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logo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三甲
    • 综合
    • 公立医院
    • 医保定点

    血液内科

    声誉榜华南第3
    女性血小板390正常吗
    2024-12-25
    女性血小板计数为390×10^9/L时,从常规标准来看,并不属于正常血小板计数的范围 。虽然此数值略高于正常,但也并未达到血小板增多的诊断标准。女性血小板计数为390×10^9/L时,可能涉及特定生理状态、生活习惯,但也不排除存在缺铁性贫血、感染、骨髓增殖性疾病等病理因素,血小板参考值如下图所示: 临床上正常成年人血小板计数的参考范围通常为(100-300)×10^9/L,低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因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故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超过400×10^9/L为血小板增多,血小板增多可能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从而有引发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生理性原因 1、特定生理状态: 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等特定生理状态下,由于机体对血液凝固和止血需求的增加,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计数暂时升高的情况。这些变化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通常会在生理状态恢复后自行恢复正常。 2、生活习惯: 短期内剧烈运动、饱餐或处于寒冷环境中,也可能刺激脾脏释放储存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一过性升高。这种情况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休息后可自行恢复。 病理性原因 1、缺铁性贫血: 女性可能因长期饮食不当、月经过多等原因可能导致体内铁元素缺乏,引发缺铁性贫血。由于血红蛋白不足,红细胞无法正常携带氧气,机体受到刺激后可能引起代偿性骨骼造血功能活跃,导致血小板计数高。 2、感染: 女性在被致病菌感染后,新陈代谢加速,体内代谢分解增强,可能通过呼吸、排汗等方式造成体内血液浓缩,导致血小板计数高。此外致病菌刺激机体出现免疫反应时,也可能导致血小板等相关因子水平高。 3、骨髓增殖性疾病: 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这些疾病会导致骨髓过度增殖,产生大量的血小板,从而使得血小板计数高。患者可能伴有乏力、低热、体重减轻、盗汗、脾脏增大等症状,以及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 4、恶性肿瘤: 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可能分泌细胞因子或物质,刺激血小板的生成,同时肿瘤转移至骨髓也可能影响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增多。 女性血小板390×10^9/L怎么处理 如果是首次发现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可能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可以先短期观察1-2周,期间注意自身是否有异常表现,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一周后复查血常规,观察血小板计数是否有变化。如果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则无需进一步处理。如果继续升高,则需进行血液学检查、骨髓检查等。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696
    血小板是什么颜色
    2024-12-25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主要功能是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 血小板在常规状态下是无色的 ,如果看到有关血小板颜色的描述,很可能是因为它们与其他物质混合或被染色后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的颜色 1、结构特点: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没有细胞核,主要包括外周区、溶胶 - 凝胶区和细胞器区,因缺乏像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那样的色素成分,本身不会呈现出颜色。 2、成分构成: 血小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磷脂、糖类和多种酶类等,膜成分主要是磷脂,内部含有 α- 颗粒、致密颗粒等多种细胞器,这些成分组合在一起不会产生能使血小板显色的物质。 特殊情况下的颜色 当血小板被激活或聚集时,它们可能会与其他血液成分(如红细胞)混合,或者在特定的化学反应或病理条件下发生变化。如使用显微镜或特定的染色技术,可以看到血小板被染色后的颜色。另外,在常规的观察或描述中,通常不直接描述血小板的颜色,而是更多地关注它们在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功能。 血小板异常的原因 数量异常: 血小板减少可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感染、药物性抑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血小板增多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后、创伤、感染、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等。 功能异常: 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等药物可导致其发生功能异常,也可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尿毒症等疾病。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858
    白血球低吃什么食物能够快速提高
    2024-12-25
