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6岁的孩子脾气易怒不听劝怎么办
    2024-09-02
    六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展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情绪。当孩子出现易怒、不听话的行为时,父母需要通过增进亲子沟通、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等方法,引导孩子学会情绪管理和自我控制。 1、增进亲子沟通: 积极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耐心地与孩子交流,表达对其感受的理解和支持。 2、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 设定清晰、具体的目标和奖励制度,鼓励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可以用小贴纸作为奖励,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兑换特别的奖励。 3、教授情绪管理技巧: 教育孩子认识不同的情绪及其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发脾气来宣泄。引导孩子学习深呼吸、数数等简单的冷静技巧,以缓解愤怒或沮丧的情绪。 4、设定明确的界限: 制定家庭规则,并确保所有家庭成员都遵守这些规则,对于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一致的后果措施。 5、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 通过游戏和日常活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和耐心,如拼图、阅读等,鼓励孩子参与团队运动或集体活动,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处理竞争中的挫败感。 6、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上述方法尝试一段时间后没有明显改善,或者孩子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考虑寻求儿童心理学家的帮助,专业的咨询师能够提供更深入的心理评估和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需要保持一致性和耐心,改变需要时间,避免对孩子进行负面标签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的焦虑或急躁。建议维持积极的家庭氛围,鼓励正向行为,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展示如何妥善处理情绪。
    郭丽主任医师精神科
    1041
    焦虑症为什么怕吸烟
    2024-08-30
    焦虑症患者怕吸烟是因为吸烟可能加重神经系统损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影响情绪控制,并增加健康风险。因此,焦虑症患者应该避免吸烟,并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来改善症状。 1、加重神经系统损害: 焦虑症患者本身存在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神经递质水平变化的情况。烟草中的尼古丁等物质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严重影响,进一步加剧神经系统的损害,从而诱发或加重焦虑症的症状。 2、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焦虑症患者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这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进而引起血压升高、心悸、心跳加速等症状。吸烟会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焦虑症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 3、影响情绪控制: 吸烟可能会导致人的情绪反应迟钝或神经过度敏感,这对于需要情绪稳定的焦虑症患者来说是不利的。他们可能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4、增加健康风险: 吸烟本身就有许多健康风险,如损伤呼吸道、影响生育、损害肺部、增加患癌风险等。这些风险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利的,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情绪状态。 焦虑症患者除了要避免吸烟外,还应该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以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317
    心情低落,烦躁,是怎么回事
    2024-08-30
    心情低落和烦躁是许多人都可能经历的情绪状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活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健康问题等。 1、原因 生活压力:工作、学习、家庭或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可能导致情绪负担过重,从而引发低落和烦躁。 人际关系问题:与亲朋好友、同事或伴侣之间的冲突或不满可能让你感到孤立无援,影响心情。 健康问题:身体不适或长期疾病也可能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情绪低落和烦躁。 环境变化: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或社交圈子的改变可能让你感到不适应,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季节性因素:某些人在冬季或阴雨天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这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 缺乏运动或睡眠:缺乏足够的身体活动和良好的睡眠习惯会影响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平衡,进而影响情绪。 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也可能导致持续的情绪低落和烦躁。 2、处理 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你的感受,或者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放松身心:尝试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帮助缓解紧张和烦躁。 设定小目标:将大问题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实现,以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培养兴趣爱好: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以转移注意力,让心情更加愉悦。 如果情绪低落和烦躁持续存在且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并获取专业的治疗建议。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203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抑郁了
    2024-08-30
