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科
科室介绍
查看全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是我国第一个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放射性同位素学习班和放射性同位素测量仪器训练班在王世真教授(科学院院士)主持下于1956年在西安举办,标志我国临床同位素实验研究开始起步。1958年,在上海同时举办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展览会'和'放射性同位素学习班'。浙江医科大学派出一支由医师、教师和四年级在校学生组成的参观团,由时任我院副院长的楼福庆教授带队参观了展览,部分成员参加了该期学习班。回来后,经过一年的筹备,于1959年成立了浙江医科大学同位素实验室,由我院副院长楼福庆教授任主任(兼任工业卫生研究所和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石武宗当年为医大四年级学生,参加了上海的学习班,1959年毕业前后参与了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实验室地点设在浙江医大田家园校区,人员编制归医大,但行政领导归属浙医二院,是国内早期建立的医学同位素(科)室之一。1970年,同位素实验室的行政领导划归浙一医院。1970,石武宗医师调入我院,与我院高压氧科主任包永善医师一起筹建我院的同位素室。1972年,我院高压氧同位素室正式成立,由包永善任主任,石武宗任付主任,并主管同位素室的工作。同位素室先后购进了r能谱仪、甲功仪、彩色扫描仪、肾图仪、r心功能仪、r计数器等医用同位素诊断仪器。开展了甲状腺摄131碘率测定、脏器扫描、肾图检查、心功能测定和放射免疫分析等各种检查。1988年同位素室与高压氧科分开,同位素室更名为核医学科,由石武宗医师担任主任。1989年初,核医学科引进了一台SPECT,成为国内最早引进该先进仪器的科室之一。1995年初,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两年的孙达医师回国,并担任核医学科主任。2004年10月张宏教授结束国外10年生活和工作,回国参与筹建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任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主任,并于2005年3月任核医学科主任。副主任为占宏伟,主任助理包承侃。我院核医学科现有工作人员16名,博士学位医师和科研人员多名,主任医师1名,教授博导1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临床和科研团队。有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中青年委员,2人担任浙江省核医学理事、浙江省核医学会委员,1人担任浙江省核医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科室人员还担任着《世界核医学杂志》、《英国核医学杂志》、《日本核医学英文杂志》等多个国际有影响的英文专业杂志编委工作。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和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是浙江省唯一的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以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院基础医学、光仪系、化学系等学科为支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和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形成了一个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合、医学与工科联合的学科团队。近十多年来,核医学科全体人员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临床科室、省内外兄弟医院核医学科的专家、同行的热情指导、帮助下,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诊断水平及质控管理,认真配合临床检测治疗、不断开展新的技术和项目,在肿瘤的早期诊断、脑灌注显像、骨显像、201TI肿瘤阳性显像、核素治疗骨转移疼痛和甲状腺疾病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参加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核医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核医学》等专著。在《ClinicalCancerResearch(美国临床肿瘤研究杂志)》、《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欧洲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ofNuclearMedicine(美国核医学杂志)》、《CancerBiotherapyandRadiopharmaceuticals(美国癌症生物治疗与放射药物杂志)》、《BritishJournalofRadiology(英国放射医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欧洲放射医学杂志)》、《MolecularImagingandBiology(美国分子影像与生物学杂志)》、《NuclearMedicineCommunications(英国核医学杂志)》、《AnnualsofNuclearMedicine(日本核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11人次获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癌症学会、美国分子影像科学院、日本核医学会等国际学术奖项。