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logo
    西电集团医院
    • 三甲
    • 综合
    • 公立医院
    • 医保定点

    神经内科

    睡觉时老是抽搐是什么原因
    2024-12-27
    睡觉时老是抽搐存在多种可能的原因,涉及身体多个方面的情况,常见原因有生理性肌阵挛、过度疲劳等,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去分析判断原因。 1、生理性肌阵挛 在睡眠过程中,尤其是刚入睡或者即将醒来的阶段,大脑对肌肉的抑制作用会稍有减弱,容易出现生理性肌阵挛,表现为局部肌肉突然快速抽动一下,像腿部、手臂等部位较为常见。 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抽动的频率也相对不高,不会频繁发作影响整个睡眠过程。 2、过度疲劳 如果白天进行了大量的体力劳动或者剧烈运动,导致身体过度疲劳,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到了夜间睡觉时肌肉就可能会出现不自主的抽搐情况,如长时间跑步、搬运重物后,晚上睡觉时腿部、腰部等部位的肌肉就容易出现抽搐,以此来缓解肌肉的紧张和疲劳感。 3、缺钙 当身体内血钙浓度过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会增高,进而引发肌肉抽搐,在青少年生长发育期、老年人以及孕妇等人群中相对更易出现。由于身体对钙的需求量较大,而摄入不足或者吸收不良等原因导致缺钙,睡觉时就可能频繁出现抽搐,常见于小腿部位。 4、癫痫 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发作形式多种多样,部分患者可能在睡眠中表现出明显的抽搐症状,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这种异常的电活动会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身体出现抽搐、痉挛等表现。抽搐可能局限于某一肢体,如手指、脚趾或面部肌肉,也可能涉及全身,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抽搐情况较轻,偶尔出现,可先尝试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改善。但要是抽搐频繁、严重影响睡眠,甚至伴有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其他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 睡觉时老是抽搐的治疗方法 避免白天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运动强度,在进行大量体力活动后,要适当休息,可通过拉伸、放松按摩等方式缓解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因疲劳积累导致夜间睡觉时抽搐的情况发生。 对于有缺钙可能的人群,要注重从饮食中摄取足够的钙,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维持血钙浓度稳定,缓解因缺钙引发的抽搐症状。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正确、舒适的睡眠姿势,避免长时间压迫肢体,可经常变换睡姿,如仰卧、侧卧交替等,保证全身血液循环顺畅,降低因局部受压导致抽搐的几率。
    陈文珍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456
    晚上睡觉脚发烫睡不着是什么原因
    2024-12-27
    晚上睡觉脚发烫睡不着可能与身体的局部血液循环状况、神经调节功能等因素相关,应仔细分析自身情况,采取合适办法去改善。若只是偶尔因劳累等因素导致,通过适当休息可能会缓解。 1、局部血液循环过快: 如果白天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者进行了剧烈运动,到了晚上睡觉时脚部血液循环可能还处于相对较快的状态,血液大量聚集在脚部,就容易导致脚部发烫,影响睡眠,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一天工作下来,晚上睡觉时脚就常出现这种情况。 2、神经功能紊乱: 当自主神经功能出现紊乱时,会影响身体的体温调节等正常生理功能,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可能使得脚部的血管舒张,血流增加,热量散发增多,出现脚发烫的现象,同时还可能伴有心慌、多汗等表现,常见于精神压力大、长期作息不规律的人群。 3、内分泌失调: 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机体新陈代谢,身体产热增加,脚部作为血液循环的末梢部位,热量积聚也较为明显,感觉发烫,往往还会有食欲亢进、体重减轻、情绪易激动等其他伴随症状。 4、更年期综合征: 处于更年期的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大,会出现潮热的症状,常从胸部开始向颈部、脸部、四肢蔓延,脚部也可能出现发烫感,同时还会有失眠、烦躁、多汗等一系列不适,影响正常睡眠。 不适症状要是经常出现,且伴有其他明显异常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诸如甲状腺功能检查、脚部皮肤相关检测等,以明确原因,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善睡眠状况。 晚上睡觉脚发烫睡不着的缓解方法 保持卧室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0-25℃,避免温度过高加重脚部发烫的感觉,也不宜过低让身体着凉。选择透气性好、轻薄的被褥,利于散热,可减少因脚部发烫带来的不适,帮助更好入睡。睡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事,可适当用温水泡脚,促进脚部血液循环后再擦干,让脚部处于舒适状态。 通过深呼吸、冥想、听舒缓音乐等方式放松身体与精神,减轻压力,缓解因神经功能紊乱等导致的脚部发烫。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放松练习,让身体和心理处于平静状态,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睡觉时可以在脚下垫一个薄枕头,将脚部适当抬高,促进脚部血液回流,减少血液在脚部的积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脚发烫的症状,利于更快入睡。
