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
天灵穴的位置与功效
2024-12-25
天灵穴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合理刺激天灵穴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功效,
常见的功效为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升阳举陷
,需结合情况进行选择。
位置
天灵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此穴位处于人体头部的重要区域,周围与多条经络相交汇,下方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同时天灵穴所在位置是阳气汇聚的关键部位,与督脉有着紧密联系。
功效
1、醒脑开窍:
由于其位于头部且与多条阳经相连,刺激天灵穴能够促进脑部的气血循环,增强脑部的供氧量,对于因气血不畅导致的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2、安神定志:
天灵穴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能够舒缓紧张的神经,使心神安定下来,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好转。
3、升阳举陷:
天灵穴与督脉关系密切,在人体阳气的升发和固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因中气下陷导致的脏器脱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病症,刺激天灵穴可以辅助提升阳气,增强脏腑的固摄能力。
怎么刺 激天灵穴
指腹揉按:
以食指或中指的指腹轻轻放在天灵穴上,然后以穴位为中心,缓慢地做小幅度的环形揉动,揉按时力度要适中,不宜过轻,否则难以达到刺激效果,一般每次揉按3-5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
点按:
用食指或中指的指尖对准天灵穴,垂直向下施加一定的压力进行点按,点按的力度应先轻后重,逐渐增加,以穴位处产生酸、麻、胀等感觉为度,每次点按持续3-5秒,然后松开,重复操作20-30次。
540
防风的功效与作用
2024-12-25
防风属于常见的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从医学角度来看,防风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如祛风解表、止血止泻等,需要遵医嘱使用。
1、主要功效
祛风解表:防风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可治疗风寒表证,如头痛身痛、恶风寒者,以及风热感冒,如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口渴者。
除湿止痛:防风具有除湿止痛的功效,对风湿麻痹导致的肌肉酸痛、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可以起到缓解作用。
疏肝解痉:防风能够息内风以止痉,对于肌肉痉挛、四肢抽搐等症状,防风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止血止泻:防风具有止血止泻的作用,对于腹痛、泄泻等症状,防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进行缓解。
2、常见作用
解热作用:防风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可用于治疗因外感风热或风寒引起的发热症状。
镇痛作用:防风对于中枢部位具有镇痛作用,能够减轻疼痛症状,对于各种疼痛性疾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抗菌消炎:防风不仅可以对抗细菌,还对于肿胀和炎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治疗皮肤感染、口腔溃疡等症状时,防风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部分人群对防风存在过敏反应,使用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症状。因此在使用防风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防风过敏者应禁用。
使用防风有哪些注意事项
防风与某些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防风时,应详细询问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此外,特殊人群在使用防风时需特别谨慎,孕妇应慎用防风,以免影响胎儿健康。婴幼儿及儿童使用防风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严格控制剂量。患有出血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防风时也应谨慎,以免加重病情。
620
支沟穴的准确位置和功效
2024-12-25
支沟穴位于前臂背侧,
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的中点。刺激该穴位具有清利三焦、通腑降逆、疏经活络、缓解便秘、聪耳利胁等功效
。
准确位置
1、具体定位:
支沟穴位于前臂的背侧面,在腕背横纹的近端,大约3寸(即大约四个手指宽度)的位置。在尺骨和桡骨之间的凹陷处,可以通过按压找到较为酸胀的感觉。
2、定位方法:
将手掌向下平放,然后找到腕背横纹(手腕后侧的皱褶线)。从此线向肘方向测量3寸,在两根前臂骨之间即为支沟穴。
功效