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级、校级、和院级科研项目和课题多项,协助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心理卫生和高压氧科等各科室完成多项临床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卫生部批准的1类新药(131I-chTNT)的二期临床试验。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1999全国优秀科技图书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医学影像研究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省卫生厅颁发的新技术二等奖等。目前除常规开展PET、SPECT显像、功能测定及核素治疗等临床工作外,还承担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和大专学生的临床核医学的教学任务,重点开展了肿瘤、神经精神系统和脑认知核医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中心和科室全体人员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进一步吸取国内外核医学界的先进经验,提高临床检查、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全心全意地为浙江省和全国人民服务。1.什么是核医学核医学,又称原子(核)医学,是研究同位素及核辐射的医学应用及理论基础的科学,是核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核医学的任务是用核技术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核医学诊断技术包括脏器显像、功能测定和体外放射免疫分析。在进行脏器显像和/或功能测定时,医生根据检查目的,给病人口服或静脉注射某种放射性示踪剂,使之进入人体后参与体内特定器官组织的循环和代谢,并不断地放出射线。这样我们就可在体外用各种专用探测仪器追踪探查,以数字、图像、曲线或照片的形式显示出病人体内脏器的形态和功能。核医学显像方法简单、灵敏、特异、无创伤性、安全(病人所受辐射剂量低于一次X摄片所受剂量)、易于重复、结果准确、可靠,并能反映脏器的功能和代谢,因此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2.核医学仪器核医学显像所用的仪器主要是γ照相机和ECT。γ相机是现代核医学的重要诊断设备,γ相机可同时记录脏器内各个部份的射线,以快速形成一帧器官的静态平面图像,同时因其成像速度快,亦可用于获取反映脏器内放射性分布变化的连续照片,经过数据处理后,可观察脏器的动态功能及其变化,因此γ相机既是显像仪又是功能仪。ECT包括SPECT和PET。我们通常所说的ECT指的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即SPECT。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探头可以围绕病人某一脏器进行360°旋转的γ相机,在旋转时每隔一定角度(3°或6°)采集一帧图片,然后经电子计算机自动处理,将图像叠加,并重建为该脏器的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或任何需要的不同方位的断层,切面图像,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诊断的灵敏度和正确性。SPECT同时也具有一般γ相机的功能,可以进行脏器的平面和动态(功能)显像。当今世界上最新型号的单光子核素显像仪是双探头可变角带衰减校正的SPECT,需要时可以升级为既可行SPECT显像,又可行18F-FDG/PET葡萄糖代谢显像的符合探测显像仪。PET,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是目前国际上最尖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也是目前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人体功能显像的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PET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加速器生产的超短半衰期同位素,如18F、13N、150、11C等作为示踪剂注入人体,参与体内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这些超短半衰期同位素是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利用它们发射的正电子与体内的负电子结合释放出一对伽玛光子,被探头的晶体所探测,经过计算机对原始数据重建处理,得到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活体断层图像,以显示人脑、心、全身其它器官及肿瘤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代谢情况。作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手段,PET可以从体外对人体内的代谢物或药物的变化进行定量、动态检测,成为诊断和指导治疗各类肿瘤疾病、冠心病和脑部疾病的最佳方法。PET的发展及其成功的临床应用是当代高科技医疗诊断技术的主要标志之一。PET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肿瘤三大领域。但PET价格昂贵,需配置小型医用回旋加速器,日常管理费用高,难以普遍推广。目前国内仅有10台PET。3.常用的放射性示踪剂显像常用的示踪剂是用放射性99mTc标记的各种化合物。临床实验室所用的99mTc是由钼-锝发生器提供的。母体放射性核素99Mo半衰期为66.02小时,经γ衰变,有87.5%生成子体放射性核素99mTc。