    陈文珍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514
    头疼后脑勺疼是怎么回事
    2024-12-27
    头疼且表现为后脑勺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涉及枕神经痛、颅内病变等因素,如果疼痛较轻,偶尔出现,可先尝试通过休息、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缓解,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诊治。 1、颈部肌肉劳损: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势,容易导致颈部肌肉劳损,进而牵拉后脑勺部位,引发疼痛,例如办公室职员,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低头姿势,颈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一长,后脑勺就会出现酸痛、胀痛感。 2、血压异常: 血压过高时,脑部血管压力增大,容易引起后脑勺部位的胀痛,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时,这种疼痛可能会比较明显。而血压过低时,脑部供血不足,同样可能导致后脑勺区域出现隐痛、昏痛的感觉,往往还会伴有头晕、眼前发黑等情况。 3、紧张性头痛: 生活中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容易诱发紧张性头痛,可表现为双侧后脑勺部位的紧箍样疼痛,整个头部会有紧绷感,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一般在压力源持续存在或者情绪波动较大时,疼痛会更加明显。 4、枕神经痛: 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分布在后脑勺区域,当这些神经受到刺激时,比如受到寒冷刺激、局部炎症或者外伤等影响,就容易引发枕神经痛,出现后脑勺部位的刺痛、跳痛,疼痛程度往往较为明显,而且可能会呈发作性出现,有时触碰后脑勺相应部位还会使疼痛加重。 5、颅内病变: 虽然相对少见,但像颅内的肿瘤、脑血管畸形等病变,也可能导致后脑勺部位疼痛。这类疼痛通常还会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可能出现头晕、恶心、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表现,并且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持续时间较长,不会轻易缓解。 头疼后脑勺疼的原因较为复杂,要是疼痛严重、频繁发作或者伴有其他诸如呕吐、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就必须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像头颅CT、颈椎影像学检查、血压监测等,以便准确找出原因,采取恰当的治疗手段来消除疼痛。 头疼后脑勺疼的缓解方法 纠正不良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一段时间后要起身活动,活动颈部,做简单的颈部伸展动作,像前后左右转动脖子、仰头低头等,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减轻因颈部问题导致的后脑勺疼痛。也可以适当进行颈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肌肉。 注意头部的保暖,尤其是后脑勺部位,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可佩戴帽子,防止枕神经等受到寒冷刺激引发疼痛。若局部有炎症等情况,要保持清洁,避免搔抓、挤压,减少对神经的不良影响,必要时可咨询医生进一步处理。 如果血压偏高,要注意调整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运动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若血压过低,可适当增加水分和盐分摄入,起身等动作要缓慢,防止因体位变化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加重疼痛,必要时就医进一步诊治。
    陈文珍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083
    胳膊和手发麻是怎么回事
    2024-12-27
    胳膊和手发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身体不适症状,引发这一情况的原因众多,可能涉及神经、血管等多方面因素。若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检查。 1、局部外伤: 胳膊或手部受到外伤,如撞击、扭伤等,损伤了局部的神经、血管或者肌肉组织后,在恢复阶段可能会出现发麻的症状。因为受伤部位的神经传导功能可能暂时紊乱,血液循环也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发麻一般局限在受伤的局部区域,随着损伤的修复,症状会逐渐减轻。 2、神经受压: 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比如伏案工作时长时间低头、睡觉时长期压迫手臂等,容易导致颈椎、肩部等部位的神经受到压迫。