1、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支沟穴是三焦经的经穴,可以疏调三焦气机,因此具有清利三焦、通腑降逆的功效。这对于治疗三焦热盛、大便秘结、胁肋疼痛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2、疏经活络:
支沟穴还可以疏经活络,对于治疗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瘰疬、肩背酸痛、肘臂疼痛等症状也有显著疗效。
3、缓解便秘:
支沟穴是治疗便秘的特效穴位,通过刺激该穴位,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症状。
4、聪耳利胁:
支沟穴还有聪耳利胁的功效,可以缓解耳鸣、耳聋等耳部问题,以及 胁肋疼痛等症状。
注意事项
适度刺激:
按摩或针灸时,力度应适中,避免过度用力或刺激时间过长,以免引起疼痛或不适。针灸时应选择合适的针具,避免刺伤血管或神经。
禁忌症:
皮肤破损、感染或出血等情况下,应避免在该穴位进行按摩或针灸。
避免频繁刺激:
频繁刺激可能导致穴位疲劳或过度敏感,在使用时应控制刺激频率和次数。每次按摩可持续数秒至半分钟不等,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调整。
852
中脘穴在哪里
2024-12-25
中脘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刺激该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止呕、安神定志、调理气血等作用
,但需由专业人士指导或操作。
位置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可采取仰卧,放松腹部,用手指从肚脐向上按压,当按压到第四个手指宽度时,所触及的轻微凹陷处即为中脘穴。
作用
1、和胃健脾: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与胃腑有密切联系,因此常用于治疗胃痛、腹胀、呕吐、反酸等消化系统疾病。刺激中脘穴可以促进胃脘部的气血运行,增强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从而改善胃部不适。
2、降逆止呕:
中脘穴对于因胃气上逆引起 的呕吐、呃逆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安神定志:
中脘穴还能调节心神,对于失眠、多梦、心悸等心神不宁的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通过刺激中脘穴,可以平衡心气,达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4、调理气血:
中脘穴是任脉上的穴位,与全身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刺激中脘穴可以调理气血,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从而改善全身的气血状况。
注意事项
手法:
将中指指端或手掌根放在中脘穴上,稍稍加力做环旋按揉,通常以顺时针方向为主;也可以使用拇指或食指的指尖按压中脘穴。
力度:
按揉时力度要适中,不要过重以免造成不适。
时间和频率:
一般建议在进食两小时后进行按揉,每次持续3-5分钟,每分钟按揉100-200次。
773
阑尾穴的位置与功效
2024-12-25
阑尾穴是人体经络穴位中与阑尾相关的重要穴位,
位于小腿前侧上部,适当刺激阑尾穴可以起到多种功效,如清热导滞、通络止痛、调节胃肠功能
,有助于改善身体情况。
位置
阑尾穴位于小腿前侧上部,足三里下2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附近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等肌肉组织,并有胫前动脉、静脉的分支以及腓浅神 经的分支通过,并且隶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该经上与阑尾密切相关的特定穴位。
功效
1、清热导滞:
刺激阑尾穴,能够激发足阳明胃经的经气,调节胃肠的运化功能,促进积滞食物的消化与排出,清除肠道内的热邪,适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初期。
2、通络止痛:
阑尾穴通过疏通足阳明胃经的经络气血,使阑尾局部的气血得以顺畅运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与组织营养供应,从而缓解疼痛,可辅助阑尾炎发作。
3、调节胃肠功能:
刺激阑尾穴可以调节胃肠的蠕动节律,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胃肠的消化吸收能力,有助于改善胃肠气滞、消化不良、胃脘胀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怎么刺激阑尾穴
指揉法:
用拇指指腹按压在阑尾穴上,开始时力度稍轻,以穴位处有轻微酸胀感为宜,按揉时以穴位为中心,做小幅度的环形揉动,速度保持均匀,每分钟约60-80次,每次揉动持续3-5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
点按法:
将拇指或食指的指尖对准阑尾穴,其余手指自然弯曲并固定在小腿周围以提供支撑,先深吸一口气,在缓缓呼气的过程中逐渐施加压力点按穴位,点按深度以穴位产生强烈的酸麻胀感并向小腿及腹部放射为佳,但要注意避免用力过猛造成局部损伤,每次点按持续3-5秒后松开,稍作停顿后再次点按,如此反复操作10-15次。
761
气舍的准确位置 图片及作用
2024-12-25
气舍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属足阳明胃经,通过按摩、指压或针刺该穴位,
可起到理气散结、和胃降逆、清热利咽、祛风止痛等作用
。
具体位置
1、体表位置:
