢板等微创技术,以达到生物学固定的要求,而不再主张行较大的手术切口下直接复位坚强内固定。近年来,更是随着BO理论的确立,微创外科技术及桥接接骨板技术的概念,即MIPPO越来越多地被骨科医师所推崇。MIPPO概念的核心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维持适当稳定的固定,最大程度地保护骨断及其周围的血供,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环境。
由于经皮微创接骨术的手术切口较小,以恢复肢体长度、纠正骨折端的成角及旋转畸形为目的,在不直接显露骨折端的情况下,进行间接复位,然后进行髓内钉固定或通过两侧有限的皮肤切口间的皮下隧道,在肌肉下方放置钢板进行桥接固定。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可减少对骨折局部软组织和骨膜血供的破坏,也不干扰髓腔内的血液循环,提供了较理想的组织修复生物学环境,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骨不连和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临床疗效较为满意。近年来MIPPO手术在该科室有了越来越多地应用及发展,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紧跟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②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
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调节、免除再次手术痛苦的优点,尤其适合于合并广泛软组织损伤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疗。除了治疗骨折外,外固定支架用于关节周围的损伤、严重软组织和韧带损伤的暂时跨关节固定、肢体延长手术,以及某些骨盆环的分离、儿童骨折、关节融合术和截骨术,也可以用于做骨迁徙术治疗长骨节段性缺损。
③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跟骨与距骨构成跟距关节(又称距下关节),承担着约45%的人体体重。当跟骨发生关节内骨折时,需要手术治疗恢复关节面的平整。近年来,该科对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撬拨、克氏钢针内固定以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方法来治疗,术后不需石膏固定,进行早期功能操练可防止关节粘连,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④内固定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折
膝关节周围骨折包括股骨远端骨折及股骨髁间骨折、髌骨骨折、胫骨近端及胫骨平台骨折,大部分属于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可以实现骨折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提供坚强内固定,使邻近骨折部位的关节能早期主动活动,防止发生骨折病。目前该科对股骨下端及股骨髁间骨折采用股骨逆行髓内钉、股骨髁钢板和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术后2~3天进行膝关节连续被动活动的功能操练,收到了较好的疗效。对各类型的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选择适当方式的内固定,还能在关节镜下撬拨塌陷的关节面,进行有限的内固定,术后早期操练,使关节功能良好恢复,对畸形愈合的胫骨平台骨折,通过截骨矫形,重建和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
⑤交锁髓内钉治疗长骨干骨折
固定是治疗骨折的必要手段,用交锁髓内钉固定长骨干骨折,能有效控制旋转剪力,增加骨折端的稳定性。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顺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和股骨髁间骨折的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和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和γ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顺行和逆行交锁髓内钉,最近又增加尺桡骨髓内钉。交锁髓内钉适合治疗闭合的长骨干骨折及部分污染及损伤较轻的开放性骨折,但不适合治疗儿童骨折及较严重的开放骨折。
(2)手术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
骨盆和髋臼骨折是高能量损伤的结果,造成严重的功能损害,邻近骨折部位的结构复杂,治疗比较困难。该科应用国际通用的先进技术,对各种类型的骨盆和髋臼骨折进行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骨盆的稳定性,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重建和改善髋关节的活动功能;近年来引进并运用导航技术,不仅使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还可以减少损伤,使复杂的手术微创化,取得很好效果。
(3)手术治疗骨不连、骨缺损、骨畸形
骨不连、骨缺损、骨畸形是骨科领域的三大难点。由于其复杂性、多样性往往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身心痛苦及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本科在治疗四肢骨不连、延迟愈合、骨缺损、创伤性骨髓炎和各种骨折畸形愈合,外伤性双小腿不等长、四肢软组织缺损等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实践及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采用手段包括Ilizarov肢体牵张成骨技术、显微外科手术、截骨矫形手术等。更具每一名患者的不同情况设计相应的手术方案,严格遵循治疗原则,结合此前大量诊疗经验,在临床上取的了很好的效果。
3. 关节外科
主要从事髋、膝关节置换、关节翻修等手术治疗。该科年均手术量在1000例以上,手术量在上海位居首位。
(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病变
膝关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非感染性关节炎的主要表现是疼痛。病变早期,可采用消炎镇痛药或滑膜切除或关节镜下关节清理、灌注冲洗、胫骨高位截骨等方法治疗。关节病变晚期,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时,可以选择人工膝关节置换来治疗,目的是减轻疼痛、矫正畸形和保持关节运动的稳定性,使病人不依赖拐杖就能行走。关节置换术后几乎能立即减轻疼痛和恢复关节运动功能,对老年患者尤其合适。近年来关节外科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还应用定制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周围肿瘤病变切除肿瘤骨,保留肢体,改善生活质量。
(2)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髋关节病变
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强直性脊柱炎常常累及髋关节。关节病变较严重时,关节面磨损破坏,甚至出现变形,导致关节疼痛,功能受限。保守治疗往往无效,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比较好的治疗选择。此外,老年人股骨颈陈旧性骨折,髋关节半脱位、脱位,髋臼发育不良合并严重继发性骨关节炎患者,以及关节周围的肿瘤(良性和恶性)切除后也可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解除髋关节疼痛,保持关节稳定,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治疗方法已成为治疗关节严重病变的主要手段。除了常规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和翻修之外,关节外科还致力于微创技术的应用,采用小切口和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髋关节置换,提高手术的精确度,减少损伤,改善功能效果;学科还开展髋关节表面置换技术,为较年轻的患者提供手术治疗的机会。
4. 脊柱外科
