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历史悠久,1890年已经使用氯仿麻醉施行手术630例次,1934年率先成功应用环己巴比妥钠实施静脉麻醉,达世界先进水平;同年开展了两种特殊形式的区域麻醉。1955年成立麻醉小组,创始人为我国著名麻醉学家、“中国麻醉医师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俊杰教授。
1978年,麻醉科成为国内首批硕士点,开始了麻醉学专业高精尖人才的培养,1984年作为独立的临床科室正式成立,并建立麻醉实验室。1984年成为国家最早授予的学科博士点之一,1985年开设疼痛门诊,1994年建立ICU,1995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成立麻醉与危重病学研究室,2007年成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级麻醉药物临床试验基地,2007年获得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获得卫生部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支持。2014年正式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下设研究所办公室、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室、危重病医学研究室、疼痛医学研究室,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麻醉学临床、教学、科研和培干中心。现任学科带头人姚尚龙教授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协和医院原副院长、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所长兼麻醉科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有在职麻醉科工作人员189名,其中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17人,中级职称61人,初级职称69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9人,外籍客座教授7人。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拥有先进的临床麻醉技术、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工作环境,70间现代化净化手术间里年完成手术量八万余例。本研究所在心血管麻醉、器官移植麻醉、重症监护治疗和疼痛治疗等方面处于全国先进行列。
同时在连体婴儿、胎儿手术的麻醉,可行走分娩镇痛,心脏移植,心肺联合移植,低龄、低体重小儿复杂心脏先心手术的麻醉、小容量液体治疗,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科研力量雄厚,2010年至今共承担40余项国家省部级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5项。
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①ARDS和通气相关肺损伤。
②心血管麻醉及其基础研究。
③麻醉机理的研究。
④围手术期和危重病人液体治疗。
⑤疼痛治疗。
多次荣获省级技术发明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另获省市级各类奖项一、二、三等奖十余项。拥有7项国家级专利。2010年至2016年期间,累计发表SCI论文115篇。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具备优良的人才梯队,迄今培养博士研究生112名、硕士研究生278名。每年接收进修医师40余人、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30余人,是国内招生规模最大的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基地。重视麻醉学科各研究方向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围术期麻醉和器官保护等方向的麻醉学专家、博士研究生。
加强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邀请国外知名院校专家对麻醉科及研究生进行讲学和交流,传授国外先进技术及经验;并且与国外知名院校的附属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院、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切尔西与威斯敏斯特医院等,进行住院医生临床技能与实践相互培养。
引进了5名国外著名麻醉学者任职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每年选派1-2名科室优秀中青年医师出国进修学习,将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回国内,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学术研究及临床麻醉管理水平。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有60余人次参与了包括卫生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麻醉学》、《现代麻醉学》、《实用急腹症麻醉学》、《临床麻醉基本技术》、《临床麻醉学》、《介入手术麻醉学》在内的10余部麻醉专业相关的医学书籍的撰写。
是国内麻醉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参考书《现代麻醉学》第一版、第二版及第四版的主编单位,其中,《现代麻醉学》第一版荣获了国家科技图书一等奖。此外,主译《卡普兰心脏麻醉学》(第五版)、《体外循环原理与实践》、《小儿麻醉学》,副主译《米勒麻醉学》。
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是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主委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委单位,并获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支持。连续五年位居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前六名。
科室电话:027-853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