99mTc是一种短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为6.02小时,主要放射低能γ射线,其能量为141keV,非常适用于γ照相机。因其半衰期短和放射低能γ射线,故当使用量较大(20毫居里)时,病人所受的辐射剂量仍较小,是一种理想的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与X线成像技术相比,核素显像给予受试者的辐射剂量要小的多(只有一次X摄片的1/10~1/2),这些放射性示踪剂也没有其他副作用,因而病人在做此检查是无须有任何不必要的顾虑。99mTc的能量很低,半衰期短,99mTc标记的示踪剂进入人体后,除小部分滞留在靶器官和其他相关脏器外,大部分在几个小时内即排出体外,留在体内的放射性也会在短时间内衰变掉,因而对周围的亲友和医护人员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其他常用的放射性核素还有201Tl、131I、123I、67Ga、111In等。二、功能性与解剖性影像学比较医学影像学检查包括放射学(X平片、CT等)、磁共振显像(MRI)、超声显像和放射性核素显像等。其中放射学和MRI属于解剖性显像(最新的MRI也具有功能性成像的优点),放射性核素显像是功能性显像,而超声显像是形态和动态(功能)的结合。1.XCTX线CT像普通X照片一样,也是一种穿透型的放射线成像技术。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是:放射源(X线球管)被放置在体外一定距离处,在给球管加上一定的高压电流的瞬间产生一束高度准直的X线,穿透人体的靶器官,使放置在另一侧的X片感光。由于人体靶器官的各个组织的密度不同,对透过的X线的能量的吸收亦不相同,在X片上产生不同程度的感光效应而显示出靶器官的二维平面影像。而X线CT是将高度准直的X线束围绕靶器官作断层扫描,记录下的大量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计算出靶器官内不同部位和深度的各个点的X线吸收系数值,用不同的灰阶表示,形成靶器官的横断层解剖结构图像。其分辨力和灵敏度比普通X片又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增强扫描还可提高某些病变组织的对比度。因此XCT不仅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和性质,也能清楚地显示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由于X线CT成像直接与组织的密度有关,因此它只能探查解剖结构的改变而不能得到组织器官内的功能性(代谢、血流和受体)变化的信息。而且只有当病变部位的组织结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在CT显像上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对于某些尚未出现结构性损伤和/或只有功能性变化的疾病,XCT常常是阴性的。MRI技术与通常X线成像技术在某些方面有其相似之处,但两者所依据的物理过程、接收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及所获得的信息的内容却完全不同。X射线和放射性核素成像原理都是利用光子流作为射线源,射线穿透人体或从人体中发射出来形成影像;而磁共振成像则利用人体内原子核固有的自旋特性,在外界射频场的作用下产生磁共振。由于所用的射线源为射频场,所以又称为射频成像,这种成像对人体是无损伤、无放射性的。MRI技术具有不少独特的优点,如可获得多成像参数和多方向切层成像;有比CT更高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无骨性伪影等。最新的MRI技术还可获得少量的功能性信息。3.放射性核素显像功能性即放射性核素显像与XCT都是利用射线成像的技术,但与XCT不同的是,功能性显像是把放射源(放射性核素示踪剂)引入体内,用探头在体外探查核素在靶器官内的动态和/或静态分布状况。这些示踪剂具有一定的生理生化特征,借以可了解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绝大多数疾病在病程的早期仅有功能(包括血流、代谢和受体)上的改变,有的疾病经治疗后结构上的变化恢复正常,但功能上的损伤仍然存在,此时CT和MRI常阴性,而功能性显像可以为疾病的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功能性脑显像的最大缺点是不能定性。它所反映的是各种病理生理和解剖结构变化均可引起的局部血流和代谢的改变,必须结合临床加以分析。4.功能性和解剖性显像的关系人体器官的功能和解剖结构是相互依存的。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是以其解剖结构为基础,而解剖结构的存在又必须依赖其正常的功能活动(血供和代谢)。解剖结构的变化必然伴有功能的改变,而持久的功能活动异常也终将导致解剖结构的损伤,这就决定了功能性和解剖性显像两者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一体。然而这些影像学检查费用相对来说都是比较高的,不可能每个病人都重复利用这些检查手段。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及放射学和核医学工作者在全面了解上述医学成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各自特点的基础上,严格掌握它们的临床适应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PET中心简介2004年10月我院PET中心成立,为我省的第一个PET中心,2013年我院引进了西门子公司全球最新一代的PET/CT。中心现拥有一台临床全身PET/CT、一台医用回旋加速器和配套的热室(放射药物合成室)。张宏教授任PET中心主任,主任助理包承侃。我院PET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6名,博士学位医师和科研人员多名,教授博导2名,副主任医师1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青年临床和科研团队。