像神经根型颈椎病,突出的颈椎间盘或增生的骨质可能压迫支配胳膊和手的神经根,使得神经传导功能受影响,引起胳膊和手出现麻木感,可能还会伴有疼痛,且在改变姿势时症状可能有所变化。 3、血管异常: 当胳膊和手部的血管出现异常时也会引发发麻情况,如上肢的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血管管腔变窄,导致供血不足,手部和胳膊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滋养,就容易产生麻木感。还有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影响血液回流,造成局部淤血,同样可能引起胳膊和手发麻,且可能会看到手臂有肿胀等表现。 4、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发周围神经病变,累及上肢神经时,就会出现胳膊和手的麻木、刺痛等感觉。 患者需要综合分析自身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等来判断原因,若症状持续或者加重,要尽快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缓解不适症状,保障肢体的正常功能。 胳膊和手发麻的注意事项 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固定的不良姿势,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时,都要定时活动胳膊和颈部、肩部等部位。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一下,伸展手臂、转动脖子,睡觉时保持正确睡姿,避免压迫手臂,减少因姿势问题导致神经、血管受压而出现的麻木情况。 可以适当进行简单的上肢运动,如握拳松开的反复动作,屈伸肘关节、腕关节等,每次活动几分钟,每天多次进行,通过肌肉的收缩舒张来促进上肢的血液循环,改善麻木症状。也可在休息时将手臂适当抬高,高于心脏位置,利于血液回流,缓解因血液供应或回流不畅引起的手和胳膊发麻。 如果胳膊和手发麻频繁出现且找不到明显的姿势、外伤等诱因,要考虑是否存在全身性疾病,及时去医院进行全面检查,像检测血糖、查看是否缺乏营养物质等,一旦确诊疾病,要从根源上解决胳膊和手发麻的问题。
    陈文珍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435
    起床头晕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2024-12-27
    起床时出现头晕、恶心、想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和血压异常、耳部疾病等诸多因素相关,如果这种情况只是偶尔出现,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观察改善情况。 1、睡眠不佳: 前一晚熬夜、睡眠质量差,大脑没有得到充分休息,会处于相对缺氧、缺血的状态,晨起时就容易感到头晕,并且可能伴有恶心、想吐的感觉,或者睡眠环境不佳,空气不流通、过于闷热等,也会让人在起床后身体有诸多不适反应。 2、血压波动: 晨起时血压容易出现波动,部分人本身患有高血压疾病,经过一夜睡眠后,早上起床时血压可能突然升高,导致脑部血管压力变化,引发头晕、恶心、想吐的症状。还有些人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突然转变为站立位时,血压调节不及时,大脑短暂性供血不足,也容易出现上述不适表现。 3、耳石症: 当耳石脱落后,会影响人体的平衡感和内耳的正常功能,起床时头部位置改变,就容易引发眩晕,同时伴随恶心、想吐的感觉。 4、颈椎病: 睡觉时枕头高度不合适等原因,使得颈椎处于不良姿势,压迫到椎动脉,影响脑部供血,起床活动时就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的情况,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经常低头看手机的人群,颈椎病变引发此类症状的概率相对更高。 患者要是频繁发作或者还伴有其他如肢体麻木、视力模糊等异常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明确病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起床头晕恶心想吐的缓解方法 起床后先不要着急起身活动,可在床上稍微躺一会儿,缓慢坐起,再在床边坐几分钟,给身体一个适应的过程,避免因突然改变体位加重头晕、恶心的症状。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提高睡眠质量,让大脑和身体能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减少晨起不适情况的发生。 晨起可先适量喝温水,滋润胃肠道,但避免进食过多、过快,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面包、米粥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防止加重恶心、呕吐的感觉。如果头晕、恶心症状较为严重,可暂时先禁食几个小时,等症状缓解后再少量进食。
    陈文珍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025
    早上醒的早睡不着是什么原因
    2024-12-27
