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介绍
查看全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液科,成立于1956年,创始人是全国血液病学界的老前辈潘瑞彭、欧阳仁荣教授,1970年开设血液专业病房,1971年建立细胞室,1979年成立隶属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白血病研究室。在历任科主任方智雯、王燕婷、陈芳源和血液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着重临床相关研究,针对病人进行规范化分层治疗的临床学科特色,在现任科室主任侯健教授的带领下,在骨髓瘤及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医疗:学科秉承“细化学科专业分组,提供个体规范治疗”的宗旨,现设有白血病组、淋巴瘤组、骨髓瘤组、出凝血疾病组等亚专业组;同时拥有隶属于血液科的独立血液细胞室和白血病研究室支持临床工作的开展,目前东、西、南院三个病区开放床位80张,无菌层流病房4个,开展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药及新技术的临床研究等。科研:近20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项,部级、市级课题39项,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研一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300篇,SCI论文50余篇。主编多本专著。教学:目前科室承担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五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的教学任务。科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荣获国家级、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市级、校级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奖励。血液科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白血病/肝癌多药耐药机理及临床逆转的研究”(2009)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2007)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007)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化疗药物在白血病耐药细胞内异常分布与耐药的关系和机理探讨”(2006)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药雄黄和槲皮素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反义核酸、槲皮素、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体外研究”(2001)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分化过程中多胺作用机制的研究”(1996)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国产血液成分分离机的研制及临床应用”(1983)卫生部科研一等奖(临床参与单位)。教学成果“基于国际医学教育标准的卓越医师序贯培养的改革与实践”(2013)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提高临床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诊断学与内科学序惯教学的探讨与实践”(2010)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构建以生为本诊断学双语教学新模式”(2005)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创建临床模拟实训基地与医学教育实践”(2005)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科室疾病
科室医生
查看全部
杜俊
主治医师血液科
三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122起
去咨询
博士
擅长:内科常见病;血液肿瘤;红细胞疾病;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疾病;贫血;血小板减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血液肿瘤病理咨询;血液病免疫异常。
推荐非本院医生
甘欣锦
主任医师血液科
三甲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16
去挂号
博士
擅长:各类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并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各类贫血、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各类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等进行规范化综合治疗,以高缓解率及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应平平
主任医师血液科
三甲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西院
¥30
去挂号
擅长: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下降、贫血等各种血液类疾病。
周永明
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三甲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300
去挂号
博导
教授
擅长:治疗血液病、恶性肿瘤、呼吸病、胃肠肝胆病、免疫性疾病、虚弱劳损、眩晕失眠、亚健康等内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新提出了“劳毒致病”、“气火失调”的病机理论及论治策略,治血兼顾调气,治病兼顾康复。
周韶虹
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三甲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158
去挂号
擅长: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出凝血病、白血病、头晕、失眠、口腔溃疡等。
专家科普
查看全部
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要怕,规范治疗效果佳
2023-01-16
摘要:本篇患者突发口不能言、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于外院经手术治疗后明确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但症状并未改善,遂来我院就诊。经检查后,发现患者肿瘤广泛累及全身,属于高危型,且合并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随即给予患者化疗、靶向治疗进行规范治疗。经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病情稳定,肿瘤未见复发。
【基本信息】女、71岁
【疾病类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就诊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就诊时间】2021年5月
【治疗方案】化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甲氨蝶呤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靶向治疗(泽布替尼胶囊)
【治疗周期】化疗3个周期,巩固治疗半年,长期靶向维持治疗
【治疗效果】症状缓解,病情稳定,肿瘤未见复发
一、初次面诊
患者于就诊前1个月在家中突然出现言语含糊的情况,随后发展为口不能言,并伴有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于外院行头颅CT检查和MR检查,结果提示左侧颞枕叶可疑结节影,伴周围水肿,肿瘤性病变待排查;双侧额顶叶皮层下及半卵圆中心多发腔梗灶,其中右侧半卵圆中心病灶偏急性期;老年性脑改变。随即进行了左顶枕叶转移瘤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型。随后完善PET-CT检查,结果显示左肺门结节伴FDG代谢增高,考虑恶性病变伴远端阻塞性肺炎,两肺多发转移,肝转移,全身多发淋巴结转移,左侧枕叶转移可能,双侧鼻腔黏膜、双侧甲状腺、胃及小肠转移不除外。
手术后患者症状并未改善,遂携带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以及PET-CT检查结果来我院就诊,咨询后续治疗方案。经询问得知,患者有2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10余年。
二、治疗经过
查看患者检查报告后,可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处于IVA期,属于高危型。随即给予患者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甲氨蝶呤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进行3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进行中期疗效评估,患者口齿清晰,对答流利,行走无障碍。复查PET-CT,结果显示左侧颅内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化疗后改变,右侧小脑半球交叉性失联络;老年性脑改变。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随后给予患者泽布替尼胶囊联合利妥昔单抗注射液进行巩固治疗,半年后给予其泽布替尼胶囊单药口服进行长期靶向维持治疗。
三、治疗效果
化疗3个周期后,患者口齿清晰,对答流利,行走无障碍。巩固治疗半年后,患者未出现特殊不适。长期靶向维持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诉未再次出现口不能言、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等症状,多次复查均提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无复发,病情稳定。
四、注意事项
看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获得了良好疗效,我的内心也十分高兴。我对患者说明,大多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需要维持治疗,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疾病评估复查,这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劳逸结合,不可过度劳累,避免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在饮食方面,要以高蛋白饮食为主,为身体补充营养。
五、个人感悟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淋巴瘤的一种,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发病率前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人。当出现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神经症状时,需要高度怀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本病的治疗不是教科书上的固定模式,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非常重要。同时,治疗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程化管理,包含住院期间的治疗以及门诊随访管理。医生和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有效互动,可以明显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像本篇患者一样,经过规范治疗之后,预后较好。
3224
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方案
2024-01-08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红细胞增多,容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常见并发症是血栓和出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要进行治疗。
1、放血治疗:最简单的治疗就是放血治疗,将红细胞放出,就是去除红细胞。现在有一个方法是红细胞单采,把红细胞降到正常,这种方式属于临时措施;
2、干扰素:如果从根本上控制红细胞增多,可以采用干扰素治疗,一般是长期用干扰素,将红细胞降到正常范围;
3、靶向药物:因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存在基因突变,将来可能使用靶向药物,JAK2抑制剂用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药物目前没有用于临床,将来可能用于临床。
4.63万
85
淋巴瘤分期
2024-01-04
淋巴瘤通常按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一般分为4期。但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分期可能不同,如滤泡性淋巴瘤,有自己的分期系统。
1、Ⅰ期:单个的淋巴结区域;
2、Ⅱ期:横膈一侧2个以上的淋巴结区域;
3、Ⅲ期:横膈两侧都出现淋巴结的广泛侵犯;
4、Ⅳ期:除淋巴结多发的情况外,还有结外器官的侵犯,包括骨髓、肺脏、肝脏、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等。
淋巴瘤的分期对治疗和肿瘤复合是很好的判断,也是预后的指标。一般Ⅲ期、Ⅳ期病人的预后比Ⅰ期、Ⅱ期差,任何疾病早治疗效果会更好。所以,出现淋巴结肿大,应该及时去就诊,判断淋巴瘤的类型、分期,决定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的方案。
4.70万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