    判断一个人是否抑郁了,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病史、性格特征、环境因素以及临床表现等,最终确诊需要就医进行专业诊断。 1、遗传病史 遗传因素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病因。如果有家族遗传史,即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个体患抑郁症的几率会相对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上抑郁症,只是风险增加。 2、性格因素 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情绪容易波动、紧张,以及凡事执着、要求过高等性格特征,都可能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这些性格特征使得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 3、环境因素 近期有亲人去世、婚姻破裂、父母离异、工作不顺利、退休、欠债、长期患病等不良事件刺激,都可能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这些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情绪低落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4、临床表现 情绪低落:患者通常会长期感到沮丧、悲伤或消极,无法从中摆脱出来。这种情绪并非由于特定事件引起,而是持续存在。 兴趣丧失:对平时感兴趣的事物失去了兴趣,甚至包括曾经热爱的活动和爱好。 精神运动迟缓:患者常感到疲倦乏力,缺乏动力去完成日常事务,精神运动性迟滞,活动明显减少。 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以及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自责和消极思维:患者往往对自己过于苛求,认为自己无用或无价值,出现消极的自我评估。 睡眠问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不佳。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反而睡得过多。 食欲和体重改变:一些患者可能对食物失去兴趣并减少摄食,导致体重下降;而另一部分患者可能因情绪波动而过度饮食,导致体重增加。 身体不适:可能出现无法解释的身体症状,如头痛、胃痛或肌肉疼痛等。这些症状在进行身体检查时常无法找到明确的生理原因。 5、持续时间 抑郁症的症状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被诊断为抑郁症。一般来说,如果上述症状持续两周以上,且对个体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就需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 6、排除其他疾病 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抑郁时,还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例如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等,都可能导致类似抑郁症的症状。因此,在做出诊断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 7、专业诊断 最终判断一个人是否抑郁,还需要依靠专业人士的诊断。医生或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心理评估结果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抑郁量表检查做出诊断。 如果确诊为抑郁症,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其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020
    为什么节食会引起抑郁
    2024-08-30
    节食引起抑郁的原因与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情绪低落、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下降等有关,对于正在节食的人,需要保持饮食的均衡和营养的全面。 1、营养不良 节食过程中,如果过度限制热量和营养素的摄入,身体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必要的营养物质。 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包括神经递质的合成和调节。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在调节情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这些物质的水平下降时,可能会导致情绪低落和抑郁症状的出现。 2、内分泌失 调节食可能导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特别是与情绪调节相关的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和性激素等。 内分泌失调会影响脑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物质的分泌,进而影响情绪状态,增加抑郁的风险。 3、情绪低落 饥饿感和营养不足可能直接导致情绪低落和烦躁不安。人在饥饿状态下,往往更容易感到疲惫、无助和沮丧。 此外,如果节食者本身就有焦虑或抑郁的倾向,节食可能会加剧这些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4、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下降 许多节食者可能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有不满或过高的期望。当节食效果不如预期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望。 这种负面情绪可能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增加抑郁的风险。 5、社会压力和歧视 在某些社会中,对身材的过度关注可能导致节食者受到来自家人、朋友或社会的压力。这种压力可能使他们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 如果节食者因为身体肥胖而遭受过歧视或排斥,他们的自尊心可能会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增加抑郁的风险。 节食减肥需要注意树立正确的节食观念、控制食物种类和摄入量、合理安排餐次和进食时间,科学合理地控制饮食,才能达到健康减肥的目的。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648
    焦虑症挂神经内科吗
    2024-08-30
    焦虑症一般不建议挂神经内科,而是应该挂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如果医院没有设置精神科或心理科,或者患者同时伴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时,可以在神经内科寻求初步帮助,但最好尽快转诊至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焦虑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类疾病,主要表现为持续或不适当的担忧、紧张、恐惧和不安等症状。而神经内科是关于神经方面的二级学科,主要治疗脑血管疾病、遗传病、周围神经病等,以及脑部的一些炎症性疾病、某些脊髓病变等,神经内科的诊疗范围并不直接针对精神障碍类疾病。 因此,焦虑症患者更适合挂精神科或心理科。精神科主要关注各种精神障碍、行为异常及情绪问题,焦虑症属于情感障碍范畴,在精神科可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心理科则专注于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个体解决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焦虑症患者可通过心理咨询来探讨其根源并学习应对策略。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这些药物和治疗方案通常由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 虽然神经内科不是治疗焦虑症的首选科室,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医院没有设置精神科或心理科,或者患者同时伴有神经内科相关疾病时,患者也可以在神经内科寻求帮助。但是这种情况下,神经内科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转诊至精神科或心理科进行进一步治疗。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786
    焦虑症会有蚁走感吗
    2024-08-30
    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蚁走感,即一种感觉皮肤上有蚂蚁或其他小虫子在爬行的错觉,实际上是一种神经感觉异常的表现。这种症状并非焦虑症所特有,但在焦虑状态下可能更为显著或频繁出现。以下是可能导致焦虑症患者出现蚁走感的几个原因: 1、神经递质失衡: 焦虑症与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这些化学物质的异常可能导致神经信号传递出现问题,从而引发各种感觉异常,包括蚁走感。 2、高度紧张状态: 焦虑症患者常常处于高度紧张、不安和警觉的状态中。这种持续的紧张状态可能使神经系统过度敏感,对微小的刺激产生过度反应,包括将正常的皮肤感觉解释为蚁走感。 3、心理因素的影响: 患者可能因为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感觉、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或恐惧某种不可见的威胁(如昆虫),而在心理上放大或扭曲了正常的皮肤感觉,产生蚁走感。 4、异常疾病问题: 虽然蚁走感主要与神经系统和心理状态有关,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如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或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类似的症状。因此,如果焦虑症患者出现持续的蚁走感或其他不寻常的身体感觉,建议咨询医生进行全面评估。 针对焦虑症引起的蚁走感,可以通过向家属及朋友倾诉、到心理门诊进行咨询和治疗等方式,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有些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可口服一些改善焦虑状态的药物,如舍曲林、帕罗西汀等。同时,对于伴有睡眠不佳的患者,还可以口服一些镇静催眠药物,如氯硝西泮、地西泮等。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612