    白血球低通常意味着人体的免疫功能有所下降,容易引发感染和其他健康问题。为了快速提升白血球数量,除了医疗手段外,合理的饮食调整也至关重要。 1、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肉类:瘦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有助于白血球的生成和修复。 海鲜:鱼类、虾类等海鲜不仅提供优质蛋白质,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豆类及豆制品:黄豆、黑豆、豆腐等豆类及其制品富含植物蛋白,易于消化吸收,是提升白血球的好选择。 2、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等,铁元素丰富,有助于促进血液生成和白血球数量的增加。 绿叶蔬菜:菠菜、芹菜、油菜等绿叶蔬菜含有丰富的铁质,并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肠道健康和营养吸收。 3、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的食物 新鲜水果:柑橘、苹果、香蕉等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剂,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白血球活性。 坚果和种子:核桃、杏仁、花生等坚果和种子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和抗氧化剂,有助于白血球的生成和修复。 全谷物:燕麦、糙米等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群,有助于肠道健康和能量代谢,从而间接提升白血球数量。 在食用上述食物的同时,还应保持均衡的饮食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若白血球数量持续偏低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白血球低的治疗方法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铁元素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海鲜、豆类、绿叶蔬菜等,有助于提升白血球数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白血球活性。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和白血球的生成。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升白药物,能够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促进白血球的生成。若白血球低导致感染风险增加,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以预防和控制感染。 若白血球低是由感染引起的,应积极治疗感染源,如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等。若白血球低是由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应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如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1315
    血小板高禁忌十大食物
    2024-12-25
    当血小板水平偏高时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以避免加剧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考虑,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高脂肪食物: 油炸食品、肥肉、全脂奶制品、巧克力、坚果等,这些食物含有大量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增加血液粘稠度,促进血小板凝结,增加血栓风险。 2、高胆固醇食物: 动物内脏,如肝、肾、脑、蛋黄、奶油制品、鱼籽等,高胆固醇食物同样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对血小板高的患者不利。 3、高糖食物: 糖果、糕点、甜饮料、冰淇淋等,不仅易导致肥胖,还可能引发高血脂和高血压,进一步加剧血液粘稠度。 4、高盐食物: 菜、腌制品、加工肉类等高盐饮食可能导致高血压,增加心脏负担,对血小板高的患者不利。 5、辛辣刺激性食物: 辣椒、花椒、姜、蒜、胡椒等食物可能刺激血管,增加血液流动速度,不利于血小板高的患者控制病情。 6、酒精及含酒精饮料: 酒精会干扰血液的正常凝固机制,增加出血风险,对血小板高的患者不利。 7、浓茶及咖啡: 浓茶和咖啡中含有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可能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血小板高的患者控制病情。 8、部分海鲜: 高胆固醇的海鲜,如鱿鱼、墨鱼、蟹黄等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可能增加血液粘稠度。 9、精细加工食品: 白面包、白米饭、糕点等食物缺乏膳食纤维,不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 10、过量摄入铁质食物: 红肉、动物肝脏等,虽然铁质对身体有益,但过量摄入可能加重血液粘稠度,对血小板高的患者不利。 血小板高的患者在饮食方面应坚持清淡、低脂、低糖、低盐的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上述禁忌食物,以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小板高的治疗方法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辅助降低血小板水平,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如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保持充足睡眠等。 血小板升高可能是由感染、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等疾病引起的,治疗原发病是降低血小板水平的关键,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感染治疗、化疗等。 防止血小板过度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抗血小板药物能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从而起到预防血栓的作用。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凝血功能,避免出血风险。在手术前、分娩前或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采用血小板单采术,能够迅速减少血小板数量,改善凝血功能。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683
    白血病化疗注射护理要点
    2024-12-25
