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科室介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心理科,是浙江省最早成立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专业科室,经过近年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在省内外享有声誉的专业队伍。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与国际同步的先进的诊治理念,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3名,主管护师2名,技师1名。专业特色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治和研究独具特色,同时开展父母培训项目、儿童社交技能培训、学习技能培训,执行功能培训项目,并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辅助诊断过程;对儿童的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进行认知行为矫正治疗、家庭系统治疗、沙盘游戏治疗、艺术治疗、团体游戏治疗和脑电生物反馈等治疗。诊疗范围心理科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抽动症;学习困难、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行为问题:咬指甲、攻击性破坏性行为、发脾气、对立违抗、同伴社交困难、厌学、适应困难等;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情绪障碍:焦虑、抑郁、强迫障碍;语言发育问题:开口迟、不流利、口吃、口齿不清;厌食症、睡眠问题(入睡困难、梦魇、夜惊)、等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水平对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发育问题和行为问题的的诊断、疗效评价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科室医生
    本院未找到可服务医生,推荐非本院医生
    张顺泉
    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
    三甲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00
    去挂号
    副教授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癫痫、各种神经症、社会适应障碍、酒精依赖、各类情绪障碍(紧张、焦虑、恐惧等),儿童、老年的精神障碍及心理障碍,包括老年性痴呆及不良行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曹日芳
    主任医师精神科
    三甲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100
    去挂号
    副教授
    华东专科声誉精神科第4名
    擅长: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规范综合治疗,针对厌学心理、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各类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经历。
    钱惠忠
    主任医师精神科
    三甲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16
    去挂号
    华东专科声誉精神科第4名
    擅长:精神分裂症、失眠症、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睡眠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癔症、妄想症、疑病症、癫痫、双相情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更年期综合症、产后抑郁症、躯体化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头晕头痛、植物神经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青少年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网络成瘾、高考解压、神经衰弱等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
    江长旺
    主任医师精神科
    三甲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16
    去挂号
    副教授
    华东专科声誉精神科第4名
    擅长: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儿童多动、抽动症、妄想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躯体化障碍、应激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青少年学习压力、叛逆、网瘾厌学、情感问题、社交障碍,人际交往及亲子关系等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具有丰富的经验。
    杨雅芬
    主任医师精神科
    杭州城东医院
    ¥16
    去挂号
    擅长: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心理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产后抑郁、神经性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学习压力、考试焦虑,尤其针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等问题及网络成瘾问题有丰富临床治疗和心理治疗经验。
    张顺泉
    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
    三甲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00
    去挂号
    副教授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癫痫、各种神经症、社会适应障碍、酒精依赖、各类情绪障碍(紧张、焦虑、恐惧等),儿童、老年的精神障碍及心理障碍,包括老年性痴呆及不良行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曹日芳
    主任医师精神科
    三甲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100
    去挂号
    副教授
    华东专科声誉精神科第4名
    擅长: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的规范综合治疗,针对厌学心理、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等各类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经历。
    钱惠忠
    主任医师精神科
    三甲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16
    去挂号
    华东专科声誉精神科第4名
    擅长:精神分裂症、失眠症、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睡眠障碍、自闭症、多动症、抽动症、癔症、妄想症、疑病症、癫痫、双相情感障碍、厌食症、暴食症、更年期综合症、产后抑郁症、躯体化障碍、偏执型精神障碍、头晕头痛、植物神经紊乱、心脏神经官能症、青少年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网络成瘾、高考解压、神经衰弱等各种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
    江长旺
    主任医师精神科
    三甲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16
    去挂号
    副教授
    华东专科声誉精神科第4名
    擅长: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儿童多动、抽动症、妄想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躯体化障碍、应激障碍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对青少年学习压力、叛逆、网瘾厌学、情感问题、社交障碍,人际交往及亲子关系等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具有丰富的经验。
    杨雅芬
    主任医师精神科
    杭州城东医院
    ¥16
    去挂号
    擅长:抑郁症、躁狂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心理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产后抑郁、神经性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学习压力、考试焦虑,尤其针对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等问题及网络成瘾问题有丰富临床治疗和心理治疗经验。
    专家科普
    孩子爱咬指甲是什么原因
    2023-12-08
    儿童爱咬指甲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阶断。通常表现为儿童指甲较光,甚至指甲会嵌到肉内,或倒刺多。此外,可能上课、下课、玩耍、睡觉前,甚至情绪不好、烦躁时,均会咬指甲。儿童咬指甲可能存在下述原因: 1、焦虑、抑郁情绪:到陌生环境,缺少父母陪伴,即可能导致儿童产生焦躁、不安情绪。而在咬指甲过程中,不良情绪即可得到较好的释放,从而养成了咬指甲的习惯。因此,儿童进入烦躁环境,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可能通过咬指甲以释放不良情绪; 2、专注力不集中:用小动作打发时间,上课不认真即会做咬指甲的小动作; 3、体内缺少某种元素:也会产生咬指甲的行为,如缺少锌元素; 4、若咬指甲时间较长,即会逐渐形成固定习惯,在无聊时,即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
    杨荣旺主任医师儿童心理科
    8.06万
    489
    预防学生欺凌与被欺凌,这些应对技能,你需要掌握!