    焦虑症引起的胸闷气短最快一招见效的方法
    2024-08-28
    焦虑症引起的胸闷气短,其缓解方法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并没有一种最快一招见效的单一方法。不过调整呼吸、放松身心、适度运动等有助于缓解症状,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或结合使用。 1、调整呼吸: 深呼吸练习:进行缓慢而深的呼吸,先通过鼻子深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通过嘴巴缓慢呼气。重复数次可以增加氧气供应,放松胸部肌肉,缓解胸闷气短。 腹式呼吸:将手放在腹部,感受腹部随着呼吸起伏,有助于进一步放松身心。 2、放松身心: 冥想:通过冥想可以帮助平复情绪,减轻焦虑感。 瑜伽:瑜伽中的某些体式和呼吸法有助于放松身体和心情。 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通过紧张再放松身体各部位的肌肉,达到全身放松的效果。 3、适度运动: 散步:简单的散步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胸闷气短的症状。 慢跑或其他有氧运动:但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症状。 伸展运动:简单的伸展运动也有助于放松肌肉,缓解紧张情绪。 4、改善环境: 保持室内通风: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憋闷感。 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使其处于舒适范围,有助于缓解胸闷气短。 使用空气净化器: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和过敏原,提高空气质量。 5、心理调节: 改变消极的思维方式:避免过度担忧和焦虑,学会积极面对问题。 与亲友倾诉:分享自己的感受,寻求支持和理解。 自我放松:通过听舒缓的音乐、阅读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6、穴位按摩: 按摩内关穴、膻中穴等:用拇指按压穴位,以感到酸胀为度,每次按摩1-2分钟,可缓解胸闷气短症状。 如果胸闷气短症状严重、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如心电图、胸部X光或血液检查等,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769
    心烦意乱、脾气暴躁、焦虑什么原因
    2024-08-28
    心烦意乱、脾气暴躁、焦虑等情绪问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这些原因通常涉及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和环境、生活习惯、个人因素、疾病因素等多个方面。如果情绪问题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1、生理因素 激素变化:如女性在经期、孕期、产后或更年期时,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焦虑。 2、心理因素 压力与焦虑: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源,如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经济问题等,都可能引发焦虑情绪,进而导致心烦意乱和脾气暴躁。 情绪管理问题: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或长期忽视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情绪积累并爆发。 3、社会与环境 人际关系问题: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或冲突,可能引发负面情绪。 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都可能对情绪产生严重影响。 环境因素:嘈杂的环境、缺乏隐私或舒适的空间,也可能加剧情绪问题。 4、生活习惯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不规律的作息时间、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都可能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饮食习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也可能影响情绪稳定。 5、个人因素 性格特质:某些人天生具有较为敏感、急躁或易怒的性格特质,更容易出现情绪问题。 认知偏差:对事物的过度解读或消极评价,也可能导致情绪问题。 6、疾病因素 全身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也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 心理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都可能表现为心烦意乱、脾气暴躁和焦虑等症状。 针对这些原因,可以采取多种策略来缓解心烦意乱、脾气暴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如通过运动、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放松身心;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来解决心理问题;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学习情绪调节技巧来更好地管理情绪;以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等。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576
    抑郁症看什么科室,精神科还是心理科
    2024-08-28
    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两个科室都可以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具体选择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医院科室设置来决定。同时,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建议,以促进早日康复。 1、精神科: 精神科是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科室,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科医生具备专业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知识,能够对抑郁症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精神科医生通常会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物理治疗等多种方法,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2、心理科: 心理科是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科室,针对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科医生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抑郁症带来的困扰。 心理科医生通常会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心理科医生也可能会建议结合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抑郁症患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科室就诊。如果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需要药物治疗或住院治疗,可以选择精神科;如果患者的症状较轻,或更倾向于心理咨询和疏导,可以选择心理科。 在选择就诊医院时,可以考虑专科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这些医院通常拥有更专业的医疗团队和更完善的诊疗设备,能够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服务。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394