有1人担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全国委员,1人担任浙江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对外联络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人担任浙江省核医学理事、浙江省核医学会委员等职。科室人员还担任着《柳叶刀》、《美国核医学杂志》、《欧洲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世界核医学杂志》、《英国核医学杂志》、《日本核医学英文杂志》、《韩国核医学英文杂志》、《循证补充替代医学》等多个国际有影响的英文专业杂志编委工作,参加编写了我国多部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核医学》、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核医学》等专着,在《ClinicalCancerResearch(美国临床肿瘤研究杂志)》、《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欧洲核医学及分子影像学杂志)》、《JournalofNuclearMedicine(美国核医学杂志)》、《CancerBiotherapyandRadiopharmaceuticals(美国癌症生物治疗与放射药物杂志)》、《BritishJournalofRadiology(英国放射医学杂志)》、《EuropeanJournalofRadiology(欧洲放射医学杂志)》、《MolecularImagingandBiology(美国分子影像与生物学杂志)》、《NuclearMedicineCommunications(英国核医学杂志)》、《AnnualsofNuclearMedicine(日本核医学杂志)》、《中华核医学杂志》、《浙江医科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11人次获得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美国癌症学会、美国分子影像科学院、日本核医学会等国际学术奖项。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课题、省级、校级、和院级科研项目和课题多项,协助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心内科、心理卫生和高压氧科等各科室完成多项临床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卫生部批准的1类新药(131I-chTNT)的二期临床试验。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1999全国优秀科技图书暨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医学影像研究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省卫生厅颁发的新技术二等奖等。目前除常规开展PET、SPECT显像、功能测定及核素治疗等临床工作外,还承担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和大专学生的临床核医学的教学任务,重点开展了肿瘤、神经精神系统和脑认知核医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PET中心是浙江省唯一的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以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院基础医学、光仪系、化学系等学科为支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核医学科和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形成了一个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联合、医学与工科联合的学科团队。中心和科室全体人员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进一步吸取国内外核医学界的先进经验,提高临床检查、治疗、教学和科研水平,全心全意地为浙江省和全国人民服务。什么是PET/CT?PE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是当代最先进的核医学显像技术。该技术是将用正电子核素(18F、15O、13N、11C等)标记的放射性示踪剂通过静脉注射引入体内,这些示踪剂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体内特定生化过程,我们用PET仪在体外监测(显像)其在体内被细胞摄取、结合、合成、分布、代谢与转运等生命活动过程,动态、定量、灵敏和精确地显示重要生命物质在正常人或病人体内的空间分布、数量及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在疾病发生功能、代谢等早期改变阶段,从分子水平发现病变,故称之为生化显像或分子显像。除了灵敏度高,可以早期(比临床提前数月乃至数年)诊断癌症外,PET还可以进行全身断层显像,通过一次检查获得全身各个部位的三维图像。这种检查方式对于了解恶性肿瘤病人有无转移(即临床分期)及寻找原发病灶具有重要意义。PET显像所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很短(2分钟-110分钟),其在受检者体内存留时间不长,因而安全可靠,可以多次重复检查。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PET显像的示踪剂是18F-FDG(氟代脱氧葡萄糖),根据肿瘤、心肌和脑组织高消耗葡萄糖的特点进行PET葡萄糖代谢显像。其他还有11C标记的胆碱、乙酸、蛋氨酸,18F和11C标记的各种肿瘤标记物及神经受体显像剂,13N标记的用于心肌和脑血流灌注显像的胺水等。