    白血病化疗注射护理是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完成治疗的重要环节。化疗药物往往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和血管刺激性,在注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护理要点,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1、合理选择静脉: 首选中心静脉置管,如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或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以减少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和损伤。若使用外周浅表静脉,应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避免在关节、静脉瓣及瘢痕处穿刺。 2、规范注射操作: 注射前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通路,确保针头在静脉内后方可注入药物。推注药物时速度要慢,边推边观察,确保药物完全进入血管内,避免药液外渗。注射完毕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通路,以减少药物残留对血管的刺激。 3、药物外渗处理: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回抽渗入皮下的药液。对外渗部位进行评估和记录,局部给予解毒剂、封闭注射、冷敷、抬高患肢等处理,以促进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减轻局部组织损伤。 4、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化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特别是注意有无过敏反应、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通过合理选择静脉、规范注射操作、及时处理药物外渗以及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等护理要点的实施,可以有效减少化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白血病化疗的注意事项 化疗期间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补充患者体力,促进身体恢复。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以防感染。 化疗期间患者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漱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探视和外出次数,避免与感冒、发热等人群接触,以防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消毒房间和物品。 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应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参与轻松愉快的活动,如听音乐、阅读等,以缓解紧张情绪。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1471
    可导致白血病的有机溶剂是
    2024-12-25
    白血病作为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与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在众多环境因素中,有机溶剂的暴露被证实是白血病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1、苯及其衍生物: 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染料、农药等工业生产中。长期接触或吸入苯及其衍生物,如苯酚、甲苯等,会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干扰其正常分裂和分化,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 2、卤代烃类溶剂: 卤代烃类溶剂,如三氯乙烯、四氯乙烯等,也具有较强的毒性,可通过吸入、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对造血系统产生损害,增加白血病的风险。这类溶剂在工业上常用于金属清洗、脱脂、干洗等过程。 3、甲醛: 甲醛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空气污染源,主要来源于装修材料、家具等。长期接触甲醛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包括增加白血病的风险。甲醛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造血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4、乙二醇醚: 乙二醇醚是一类用于涂料、胶水和清洁剂中的溶剂,具有细胞毒性,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并增加癌症风险,包括白血病。 为了降低白血病的风险,应尽量避免长期接触这些有机溶剂,特别是在没有充分防护的情况下。应加强监管和控制,确保有机溶剂的合理使用和排放,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化学治疗是白血病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化疗药物杀死或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从而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或局部注射等方式给药。 靶向治疗是针对白血病细胞特有的分子或基因异常进行的治疗。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或生物制剂干扰这些异常,从而杀死或控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靶向治疗具有更高的针对性和更低的副作用。 免疫治疗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白血病细胞,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通过改造患者的T细胞使其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摧毁白血病细胞。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根治白血病的方法,通过将健康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替换掉受损或患病的造血干细胞,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这种方法通常在高风险或难治性白血病中使用。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635
    输血的三查八对是什么
    2024-12-25