    艾司唑仑片是安眠药吗,有副作用吗
    2024-08-28
    艾司唑仑片是安眠药,属于苯二氮卓类安眠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失眠症。其主要作用机理是作用于机体的苯二氮卓受体,通过影响边缘系统的功能来起效。除了具有安眠作用外,艾司唑仑片还具有抗焦虑作用,并可用于治疗癫痫发作。该药物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如嗜睡、头昏、乏力等,这些症状较为常见,且一般较轻,部分患者可自行好转。 2、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麻疹、瘙痒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 3、共济失调和震颤: 在大剂量使用时,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共济失调和震颤等不良反应。 4、精神异常症状: 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甚至幻觉等精神症状。 5、药物依赖性: 艾司唑仑片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相比其他药物可能较轻。长期应用后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如激动或忧郁等。 另外,还可能出现口干、记忆功能障碍、呼吸困难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注意用药安全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肝肾功能损害、重症肌无力、易发作的闭角型青光眼、严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患者禁止服用艾司唑仑片。而且艾司唑仑片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前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免影响药效。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065
    吃奥氮平后多久有睡意
    2024-08-28
    奥氮平吃后多久有睡意,这个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但一般来说,可能需要30-60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范围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对药物的吸收能力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轻微,且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好,可能在服用奥氮平后30分钟左右就能感受到睡意。相反,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或者对药物的吸收能力较差,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如60分钟左右,才能感受到睡意。 此外,奥氮平作为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其药效持续时间一般为6-8小时,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患者感受到睡意的时间长度。患者在服用奥氮平后,可能会在这段时间内持续感受到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但具体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还会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睡眠环境、心理状态等。 需要注意的是,奥氮平是一种处方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患者在服用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医嘱,不可私自调整剂量或停药。奥氮平的剂量应个体化,开始时宜小剂量,逐渐加量至合适的维持剂量。避免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以免导致撤药综合征的发生。 服用期间应避免开车和做其他需要保持警觉的任务或行动。另外,奥氮平可能会导致从卧位起床或站立起身过快时出现心跳加快或减慢、头晕和昏厥,因此请慢慢起床和站立,站起来之后不要急于走动。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367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慎用思诺思
    2024-08-28
    思诺思是指酒石酸唑吡坦片,属于一种镇静催眠药物,抑郁症患者慎用主要是可能加重抑郁症症状、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导致依赖性及成瘾风险等原因。 1、可能加重抑郁症症状 情绪恶化: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服用酒石酸唑吡坦片后可能会出现抑郁症状恶化的情况,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等症状的加重。 自杀倾向: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患者服用后可能出现自杀倾向甚至自杀行为,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2、存在药物相互作用风险 与抗抑郁药相互作用:抑郁症患者通常会服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而酒石酸唑吡坦片可能会与部分抗抑郁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导致镇静、呼吸抑制、休克、昏迷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这种相互作用的风险使得抑郁症患者在使用酒石酸唑吡坦片时需要格外谨慎。 3、导致依赖性及成瘾风险 依赖性:酒石酸唑吡坦片作为一种镇静安眠类药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抑郁症患者如果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药物依赖,影响正常的睡眠功能和生活质量。 成瘾风险:长期或过量使用酒石酸唑吡坦片还可能导致成瘾,使得患者难以摆脱药物的使用,进一步加重病情。 除了上述风险外,酒石酸唑吡坦片还可能引起其他副作用,如头晕、嗜睡、乏力等,这些副作用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抑郁症患者是否需要服用酒石酸唑吡坦片,或者是否可以用酒石酸唑吡坦片来治疗失眠,必须由精神心理专科医生来判断。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切勿自行随意服用。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167
    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片有什么危害
    2024-08-28