气舍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区,锁骨上小窝,锁骨胸骨端上缘,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中间的凹陷中。在取穴时,可采取正坐仰靠的姿势,在嗓子窝处,靠近胸骨柄上端处取穴。
2、解剖位置:
气舍穴的解剖结构主要包括浅层和深层两部分。在浅层有颈阔肌,深层主要是颈动脉鞘,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等重要结构。
作用
1、理气散结:
气舍穴能够协助调理人体内部的气机,使其顺畅运行,消散因气机不畅而形成的结节,在治疗颈部淋巴结结核和甲状腺肿大等病症时尤为显著。
2、和胃降逆:
刺激该穴位可以促使胃气下行,恢复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缓解因胃气上逆而引发的呃逆、呕吐等症状。
3、清热利咽:
当热毒炽盛、灼伤咽喉时,会导致咽喉肿痛、咳嗽、气喘等症状,通过刺激该穴可清除体内的热毒,缓解咽喉不适,恢复呼吸道的通畅。
4、祛风止痛:
颈项部位的风邪入侵往往会导致局部气血不畅,引发疼痛,刺激气舍穴可以驱散风邪,促进气血运行,缓解颈项疼痛的症状。
刺激方法
按摩法:
用双手中指指腹分别按压在两侧的气舍穴上,按照顺、逆时针的方向,各旋转按揉穴位1-3分钟,力度要适中,以穴位处有酸胀的感觉为宜。
指压法:
用中指指腹或食指、中指等适中力度按压在气舍穴上,每次按压持续5-10秒然后松开,重复5-6次或按揉1-3分钟。
针刺法:
需由专业医生对气舍穴进行针刺治疗。针刺时需注意深度,一般直刺0.3-0.8寸,不可深刺,以免引起出血或气胸等并发症。
882
公孙的准确位置图片
2024-12-25
公孙穴足太阴脾经的重要穴位,
位于足内侧缘
,适当刺激后可起到调理脾胃功能、调节气血运行、安神定志的功效,建议采取合理的措施,以改善促进健康。
准确位置
1、体表位置:
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足背与足底皮肤颜色变化的边缘线上,可以先找到足大趾内侧的关节,沿着关节向足跟方向触摸,摸到微微凹陷的地方,此处即为公孙穴。
2、解剖位置:
公孙穴下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这些血管为穴位周围的组织提供丰富的血液供应,同时分布着足底内侧神经的分支,这些神经与人体的感觉传导、运动调节以及内脏功能的神经反射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功效
1、调理脾胃功能:
对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患者,通过按摩公孙穴,能够刺激脾胃经气的运行,使脾胃功能得到改善,从而增进食欲,缓解腹胀、积食等不适症状,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率,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2、调节气血运行:
对于因脾胃虚弱而导致气血不足的人群,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经常刺激公孙穴有助于改善脾胃功能,从而增加气血的生成,逐步改善身体的气血亏虚状态,提高身体的活力与抵抗力。
3、安神定志:
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的人群,经常感到焦虑不安,适当刺激公孙穴,可使心情逐渐平静,减轻焦虑情绪对身体和心理的不良影响,提高心理的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
怎么刺激公孙穴
点按法:
以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对公孙穴进行深压点按,每次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此法适用于初学者,力度适中,可逐渐增强脾胃功能。
旋转揉按:
将拇指指腹置于公孙穴上,以穴位为中心做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揉按,每次约30秒至1分钟,重复3-5次,此法能更深入地刺激穴位,促进血液循环。
推擦法:
从公孙穴向上沿足太阴脾经推擦至小腿内侧,往返数次,每次约1分钟,此法有助于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艾灸法:
可使用艾条悬灸,将点燃的艾条距离公孙穴皮肤约3-5厘米进行熏烤,使穴位局部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周2-3次。
578
消渴穴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2024-12-25
消渴穴位于小腿外侧,具体
处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此穴位在中医理论中主要用于调理体内津液代谢,缓解口干、多饮、多尿等消渴症状,同时具有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和增强脾胃运化能力的功效
。
位置
消渴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从解剖学角度看,该穴位处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胫骨和腓骨之间的一条缝隙内,距离膝关节下方约1.5厘米的位置。
功效
1、调节津液代谢:
消渴穴能够帮助调节体内的水液循环,对于因津液不足或失调导致的症状如口干舌燥、多饮多尿等有显著疗效。通过刺激此穴位,可以促进体内津液的正常分布和利用,恢复身体的水分平衡。
2、强化脾胃功能:
消渴穴对脾胃系统的支持作用尤为明显,它可以加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提高食物消化吸收效率,改善胃脘部不适及食欲不振等问题,提升整体消化系统的健康状态。
3、增进机体免疫:
长期适当的按摩或针刺消渴穴,还可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和免疫力,使身体更能抵御外界病邪的影响,维持健康的生理机能。