    输血是一项在医疗救治过程中非常重要但又存在一定风险的操作,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三查八对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输血风险,让患者安全地接受输血治疗。 1、三查 血液有效期:医护人员必须仔细查看血袋上标注的血液有效期,不同类型的血液制品有效期有所不同,如果超过有效期,血液中的成分可能会发生变化,如红细胞破裂、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等,输入人体后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 血液质量:正常的血液制品应该是均匀一致的,没有浑浊、沉淀、变色或者凝块等异常现象。对于红细胞制品,应该呈现暗红色且均匀的混悬液状态,血浆则为淡黄色透明液体。如果发现血液有异常外观,如血浆变红,可能是因为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这种血液就不能用于输血。 输血装置:医护人员需要检查输血装置是否完好无损,包装是否密封。输血器应该是无菌的,其管道应通畅,没有破损、裂缝或者堵塞的情况。静脉穿刺针的型号要合适,针头要锐利且无倒钩。 2、八对 姓名:医护人员要核对患者的姓名与血袋标签上的姓名是否一致,通常会要求患者自己说出姓名,并查看患者手腕带等身份标识,并且与输血申请单和血袋标签进行核对。 床号:核对患者的床号同样重要,在医院病房环境中患者的床号是重要的定位标识。医护人员要确认血袋标签上的床号与患者实际所在的床号相符,以防止血液输给错误的患者。 住院号:住院号是每个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的唯一编号,通过核对住院号可以进一步确保输血对象的准确性,住院号的核对可以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或者病历记录来完成。 血袋号:医护人员需要核对输血申请单上记录的血袋号与实际使用的血袋上的编号是否一致,这样可以追溯血液的来源和相关信息。 血型:医护人员必须检查患者的血型与血袋标签上的血型是否匹配,人类常见的血型系统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如果血型不匹配,输入的红细胞会被受血者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抗原,引发严重的溶血反应,危及患者生命。 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交叉配血试验是确定献血者与受血者血液是否相容的重要检测方法,医护人员要核对输血申请单和血袋标签上的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必须确保交叉配血无凝集反应,只有相容的血液才能进行输血。 血液种类:血液种类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血浆等。医护人员要核对患者需要的血液种类与血袋中的实际血液种类是否一致。 剂量:根据患者的病情、体重、年龄等因素,医生会确定合适的输血剂量。医护人员需要确认血袋上标注的剂量与医嘱要求的输血剂量相符,避免输血过多或过少,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不良反应。 输血的注意事项贯穿于输血前、输血中及输血后整个过程。患者和医护人员都需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和观察,才能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输血的注意事项 输血前患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等,这些检查结果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依据。医护人员会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说明输血的目的、可能出现的风险和不良反应等情况,患者或家属需要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开始输血时速度要缓慢,一般每分钟1-2毫升,观察10-15分钟,若无不良反应,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适当调整输血速度。对于年老体弱、婴幼儿或者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输血速度更要谨慎控制,防止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在输血后患者仍需要密切观察,患者要在输血后的病房内休息一段时间,医护人员会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迟发性输血反应,如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等,虽然这些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904
    造血干细胞为什么只能捐一次
    2024-12-24
    造血干细胞一般情况下建议只捐一次,主要是基于对捐献者身体安全与健康的综合考量,涉及捐献过程对身体的影响、细胞再生能力等多方面因素。 1、采集过程身体应激: 造血干细胞采集并非毫无影响,无论是骨髓穿刺采集还是外周血采集,都会使捐献者身体产生应激反应。骨髓穿刺采集时,需在麻醉下从髂骨等部位抽取骨髓,这会造成局部疼痛、出血,术后可能有感染风险,身体也会因骨髓量减少而暂时出现贫血、免疫力下降等状况,需要一定时间恢复。 2、造血干细胞再生能力: 人体造血干细胞再生有其限度,虽然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能力,但一次捐献后,干细胞数量和功能会有一定损耗。,再生恢复过程较为缓慢且复杂,需要身体调动多种机制来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与分化,以重建正常造血功能,短时间内难以再次承受大规模的采集。 3、免疫系统短期波动: 捐献后免疫系统会经历短期波动,造血干细胞对免疫系统的维持与更新至关重要。捐献后,新生成的免疫细胞在数量和功能成熟度上需要时间调整,期间捐献者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感染风险增加,再次捐献可能加重免疫系统的不稳定,引发难以预估的免疫相关疾病风险。 4、潜在长期健康风险: 研究表明多次捐献造血干细胞可能影响骨髓微环境的稳定性,骨髓微环境是造血干细胞生存与增殖的重要场所,其受损后可能导致造血功能长期异常,如血细胞生成减少、造血异常克隆性疾病发生几率上升等,严重威胁捐献者的长期健康与生命安全。 造血干细胞捐献一次后,多数捐献者在身体恢复良好、遵循健康生活方式且定期监测健康状况的前提下,可维持相对正常的生活与健康状态。但若因特殊情况再次捐献,可能面临诸多身体与健康风险,如造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哪些人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 年龄在18-45周岁者可考虑,此年龄段人群身体机能相对良好,造血干细胞活力较强,能更好地耐受捐献过程中的各项检查与采集操作,且采集后身体恢复也相对较快,有利于保障捐献者的健康与安全。 身体健康且无重大疾病者符合条件,要求无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严重肝肾疾病等,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的质量,也会在捐献过程中给捐献者自身带来极大风险,只有身体健康才能确保捐献顺利进行并有效救助受者。 自愿且经过详细咨询与了解者方能捐献,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项重大决定,需要捐献者充分知晓捐献流程、可能的风险与意义,在完全自愿且心理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避免因误解或被迫而产生不良后果,以保证捐献行为的积极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921
    化疗后血小板升不上来怎么办
    2024-12-24