    艾司唑仑片作为苯二氮卓类抗焦虑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镇静、催眠、抗焦虑、抗癫痫以及肌肉松弛等。但是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片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具体如下: 1、药物依赖性: 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片,患者可能会对其产生身体和心理上的依赖,导致戒断药物时出现困难。停药后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嗜睡、疲乏无力感,以及夜间难以入睡等。在病情稳定后,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药,避免突然停药以减少撤药反应。 2、不良反应的影响: 嗜睡、头昏、乏力、口干等,这些症状可能在服用过程中持续存在,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皮疹、麻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出现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共济失调、震颤等严重症状。此外,长期服用还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片可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对其产生更强的依赖性,停药时更容易出现激动、忧虑等情绪变化。艾司唑仑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过量服用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昏迷等严重后果。 4、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艾司唑仑片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主要依赖于肝脏和肾脏,长期服用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5、心理障碍: 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自杀念头等心理障碍,这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在使用艾司唑仑片时,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同时,患者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药物反应情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此外,为了减少药物依赖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患者应积极寻求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心理治疗、物理疗法等以辅助治疗相关疾病。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383
    抑郁症到医院挂什么科,需要哪些检查
    2024-08-28
    抑郁症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应首选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过程中,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询问、心理测试和体格检查,并可能根据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辅助检查。这些检查项目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确诊是否为抑郁症。 1、就诊科室: 精神科:主要负责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抑郁症。 心理科:除了心理咨询和治疗外,也可以对抑郁症进行初步评估和诊断。 2、检查项目: 心理测试: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可能使用标准化的心理问卷,如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等,来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 体格检查:需要监测基本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身体疾病。 专项检查:根据需要,可能进行甲状腺功能检查、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 神经系统检查:检查神经系统是否有异常,以排除由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抑郁症状。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用于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 脑电图:用于评估脑电活动,有助于诊断某些类型的抑郁症。 一旦确诊,医生将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需要注意,本病治愈后可出现复发,要定期复查,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处理。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327
    出现幻听幻觉是精神病吗
    2024-08-28
    出现幻听幻觉并不一定是精神病。幻听是一种常见的幻觉形式,幻觉还包括视幻觉,触幻觉,嗅幻觉,幻味及内脏性幻觉。这些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或状况的结果,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才能确定具体的病因。 1、什么是幻听和幻觉: 幻听是一种知觉障碍,即在没有来自外界的声音刺激的情况下,个体却听到了声音的存在,是一种虚幻的听觉。这些声音可以表现为对话、呼叫、警报、嘲笑、辱骂、斥责命令等各种声音,通常与个体自身的思维和情感有关。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指客观事务并不存在的情况下,个体却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幻觉可以包括视觉场景、人物、动物和各种图像的出现,尽管这些视觉感知是虚构的,但对于个体来说却是真实存在的。 2、幻听和幻觉的可能原因: 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重度抑郁障碍等精神疾病中,幻觉是常见的症状。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幻听及其他幻觉幻觉的出现频率较高。 药物滥用:某些药物,如迷幻药物、致幻菌毒素以及长期滥用的大麻、可卡因等,都可能引起幻听和幻觉。 脑损伤和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脑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大脑的感知和处理信息的功能,从而导致幻听和幻觉的出现。 虽然幻听和幻觉是精神病的常见症状,但它们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精神病,许多其他疾病和状况也可能导致这些症状的出现。要确定幻听和幻觉的原因,需要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表现、体检结果以及必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114
    抑郁的表现和症状,怎么治疗
    2024-08-28
    抑郁症的表现和症状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但一般涵盖情绪、行为、身体等多个方面。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管理和社交支持等多种途径。 1、表现和症状 情绪方面: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表现为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甚至出现痛不欲生、悲观绝望的情绪。自责自罪,常常感到自己无用、无助、无望,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焦虑、易怒和易激动,情绪波动大。 行为方面:表现为社交退缩,避免与他人交流,疏远亲友,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的症状。反应迟钝,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对答问题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困难,社会功能障碍。 身体方面:躯体症状明显,如头痛、胸闷、心慌、睡眠障碍(失眠或过度睡眠)、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等。可感到疲劳、体力不支,性欲下降,部分女性患者可能出现闭经、绝经等症状。 2、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舍曲林等)、三环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模式,学会应对生活压力和负面情绪的技巧。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和心理动力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尤为显著,可以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生活方式管理:保持规律的睡眠、健康的饮食、定期的体育活动以及减少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都有助于改善情绪。此外,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焦虑。 社交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心理健康专家建立支持网络,分享感受并寻求支持。参加支持小组也可以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经过上述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够改善症状并恢复正常生活。另外,对于部分重度或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采用综合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多种途径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678