组合了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PET),系统由机架及探测器、患者检查床、计算机图像单元和电气柜组成。该系统的CT部分为64排128层CT,PET部分为52环LSO探测器。全身扫描约15分钟,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显像剂为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半衰期109.5分钟。实现了PET与CT的强强联合,其最大优势就在于将PET先进的分子代谢显像技术和CT断层显像技术功能集成到同一台设备中,通过几乎同时获得的两种图像的实时融合,将检测部位的生化信息、功能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同时显示在一张图像上对比诊断,从分子水平揭示疾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效应,是临床诊断心脑疾病和肿瘤的重要手段。现将其在临床应用情况介绍如下:一、PET-CT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1、肿瘤的诊断和分期:肿瘤组织中普遍存在着细胞快速增生、细胞膜葡萄糖载体增多和细胞内磷酸化酶的活性增高等生物学特征,使得肿瘤细胞内的糖酵解代谢明显增加。因此,在肿瘤正电子成像应用最普遍的是18F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18F-FDG在细胞内的浓聚程度与细胞内葡萄糖的代谢水平高低呈正相关,一般说来,肿瘤恶性程度越高,FDG摄取越明显。利用肿瘤细胞“捕获”FDG的能力增高的特点,不仅可以早期发现和确定恶性肿瘤原发灶的部位、大小,还可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此外,全身18F-FDGPET-CT显像对于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有很高的检测率,可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2、监测肿瘤复发和转移:对肿瘤标志物升高而常规解剖影像学检查正常的病例,在复发转移灶的寻找与定位时,全身18F-FDGPET-CT代谢显像的应用价值也得到肯定。3、早期疗效评估:目前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评价主要是以治疗后肿瘤的大小为标准来确定疗效或疾病进展,但由于治疗后形态结构变化滞后于肿瘤细胞死亡,故引起形态学影像上残存肿块的持续存在;而且治疗后肿块缩小,但也有可能还存在一定数量活的肿瘤细胞。根据CT所示的病灶大小及密度进行早期疗效评估,其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PET对肿瘤的疗效评价主要是根据肿瘤组织对18F-FDG的摄取变化,通过可视或定量分析,在临床或亚临床水平早期预测疗效,是治疗后评估肿瘤代谢、决定残存肿瘤状况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4、探测隐匿性和等密度病灶:在CT很难发现的病灶,由于他们的葡萄糖代谢与周围组织不尽一致,肿瘤组织往往可以被FDGPET清楚显示。另外,在指导活检部位,指导放疗计划,寻找转移性肿瘤原发病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二、PET-CT在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1、癫痫病灶的定位诊断:18F-FDGPET-CT显像能灵敏地探测到功能性癫痫病灶,致痫灶在癫痫发作期表现为高代谢灶,或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近似;发作间期则为低代谢灶。2、可以完成对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老年性痴呆诊断;精神疾病的评估;脑外伤后脑代谢状况评估;脑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等。三、PET-C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1、冠心病的诊断:13N-NH3是常用的、较为理想的心肌血流显像剂,13N-NH3心肌血流灌注显像反映心肌细胞的灌注状态以及反映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建立的血流灌注状态,提供心肌灌注和存活的直接信息。此外,负荷试验还可以了解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2、心肌细胞存活的判断:心肌梗塞后有一部分缺血坏死,一部分仍然存活,即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用13N-NH3心肌血流灌注显像与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在葡萄糖负荷状态下)进行对比分析,若表现为灌注-代谢不匹配,即为存活心肌的标志;若灌注-代谢相匹配,则无存活心肌。此方法是目前公认的评价存活心肌的“金标准”。判断有无存活心肌对临床极为重要,有存活心肌的病人可以通过冠脉血管重建重新恢复心功能。四、健康体检对于健康人而言,在经济条件良好的情况下,我们建议每年做一次PET/CT检查。对成本效益的日益重视和减少有创性操作是当前疾病诊治的两个主要趋势。尽管全身PET-CT检查价格相对较高,但其诊断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降低,有利于正确的分期,有助于选择个体化的合理治疗方案;早期评价治疗效果,使患者及时更改治疗方案,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对残存和复发、转移的正确识别等,有助于避免进一步的检查和手术探查,节约成本。
科室医生
查看全部
张宏
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擅长:PET分子影像诊断、核医学影像诊断
占宏伟