(1)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脱位
道路交通及高空作业坠落伤常导致脊柱严重骨折、脱位甚至合并脊髓损伤,肢体瘫痪,危及患者生命。对不稳定性脊柱骨折或脱位,特别是合并脊髓损伤者,该科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恢复骨折椎体高度、矫正脱位畸形,扩大椎管、减压神经组织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从而缩短治疗周期,减轻腰背畸形疼痛,最大限度地恢复神经功能,还可以应用微创技术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有效防止术后骨折椎体复位度的丢失以及椎弓根螺钉断裂发生,取得良好效果。
(2)手术治疗慢性腰腿痛
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是引起慢性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该科应用小切口及微创技术,进行椎管扩大神经减压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必要时做腰椎稳定手术,滑脱椎体复位,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间、腰椎管狭窄症以及腰椎滑脱症,取得满意治疗效果。近五年累计治疗患者6000余例,手术量位居上海前列。
5. 关节镜外科
该科主要特色是通过关节镜下微创修复与运动损伤相关的韧带、半月板等重建。近五年,每年平均收治的患者在1500例以上,在上海居首位,水平国际领先。
(1)膝关节疾患的关节镜治疗
随着社会老龄化,膝关节疾患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该科应用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的滑膜病变、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损伤,还能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主要特点是手术创伤小,通过关节镜观察整个关节腔,对关节内的病变做出诊断与处理,不需要切开关节,对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十分有利。本科关节镜手术技术发展迅速,近五年来,年均手术量超过1000例,开展膝关节稳定的临床系列研究,成果获“2006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研究应用的新技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引起反响。
(2)肩关节疾患的关节镜治疗
肩关节反复脱臼会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并且因为每次脱臼都会造成进一步损伤,使下一次脱臼更容易发生而造成恶性循环,手术进行肩关节修复是必要的选择。在关节镜下进行肩关节修复因为创伤小、有利于功能康复,在国际上日益得到推崇;但是所采用的方法存在操作复杂、修复可靠性不肯定等缺点。本科首先创立了穿肩胛骨肩胛冈固定的特殊的肩关节修复技术,操作简单,修复可靠性高,最大程度避免了脱位的复发。
6.骨肿瘤外科
四肢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
对四肢恶性骨肿瘤,以前常规的治疗是截肢,现在改为“保肢”,即术前化疗将肿瘤包块缩小,同时杀灭肺部的微小转移灶,手术将骨肿瘤完整切除,缺损的部分用异体骨或人工金属假体替代,或者切下的肿瘤骨,去除肿瘤组织,剩余骨壳用酒精浸泡或加热处理杀灭肿瘤细胞,植回到原处,用内固定重建骨支架,结果避免截肢,患肢的部分功能得到保留。术后再化疗继续杀灭残余的肿瘤细胞和防止肺部转移。使骨肿瘤患者有生之年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7.小儿骨科
近年来因为其“高风险、压力大”的特点,使得小儿骨科专业医生成为“稀有动物”,据统计在中国,有超过1 亿之众的儿童,而竟然只有不足300名经过严格训练的小儿骨科专职医生(只治16 岁以下骨骺未闭合的小患者)。本科专长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儿童先天性脊柱畸形及各种脊柱创伤和脊柱肿瘤的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肢体延长、大龄儿童髋关节疾病和各种儿童骨关节肌肉疑难病症的治疗。特别是在治疗小儿脊柱畸形领域有所专长:骨骼尚未发育成熟的儿童发生严重的脊柱畸形在临床治疗上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在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的同时达到对脊柱畸形的控制和矫正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传统的手术矫正畸形和脊柱融合会使一个5岁的儿童丧失12.5 cm左右的躯干高度,治疗的缺点暴露无遗。非融合性脊柱手术以及器械的应用期待在控制和矫正脊柱畸形的同时保持脊柱的继续生长能力,是年幼儿童矫正脊柱畸形的主要方法。本科在该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诊疗经验,在临床上治疗效果良好。
近年来承担国家级课题项目11项,省部级课题23项;主编、主译出版专著共28部;
获专利19项;发表SCI论文116篇,EI论文2篇,总影响因子165.45分,发表统计源期刊论文485篇。每年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本科生骨科教学带教40余名,及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带教任务。近5年来本科生毕业200余名,已培养博士后7人、博士31人、硕士58人。目前在读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共72人;举办骨科专业各类学习班45届,共计学员2665人次。
1985年以来,骨科获奖项目为:
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术:国家发明一等奖(1985) 。
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5) 。
游离组织组合移植术: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 。
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 。
急诊显微外科修复肢体缺损16 例: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集体三等奖(1997) 。
四肢显微血管外科学(著作):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
急诊显微外科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 、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 。
关节镜下自体髌韧带重建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1999) 。
动脉液压扩张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2004)。
四肢显微外科学课程建设:上海市教委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
人工膝关节置换中以股骨上髁线为标准行轴向力线测量可靠性研究: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2005)。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微外科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2005)。
膝关节稳定性重建的系列临床研究: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2006)。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2007)。
单足供趾再造手技术改进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2008)。
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组织与软组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技进 步二等奖(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