497
心门穴的准确位置及功效
2024-12-25
心门穴的位置
在尺骨鹰嘴突起内侧的凹陷处,解剖位置处于尺侧腕屈肌肱头与尺头之间
;心门穴功效显著,主要用于缓解心脏相关病症,
具有宁心安神、通络止痛等功效
。
位置
1、解剖位置:
心门穴位于人体上肢,在尺骨鹰嘴突起之尖端,深入剖析其解剖结构,处于肱三头肌腱附着部,此处有丰富的筋膜、肌肉组织以及相关的血管神经分布。
2、定位方法:
定位心门穴较为明确,当人体屈肘时,在尺骨鹰嘴处会出现一明显凹陷,此凹陷便是心门穴所在,以便进行针灸、按摩等相关治疗操作。
功效
1、宁心安神:
心门穴与心经气血密切相关,通过刺激该穴位,能够调节心经的气血运行,当人体因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因素导致心经气血紊乱,出现心烦意乱、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等症状时,对心门穴进行适当的刺激,如针灸、按摩等,可以使心经气血趋于平稳,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缓解精神方面的不适症状。
2、通络止痛:
心门穴所处经络与上肢的气血运行紧密相连,若上肢经络因寒湿侵袭、劳损外伤等原因导致气血阻滞,出现上肢疼痛、麻木、关节拘挛等症状时, 刺激心门穴能够疏通上肢经络的气血,促进气血的顺畅流通,使得阻滞的经络得以疏通,疼痛与拘挛等症状得以减轻,恢复上肢的正常运动功能与感觉功能,维持上肢经络气血的平衡与协调。
562
儿童咳嗽厉害按摩哪里最有效
2024-12-25
儿童咳嗽厉害时没有按摩哪里最有效的说法,一般可通过按摩膻中穴、肺俞穴、天突穴及分推肩胛骨等穴位来缓解
。同时可实施保持空气湿润、多喝水、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等措施。
膻中穴
位置: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按摩方法:
用食指和中指并拢,轻轻点按在膻中穴上,以适当力度做顺时针方向的揉按。揉按速度不要太快,保持均匀、缓慢的节奏,每次按摩约3-5分钟。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力度要更轻柔些。
原理:
膻中穴是人体气会之穴,与心肺功能密切相关。按摩这个穴位能够调节身体的气机,特别是对于肺气的调节作用显著。当儿童咳嗽时,通过按摩膻中穴可以使肺气通畅,宽胸理气,有助于缓解咳嗽,尤其是对于因气机不畅引起的咳嗽效果较好。
肺俞穴
位置:
在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简单的寻找方法是让儿童低头,找到颈后最突出的骨头(第7颈椎棘突),然后向下数3个椎体,其旁开约两横指的位置就是肺俞穴。
按摩方法:
可以让儿童趴在床上或者大人腿上,用双手拇指指腹轻轻按揉肺俞穴。按压时要有一定的力度,每次按揉2-3分钟。也可以采用擦法,用手掌小鱼际在肺俞穴周围轻轻摩擦,使局部皮肤微微发红发热,这样能更好地刺激穴位,发挥其调节肺脏功能的作用。
原理:
肺俞穴是肺脏经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直接与肺脏功能相关。按摩肺俞穴可以调节肺的气血运行,增强肺的功能。对于儿童咳嗽,无论是外感引起的咳嗽,如感冒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如肺气虚弱导致的咳嗽,按摩肺俞穴都能够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达到止咳平喘、疏风解表的效果。
天突穴
位置:
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按摩方法:
让儿童仰卧,稍微仰头,家长用一只手轻轻固定儿童头部,另一只手的中指指腹轻轻按在天突穴上。按压时要注意力度轻柔,轻轻做小幅度的环形揉按,每次按摩1-2分钟。
原理:
天突穴位于咽喉下方,是任脉上的穴位。咳嗽往往与咽喉部受到刺激有关,通过按摩天突穴能够调节肺气的升降,减轻痰液对咽喉的刺激,从而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尤其适用于咳嗽伴有痰多、咽喉不适的儿童。
分推肩胛骨
位置:
操作部位是孩子的肩胛骨内侧缘。
操作方法:
让儿童俯卧,家长用双手拇指指腹放在儿童肩胛骨内侧缘,从肩胛骨内上角开始,沿着内侧缘向下分推,一直推到肩胛骨下角。操作过程中,双手动作要协调、轻柔,速度适中,反复分推3-5分钟。
原理:
儿童背部的经络与肺脏相通,分推肩胛骨能够舒展背部肌肉,通畅经络,起到宣肺止咳的作用。尤其对于外感风寒、风热引起的咳嗽,这种按摩方法可以帮助驱散外邪,缓解咳嗽症状。
儿童咳嗽的缓解措施
1、保持空气湿润:
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内放置水盆,将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之间,有助于稀释黏液,减轻咳嗽症状。
2、多喝水:
鼓励孩子少量多次地喝温开水,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减少因痰液刺激或咽喉不适引发的咳嗽。
3、饮食调整:
避免给孩子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加重咳嗽。可以让孩子适当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柠檬、西兰花等,有助于增强体质,加快病情恢复。
4、药物治疗:
如果孩子咳嗽严重,影响睡眠和生活,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咳药物,如肺力咳合剂、氨溴索口服液等,但需注意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剂量使用。
673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