    精神病人的症状有哪些,怎么治疗
    2024-08-28
    精神病人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因个体差异而异。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同时,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也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1、症状表现 感知觉障碍:包括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内感觉不适,以及出现错觉和幻觉,如幻听、幻视等。 思维障碍:表现为思维联想速度过快或过慢,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甚至出现妄想等。 注意力障碍:患者可能过分关注某件事情,或者无法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或转移。 记忆障碍:如突然忘记事情,记忆力减退,或者对以往的记忆出现异常,还可能出现虚构和错误记忆。 智力障碍:包括智力发育障碍和痴呆,表现为判断能力下降。 情感障碍:包括情绪高涨、情绪低落、情感淡漠、焦虑、恐惧、易怒等情绪异常。 定向力障碍:对时间、地点、任务及自身状态的认知不足,如夏天穿棉衣、白天睡觉晚上活动等。 意志力障碍:表现为顽固地坚持做某件事,或突然缺乏进取心,甚至同时出现两种相反的情绪。 动作行为障碍:行为、语言、思维、情感高度一致或高度不协调,如肢体活动显著减少、不语、不动、不饮食,或模仿和重复奇怪行为。 此外,精神病人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认知障碍、头痛、眩晕、癫痫发作、晕厥、视听障碍、眼球震颤、瘫痪、肌萎缩、共济失调、步态异常等一系列症状。 2、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进行治疗,具体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在用药过程中需观察疗效,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诱因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治疗方法包括个体治疗、团体治疗、沙盘治疗、放松治疗等。心理治疗有助于患者缓解情绪、改善认知、增强社会功能。 物理治疗:包括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深部脑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 在康复期,需要给患者和家属提供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讲座和咨询。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合理睡眠、进行一定的运动等。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399
    焦虑症光吃舍曲林行吗
    2024-08-28
    舍曲林在焦虑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光吃舍曲林并不足以完全控制病情。焦虑症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患者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多种手段来综合治疗。 1、舍曲林在焦虑症治疗中的作用: 有效性:舍曲林作为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焦虑症的治疗中确实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可以通过阻断5-羟色胺的再摄取,提高5-羟色胺在血液当中的浓度,从而达到治疗焦虑症的目的。 作用机制:舍曲林主要通过调节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来减轻焦虑症状。这种药物对于大多数焦虑症患者来说有效,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焦虑症的综合治疗: 药物治疗:虽然舍曲林等抗焦虑药物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焦虑症的治疗并不仅限于药物治疗。患者可能还需要结合其他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来应对更严重的焦虑症状。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焦虑症的治疗中同样重要。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消极思维,减轻焦虑症状。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也有助于缓解焦虑症状,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作为焦虑症治疗的辅助手段。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1219
    焦虑症为什么饥饿感强
    2024-08-28
    焦虑症患者出现饥饿感强的情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交感神经兴奋、食欲亢进、消耗过多、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如果焦虑症患者的饥饿感强烈且持续存在,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便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交感神经兴奋: 焦虑症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机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的兴奋会促进身体各系统的活动加强,包括新陈代谢和消化系统。这会导致身体消耗的能量增加,从而引发饥饿感增强的症状。 2、食欲亢进: 焦虑症患者可能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或压力过大,导致体内激素分泌异常,影响正常饮食规律。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亢进的现象,即容易感到饥饿并倾向于摄入更多食物。 3、消耗过多: 焦虑症患者长时间处于情绪紧张的状态,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进而使得代谢速度加快。在代谢过程中,身体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这也会导致患者感觉特别饿。 4、胃肠道功能紊乱: 焦虑症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睡眠质量。当睡眠不足时,可能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导致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堆积在胃内发酵。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腹胀、厌食等症状,但随后又可能因为身体能量消耗大而感到饥饿。 5、神经内分泌调节: 焦虑症的发生发展与大脑内多种神经递质紊乱存在密切联系。神经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的分泌失调,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肠道蠕动及消化液分泌,从而间接导致饥饿感增强。 6、心理因素: 焦虑症患者常因过度担忧未来的事情或对过去的事物反复思考而无心吃饭,长期如此则会导致厌食与饥饿感交替出现。 针对以上情况,焦虑症患者可以通过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适当增加运动量,促进身体健康和能量消耗。必要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以缓解焦虑症状。
    万丽霞主任医师精神科
    94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