    化疗后血小板升不上来可通过多种方式应对,需依据血小板降低程度与患者整体状况综合处理,以减少出血风险,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保障化疗顺利进行与患者生命安全。 1、密切监测数值: 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了解血小板计数动态。当血小板轻度降低时,可适当增加监测频率,如每周2-3次。通过精准监测,能及时发现血小板下降趋势,为后续干预措施提供依据,防止因未察觉血小板过低而引发严重出血事件。 2、减少出血风险: 避免剧烈运动与碰撞,防止皮肤黏膜破损出血。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减少牙龈出血几率。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鼻出血。女性患者需关注月经情况,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减少月经量。降低出血风险可避免因失血过多加重血小板减少状况。 3、休息与情绪调节: 化疗后身体虚弱,充足睡眠能促进身体恢复,利于骨髓造血功能修复。每日睡眠时长宜在7-8小时以上,并保持乐观心态,避免焦虑、恐惧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干扰骨髓造血,稳定情绪有助于身体机能恢复与血小板回升。 4、刺激骨髓造血: 采用非药物方式刺激骨髓造血,可进行适当的穴位按摩,如足三里、血海等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激发骨髓造血潜能。适度的光照疗法也有一定作用,通过调节人体生物钟与内分泌,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从而推动血小板生成,但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5、输血支持治疗: 当血小板严重降低,有出血倾向或已发生出血时,输血支持治疗是必要手段。输入血小板可迅速提升血液中血小板数量,有效止血并降低严重出血风险,如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情况。但输血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免疫反应等,需严格遵循输血规范与流程,密切监测输血反应。 化疗后血小板升不上来,若能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多数患者血小板可逐渐回升,出血风险降低,顺利完成化疗疗程,身体机能逐渐恢复。 化疗后血小板升不上来的后果 出血风险增加: 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数量不足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轻微出血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胃肠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极大地威胁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影响后续治疗: 化疗后血小板持续低下,会迫使医生延迟或调整后续化疗方案,以避免因血小板过低引发严重出血并发症。这可能导致肿瘤细胞有更多时间增殖与扩散,降低化疗的整体疗效,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不利于疾病的控制与康复,延长治疗周期并增加治疗成本与难度。 易引发感染与贫血: 血小板升不上来常伴有骨髓抑制,除影响血小板生成外,也会导致白细胞和红细胞生成减少。白细胞减少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各种感染。红细胞减少则引发贫血,导致患者出现乏力、头晕、心慌等症状,进一步削弱患者的身体机能与抵抗力,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复杂性与严重性。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1414
    升血小板最快的十大食物
    2024-12-24
    实际上并不存在升血小板绝对最快的十大食物,富含维生素C、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食物虽然对血小板提升有帮助,但因个体差异,效果各异,需综合摄入各类营养食物来促进血小板生成与身体恢复。 1、富含维生素C食物: 如橙子、柠檬等水果,西兰花、青椒等蔬菜,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可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有助于维持血管壁完整性,减少血小板破坏。其抗氧化作用能保护造血干细胞免受自由基损伤,利于血小板生成。长期食用可稳定血小板数量,为身体凝血功能正常提供一定支持。 2、高蛋白食物: 瘦肉、鱼类、豆类等高蛋白食物是重要来源,蛋白质是身体组织修复与血细胞生成的关键原料,足够的蛋白质摄入能保证骨髓造血干细胞有充足物质合成血小板。对于因疾病或化疗导致身体消耗、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补充高蛋白食物可助力身体恢复造血功能,促进血小板回升。 3、富含铁食物: 动物肝脏、红枣、菠菜等富含铁元素,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物质,而血小板生成与血红蛋白水平有一定关联。缺铁会影响造血原料供应,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补充铁元素可改善造血微环境,促进骨髓细胞正常分化为血小板,维持血小板在正常范围,预防因缺铁引起的血小板异常。 4、富含叶酸食物: 绿叶蔬菜、全麦食品等含丰富叶酸,叶酸参与DNA合成与细胞分裂过程,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血小板有重要作用。缺乏叶酸会使血小板成熟障碍,数量减少,摄入足量叶酸可保证造血过程顺利进行,有助于稳定血小板水平,在预防和改善血小板减少症方面有积极意义。 5、富含维生素K食物: 如橄榄油、纳豆等富含维生素K,维生素K对凝血因子活化有促进作用,可增强凝血功能。虽然不直接提升血小板数量,但能改善凝血机制,减少因血小板减少引发的出血风险。当身体凝血功能稳定时,也有利于血小板在体内发挥正常止血与修复血管壁的作用。 食用上述各类食物有助于血小板的提升与维持,但食物作用有限。若血小板减少是由严重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引起,仅靠食物难以根本解决问题。需及时就医,针对病因进行规范治疗。 哪些人需要升血小板 化疗患者: 化疗药物常导致骨髓抑制,使血小板生成减少,这类患者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紫癜、鼻出血等,严重时可引发致命性的颅内出血,需要升血小板治疗以降低出血风险,保障化疗顺利进行及患者生命安全。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血小板生成不足,患者常伴有持续性的血小板减少,身体各部位随时可能发生出血现象,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与正常生活,升血小板治疗对改善其出血症状、预防严重出血并发症至关重要,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稳定与促进疾病恢复。 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致其数量锐减,患者可能出现黏膜出血、月经过多等情况,升血小板治疗可缓解出血表现,防止因出血过多引发贫血等其他健康问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减少疾病对身体的长期损害。
    刘尚勤主任医师血液内科
    80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