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科室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于2017年8月成立,包括精神病专业和临床心理专业。其前身为1999年成立的心理门诊,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基本情况: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室,正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现有知名专家3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博士6人,硕士6人。精神心理科主任崔永华博士目前为北京市“十百千”人才,北京市卫生系统“215”高层次人才,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专著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年。精神心理科包括精神疾病诊室、心理治疗室、心理访谈室、心理测量室、物理治疗室、沙盘治疗室、生物反馈治疗室、压力与情绪管理室、行为观察室、科学研究室等。精神心理科主要服务对象为18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诊疗范围(按专业擅长以词条形式而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学习困难、学习障碍、厌学、智力低下、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缄默症、言语发育延迟、口吃、情绪和行为障碍、焦虑障碍、分离焦虑、强迫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癔症、心境障碍(躁狂和抑郁障碍)、心身疾病、品行障碍。网络成瘾行为、精神药物滥用、应激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厌食症、精神残疾(孤独症)评估、脑部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的或共患的精神障碍联络会诊等。医疗特色:主要服务内容为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和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抽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情绪障碍、品行障碍等;各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咨询,包括学习困难、人际沟通、网络成瘾、科学育儿、健全人格培养、压力管理等。主要的治疗方法与服务模式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康复训练、健全人格培养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模式和预防-早期诊断-治疗-康复为一体的连续式服务机制。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沙盘治疗、艺术治疗、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物理治疗、认知功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压力与情绪管理等。目前已开设如下专业细分门诊:注意缺陷多动门诊、孤独多动抽动门诊、学习困难门诊、心理咨询门诊、青春期心理咨询门诊、精神病专病门诊、精神残疾评估门诊、脑功能及行为发育门诊、脑认知功能评估门诊、心身会诊联络门诊等。学科地位:以追求学科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主要目标,全面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研究生教育,持之以恒打造教学方式最先进、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儿童精神医学高级医学人才培养平台。力争在儿童精神医学领域的综合实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地位。科研情况: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一直坚持心理健康应该从娃娃抓起。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做了大量探索的工作,其中以脑与认知神经科学为主。先后承担和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的儿童神经发育领域的科研项目,如:①BECT患儿语言功能磁共振网络连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81341041)。②神经保护性药物对抽动秽语综合征基底核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071108)。③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干预策略的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2016YFC1306100)。④儿童期孤独症与精神分裂症早期预警及诊断体液标记物多中心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子课题,2017YFC1309905)。⑤儿童精神分裂症遗传与环境致病风险及预警体系的研究(北京脑科学专项,Z161100000216151)。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01B00)。此外,与中国科学院发育研究合作“NCAM1基因参与突触发育影响孤独症发病的功能与机制研究”(81541115);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遗传室合作“孤独症和不明原因智力障碍人群中遗传因素的调查研究”(320.6750.17320,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神经心理行为及电生理研究在早期识别中的应用”(2016YFC1306203)。还包括在国内率先开展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孤独症的随机对照双盲研究及初步机制探讨”、“儿童正常脑发育和神经障碍性疾病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等。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儿童正常脑发育和神经障碍性疾病的多模态磁共振研究,首次利用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和磁化转移成像技术发现儿童脑白质的游离蛋白含量随着脑发育进程逐渐减低,提出APT成像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儿童的髓鞘化形成过程。2012年1月提出脑认知功能瘫痪概念(认知瘫,Cognitivepalsy,CP),是继Kanner之后对脑认知的重大推进。这是一个全新的精神病理学概念。目前正利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建立0-2岁婴幼儿脑白质模板,以填充和弥补人类脑计划中婴幼儿脑发育的空白。公益活动:为促进中美两国孤独症诊疗实践与学术交流,改善孤独症的社会公共认知,2018年11月12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联合全球手术医生基金会共同举办第一届“中美孤独症临床诊治论坛”。获奖情况:2019年1月由中国医师协会和医师报主办的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第四届《医师报》医学家峰会推选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荣获2018年中国健康公益星十大公益医院/科室奖。
    科室医生
    王爱华
    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儿童心理咨询和家庭治疗,具有结构式家庭治疗、意象对话、父母效能训练、心理测量等资格。儿童多动症、情绪障碍、心神障碍等疾病进行的研究。
    崔永华
    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抽动障碍(抽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儿童期情绪障碍、品行障碍;学习困难、人际沟通、网络成瘾、科学育儿、健全人格培养、情绪管理。
    于丽萍
    副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抽动症,多动症,儿童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儿童精神疾病的诊治。
    闻芳
    副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儿童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心理咨询。
    李瑛
    副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擅长: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推荐非本院医生
    刘竞
    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3000
    去挂号
    博士
    擅长:焦虑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社交恐惧、惊恐障碍、健康焦虑、进食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
    陈华昌
    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三甲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30
    去挂号
    教授
    擅长:焦虑症、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失眠症、睡眠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精神障碍、更年期抑郁、焦虑障碍,痴呆伴发的精神障碍、更年期焦虑抑郁、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强迫症、恐惧症、惊恐障碍、进食障碍、躁狂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心理精神疾病。
    史天涛
    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免费
    去咨询
    擅长: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酒依赖、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科常见疾病的治疗。开展暴力精神病人行为管理和康复的指导。
    徐景霞
    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40
    去挂号
    全国专科综合精神科第5名
    擅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临床上的精神疑难疾病,对失眠、难治性精神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睡眠障碍、青少年心理疾病、儿童焦虑症、癔症、厌学叛逆心理、植物神经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神经官能症、躯体化障碍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造诣。
    崔汝芝
    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三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免费
    去咨询
    全国专科综合精神科第5名
    擅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少年心理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各型精神障碍、恐惧症、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精神心理疑难疾病的诊治。
    专家科普
    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2023-12-19
    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又包括各种形式的物理治疗或训练,还包括心理行为治疗,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庭教育。五岁以下的孩子通常用非药物治疗,用家庭教育、行为训练方式。五岁以上的孩子如果有明确症状特征,并且对孩子的社会功能带来了某种程度的损害,此时建议药物治疗放在第一位。所以药物治疗是多动症治疗最主要、最重要的治疗方法。所有非药物治疗,多会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和参考。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也并非每个孩子都要用,要根据孩子的具体需求来设定。所以,多重症孩子的治疗方法要个体化,要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征,年龄、症状的严重程度,来设定治疗方案。
    崔永华主任医师精神心理科
    7.58万
    255
    预防学生欺凌与被欺凌,这些应对技能,你需要掌握!