    2023-11-10
    什么是学生欺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了定义,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以及监护人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指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欺凌者)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被欺凌者)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学生欺凌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教育部发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规定》设计了防治学生欺凌的规则体系:明确学生欺凌的概念,强调主体上的特定性、主观上的故意性、后果上的伤害性,把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学生间正常的嬉闹等区别开来。明确学生欺凌的行为表现,归纳了侵犯身体、侮辱人格、侵犯财产、恶意排斥、网络诽谤或传播隐私等五类欺凌行为。 如何预防学生欺凌与被欺凌? 请掌握以下四个“六不”技能: 学生防止欺凌他人“六不” 1、不对他人实施欺凌; 2、不参与对他人实施欺凌; 3、不与社会上不良青少年交往; 4、不加入校内外帮派; 5、不携带使用管制刀具,不抽烟喝酒涉毒; 6、不到歌厅、网吧等易发治安事件场所。 学生防止被欺凌“六不” 1、不怕坏蛋,强大自己内心; 2、不为作恶者隐瞒,勇敢向老师、家长报告,报警; 3、不正面硬扛,不吃眼前亏,被围困会躲避策略; 4、不去易被欺凌的角落、街角等荒僻地方; 5、不挑拨是非、说人坏话,不给人起外号; 6、不做落单人,多交朋友,善待他人。 家长防治欺凌“六不” 1、不给孩子树立遇事争吵、打闹的坏榜样; 2、不忽视孩子异常的言行和精神状态; 3、不忽视孩子的求助信号; 4、不打骂、训斥孩子; 5、不冷落、放任孩子; 6、不教孩子以暴制暴。 教师防治欺凌“六不” 1、不忽视学生异常的言行和精神状态; 2、不忽视学生欺凌暴力的苗头隐患; 3、不因学生家庭、性格、俊丑、贫富、家长职业等区别对待学生; 4、不以成绩来评价学生; 5、不对学生贬低、辱骂; 6、不逃避对欺凌暴力事件的处理。 来源:教育部网站、校园安全频道公众号、中国国家应急广播等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葛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情绪
    7344
    26
    疫情期间,家长该如何保护儿童心理健康?
    2023-10-21
    合理选择收信息,生活有序要规律; 个人日常防护好,科普教育很有益。 父母保持情绪稳,鼓励表达耐心记; 恐惧哭泣皆正常,绘画助娃坦心意。 ——钮文异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疫情期间,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是绝对数量很少,除了坚持做好儿童和家长的日常防护外,家长对于疫情的态度和身心稳定的状态,也是保证儿童能够平稳度过疫情的基础。家长到底该如何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1.合理选择接收信息 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关掉疫情相关接收通道,当孩子休息或不在近前时再阅读疫情资讯或观看疫情相关视频,了解疫情最新进展情况,学习科学预防知识。 2.保持规律有序生活 规律有序的生活可以给孩子一种稳定性和安全感,是保持孩子心理内在稳定的重要部分。家长应与儿童一起保持作息规律,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室内锻炼、家务劳动、亲子游戏等。 3.做好日常个人防护 做好家长及儿童的个人防护,如勤洗手、外出戴口罩、手套、居室多通风;平衡膳食,避免暴饮暴食;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白天可以保持1个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不建议睡得过晚。 如果哺乳期妈妈被诊断疑似或者确诊病例,应立即断奶,并做好隔离,与婴儿保持安全距离;由爸爸或其他家人给婴儿合理添加辅食、加以照料。 4.做好孩子科普教育 家长要用孩子的语言去解释在疫情期间孩子所不理解的问题,其中绘画是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之一,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病毒、生病等概念,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提高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更加理解家长的各种决定。 5.父母保持情绪稳定 孩子常常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所以父母应及时觉察并调节自己的焦虑、恐惧,在孩子面前呈现出稳定、积极且有力量的一面,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础。确保家长有途径能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如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咨询等。鼓励父母写日记,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经历,记录每天照顾孩子的艰辛和喜悦。 6.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鼓励孩子以他们习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情绪感受。不轻易打断孩子说话,保持足够的耐心聆听;允许孩子哭泣和表达恐惧,帮助孩子认识到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并通过绘画等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舒缓不良情绪。 审稿专家: 刘华清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兼任儿童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的诊断及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等 社会职务: 中华医学会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指导单位: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 参考资料: 1. 央视新闻《儿童感染数量增加,戴口罩要注意什么?发烧怎么办?家长注意了》 2.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 | 疫情期间:面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什么?》
    刘华清主任医师儿童心理科
    1.05万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