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病理科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国家病理质控中心(PQCC)区域中心实验室,体外诊断试剂研发湖北省中试基地,湖北省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示范科室,湖北省病理专科联盟牵头单位。2019年通过CNAS医学实验室ISO15189认可,为全国第九家通过认可的医院病理科。2020年获得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出贡献团队”表彰。2021年、2022年科室连续两年获得复旦榜学科声誉排行榜提名。
(一)医疗
科室拥有全套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空气通风净化系统,建有P2+负压分子病理实验室和P2+负压尸体解剖室。针对肿瘤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靶向治疗及药物药效预测全面、规范开展基因检测项目,充分满足患者和临床的需要。
设有乳腺、淋巴造血系统、女性生殖系统、骨、软组织、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头颈疾病、消化系统、胸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心血管、儿科、内分泌、移植、细胞病理、分子病理及尸体解剖等18个亚专科。科室始终坚持以医疗质量为中心,通过十余年积累,全员参与,建立了102.3万余字的“协和模式”质量管理体系,形成“精思,笃行,协作,创新”的科室文化。
(二)教学
病理科承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课程实习教学及医学检验系本科教学,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及留学生。自2014年探索建立“两层五级”临床病理住院医师分层教学的毕业后教育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为“两层四级”。自2008年起每年主办以亚专科最新进展或质量管理为主题的省级及国家级继教项目,连续举办15年,成为科室教学品牌。
科室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建立与世界著名医疗机构的国际合作和交流,2016年建立与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国际远程疑难病理会诊平台。选派多人次在国际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访问学习。
(三)科研
自2015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子课题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1篇。IF>5分的论文41篇,其中IF>10分的12篇。一篇发表于《Cell》杂志。
(四)科室发展历史
1920年英国传教医生乔治哈登(GeorgeHadden)建议由中华医学会组织各教会合作并主办一所训练医院技术工作人员的学校。1923年中华医学会传教部上海会议讨论并采纳了哈登的建议,校名定为“博医卫生技术专门学校”,英文名称为“InstituteofHospitalTechnology"(缩写I.H.T.),总部设在安庆的圣·詹姆斯(St.James)医院,乔治哈登医生为首任指导(校长)。
1928年,中华医学会在上海再次召开会议,选择汉口协和医院(与普爱医院有合作)作为博医技专总部,此即武汉协和医院病理科和检验科的前身(英美医院实行临床病理即所谓大病理学科的体制)。1950年以前,病理检查工作由博医技专完成。
1950年武汉协和医院与武汉大学合作后,成立了病理科。李志尚是病理科和检验科主任。1954年协和医院病理科与中南同济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合并,人员全部调至中南同济医学院。汉口协和医院的病理检查标本由专人送往医学院病理教研组检查。杨述祖教授是主要负责人。1955年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
1959年武汉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在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恢复病理科,负责医院的病理检查工作。技术人员的编制属武汉医学院,医生由病理教研室的教师轮流担任,定期轮换。
1985年武汉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8年,协和医院病理科独立建科。钱世玲担任科室负责人。建科之初,全科工作人员共8人,医师2名、技师及技士5名、工人1名。1996年,杨秀萍担任科室负责人。2010年,聂秀担任科室负责人。在数代人的努力下,武汉协和医院病理科医、教、研蓬勃发展。现有职工114人,其中医师55名,技术及辅助人员59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