    2023-11-10
    什么是学生欺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对学生欺凌进行了定义,并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以及监护人的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指出,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欺凌者)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被欺凌者)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学生欺凌的行为表现有哪些? 教育部发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规定》设计了防治学生欺凌的规则体系:明确学生欺凌的概念,强调主体上的特定性、主观上的故意性、后果上的伤害性,把学生欺凌和校园暴力、学生间正常的嬉闹等区别开来。明确学生欺凌的行为表现,归纳了侵犯身体、侮辱人格、侵犯财产、恶意排斥、网络诽谤或传播隐私等五类欺凌行为。 如何预防学生欺凌与被欺凌? 请掌握以下四个“六不”技能: 学生防止欺凌他人“六不” 1、不对他人实施欺凌; 2、不参与对他人实施欺凌; 3、不与社会上不良青少年交往; 4、不加入校内外帮派; 5、不携带使用管制刀具,不抽烟喝酒涉毒; 6、不到歌厅、网吧等易发治安事件场所。 学生防止被欺凌“六不” 1、不怕坏蛋,强大自己内心; 2、不为作恶者隐瞒,勇敢向老师、家长报告,报警; 3、不正面硬扛,不吃眼前亏,被围困会躲避策略; 4、不去易被欺凌的角落、街角等荒僻地方; 5、不挑拨是非、说人坏话,不给人起外号; 6、不做落单人,多交朋友,善待他人。 家长防治欺凌“六不” 1、不给孩子树立遇事争吵、打闹的坏榜样; 2、不忽视孩子异常的言行和精神状态; 3、不忽视孩子的求助信号; 4、不打骂、训斥孩子; 5、不冷落、放任孩子; 6、不教孩子以暴制暴。 教师防治欺凌“六不” 1、不忽视学生异常的言行和精神状态; 2、不忽视学生欺凌暴力的苗头隐患; 3、不因学生家庭、性格、俊丑、贫富、家长职业等区别对待学生; 4、不以成绩来评价学生; 5、不对学生贬低、辱骂; 6、不逃避对欺凌暴力事件的处理。 来源:教育部网站、校园安全频道公众号、中国国家应急广播等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葛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少年情绪
    7296
    26
    疫情期间,家长该如何保护儿童心理健康?
    2023-10-21
    合理选择收信息,生活有序要规律; 个人日常防护好,科普教育很有益。 父母保持情绪稳,鼓励表达耐心记; 恐惧哭泣皆正常,绘画助娃坦心意。 ——钮文异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疫情期间,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但是绝对数量很少,除了坚持做好儿童和家长的日常防护外,家长对于疫情的态度和身心稳定的状态,也是保证儿童能够平稳度过疫情的基础。家长到底该如何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 1.合理选择接收信息 在孩子面前,父母最好关掉疫情相关接收通道,当孩子休息或不在近前时再阅读疫情资讯或观看疫情相关视频,了解疫情最新进展情况,学习科学预防知识。 2.保持规律有序生活 规律有序的生活可以给孩子一种稳定性和安全感,是保持孩子心理内在稳定的重要部分。家长应与儿童一起保持作息规律,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习、室内锻炼、家务劳动、亲子游戏等。 3.做好日常个人防护 做好家长及儿童的个人防护,如勤洗手、外出戴口罩、手套、居室多通风;平衡膳食,避免暴饮暴食;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白天可以保持1个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不建议睡得过晚。 如果哺乳期妈妈被诊断疑似或者确诊病例,应立即断奶,并做好隔离,与婴儿保持安全距离;由爸爸或其他家人给婴儿合理添加辅食、加以照料。 4.做好孩子科普教育 家长要用孩子的语言去解释在疫情期间孩子所不理解的问题,其中绘画是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之一,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病毒、生病等概念,学习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问题,提高意识和养成良好习惯,同时更加理解家长的各种决定。 5.父母保持情绪稳定 孩子常常通过父母的情绪和行为来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所以父母应及时觉察并调节自己的焦虑、恐惧,在孩子面前呈现出稳定、积极且有力量的一面,这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基础。确保家长有途径能寻求专业人员帮助,如热线电话、网络在线咨询等。鼓励父母写日记,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经历,记录每天照顾孩子的艰辛和喜悦。 6.鼓励孩子表达情绪 鼓励孩子以他们习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情绪感受。不轻易打断孩子说话,保持足够的耐心聆听;允许孩子哭泣和表达恐惧,帮助孩子认识到害怕和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并通过绘画等方式帮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舒缓不良情绪。 审稿专家: 刘华清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兼任儿童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 专业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的诊断及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等 社会职务: 中华医学会儿童和少年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儿童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指导单位: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 参考资料: 1. 央视新闻《儿童感染数量增加,戴口罩要注意什么?发烧怎么办?家长注意了》 2.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科普 | 疫情期间:面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什么?》
    刘华清主任医师儿童心理科
    1.04万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