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擅长:核医学(PET、SPECT)影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内放射治疗
田梅
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长江学者
擅长: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临床诊治工作
侯海峰
副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博士
擅长:甲亢碘-131治疗,甲状腺疾病诊治(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疾病与妊娠的指导与管理,PET-CT、SPECT影像诊断。
张莺
副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擅长:核医学影像诊断和核素治疗
推荐非本院医生
易贺庆
副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浙江省肿瘤医院
¥60起
去咨询
博士
擅长:擅长治疗:
擅长肿瘤核素治疗(甲状腺癌、骨转移瘤及前列腺癌等)、甲状腺癌靶向药物治疗和甲亢核素治疗等。
个人简介:
副主任医师,放射医学博士,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访问学者,特聘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核医学科总干事。浙江省卫生高层次人才“医坛新秀”培养对象。
马平川
住院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浙江省人民医院
¥60
去咨询
擅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转移性肿瘤、前列腺癌、肺癌骨转移疾病的诊治,如甲状腺癌的碘131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甲亢的碘131治疗及内分泌治疗,甲状腺结节的综合诊治,肿瘤骨转移的内放疗,前列腺癌的综合诊断及治疗等。
郭万华
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南京同仁医院
¥35
去挂号
博士
擅长:核医学影像诊断与核素治疗,尤其是甲状腺疾病(甲亢、甲癌等)的诊断与碘131治疗;肿瘤等疾病的PET/CT和SPECT影像诊断;锶-90敷贴治疗疤痕疙瘩; 骨质疏松治疗等。
李培勇
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210起
去咨询
博导
博士
全国专科综合核医学科第10名
擅长:桥本甲状腺炎的药物治疗;甲亢和甲状腺癌的碘-131治疗。
张永学
主任医师核医学科
三甲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210起
去咨询
全国专科综合核医学科第2名
擅长:甲亢、甲减和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与131碘等综合治疗,恶性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的早期PET/CT和SPECT影像诊断,转移性骨肿瘤89Sr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云克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2P治疗等。
专家科普
查看全部
甲状腺癌术后多久做碘-131
2024-07-03
通常患者甲状腺癌术后进行碘-131治疗,主要取决于术后TSH水平,一般原则上TSH需要>32mU/L时才可以进行碘-131治疗。
由于术前甲状腺癌存在情况下,血液中TSH水平较低,一般TSH<5mU/L,如果切除甲状腺后,血液中TSH浓度会出现缓慢上升过程,一般认为1个月后TSH水平会出现上升。
甲状腺癌术后外科医生一般会给患者服用优甲乐,此时患者需要与医生或医学科医生商量优甲乐停止服用时间,一般停药4-6周后才可以进行碘-131治疗。但也需要明确血液中TSH水平>32mU/L时,才建议患者进行碘-131治疗。
1371
53
ct与核磁共振有什么区别
2023-12-31
CT与核磁共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检查方法:1、二者的成像原理不同,CT利用的是X射线进行成像,而核磁共振利用的是体内的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运动进行成像,所以前者有辐射,后者没有辐射。2、适用范围不同,CT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除孕妇和不能配合的人群外基本上都可以做,但是更适合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外伤患者。而核磁共振它的适用范围相对小一些,对体内有金属异物、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都是不能做,但是更适合于神经系统、软组织,以及妇科疾病。3、价格不同,CT更便宜,一个部位在100-200元之间。而核磁的价格相对高,一个部位在400-600元之间。
播放语音
10.98万
89
做核磁共振的注意事项
2023-12-30
核磁共振的检查是在比较大的磁场当中进行的,因此在磁场当中导致功能紊乱的装置带进去是不可以的,如果安装人工起搏器或者神经刺激器是绝对禁忌的。
还有就是患者如果身体里面有金属异物,或者金属的材质是曾经做过某些手术,比如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也都不建议去做核磁共振。
同时有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比如昏迷、躺不下来患者没有办法坚持长时间检查的都不建议做核磁共振检查。
播放语音
2.55万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