    早上醒得早且睡不着成因较为复杂,虽然看似只是睡眠方面的问题,但也可能反映出身体或者生活状态存在的需要调整的地方,应针对性地去改善这一情况,提升睡眠质量。 1、环境因素 睡眠环境不佳:噪音、光线、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睡眠质量,例如房间内有强光、噪声,或者温度过高、过低,都可能干扰睡眠,导致早醒。 突然换环境:如果突然换地方睡觉,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也可能导致早醒。 2、生活习惯 不良睡前习惯:睡前玩手机、喝咖啡、吃辛辣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睡眠。特别是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睡眠周期。 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晚睡晚起等不规律的作息习惯会扰乱生物钟,导致早上醒得早。 3、生理因素 人体生物钟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作息不规律、时差反应等,都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睡眠。例如,白天午睡时间过长也可能干扰夜间睡眠,导致早上醒得早。 4、心理因素 压力过大:生活、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精神紧张、焦虑,难以入睡。长期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引发神经衰弱,进一步加重睡眠障碍。 心理状态:对自身睡眠问题过度关注、长期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也可能导致入睡困难或早醒。 5、身体疾病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夜间睡眠时呼吸会出现暂停或通气不足的情况,导致大脑间歇性缺氧,睡眠质量下降,往往会频繁醒来,早上也就容易早醒且睡不着。 若长期受此困扰,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评估和检查,排查是否存在疾病因素,采取合适的办法来改善睡眠情况。 早上醒的早睡不着的注意事项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很关键,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早上醒得早,也不要立刻起床或者在床上玩手机等,可闭目养神,培养困意。 睡前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及大量饮水,防止夜间因起夜或者神经兴奋而影响睡眠。同时,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可使用耳塞、眼罩等辅助工具,提升睡眠质量。 学会释放压力,通过合适的方式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比如可以在白天进行适度的运动,像散步、慢跑等,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等让人感觉放松愉悦的物质。也可以找朋友倾诉、写日记等,将内心的烦恼表达出来,让心理状态保持相对平和,减少情绪对睡眠的干扰,改善早醒睡不着的状况。
    陈文珍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891
    急性脑梗一般住院几天
    2024-12-27
    急性脑梗住院时长依病情而定,轻度无并发症7-10天,中度伴轻微并发症14-21天,重度有严重并发症则需2-3个月甚至更久,期间接受药物、康复等综合治疗以促恢复。 1、轻度脑梗无并发症: 脑梗病灶较小,未影响重要脑功能区,且无其他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仅出现轻微头晕、肢体乏力等症状,住院期间主要进行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等,同时配合早期康复训练,一般住院7-10天,待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各项指标稳定后可出院,出院后继续门诊随访康复。 2、中度脑梗伴轻微并发症: 脑梗范围稍大,可能影响到语言、肢体运动等功能,伴有轻度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住院后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积极治疗脑梗同时控制基础疾病,除药物治疗外,康复治疗更为关键,包括物理治疗、言语训练等,通常住院14-21天,患者肢体功能有所恢复,能进行简单日常活动,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后可考虑出院转至康复机构进一步康复。 3、重度脑梗有严重并发症: 大面积脑梗导致意识障碍、严重肢体瘫痪,且合并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给予呼吸支持、抗感染、预防血栓等综合治疗,康复治疗也同步进行,但进展缓慢,此类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可能长达2-3个月甚至更久,待生命体征平稳,并发症得到控制,神经功能有一定恢复后,可转至康复医院继续长期康复治疗。 急性脑梗患者住院期间,家属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了解患者病情变化与治疗方案,患者出院后也不能放松警惕,需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坚持康复锻炼。 急性脑梗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 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原则,减少腌制食品、动物油脂、高糖饮料摄入,增加蔬果、全谷物及优质蛋白摄取,如多吃菠菜、燕麦、鱼类等,控制每日盐摄入量不超6克,预防血压、血脂、血糖异常升高,利于病情稳定。 适度运动: 病情稳定后,在医生指导下开展运动,从简单的散步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尝试太极拳等舒缓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与剧烈运动引发不适。
    李宁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152
    治面瘫的最佳时间
    2024-12-27
    面瘫治疗时间关键,轻度发病1周内为佳,中度3-5天,重度24小时内需紧急治,不同程度治疗方法有别,恢复时间各异,早治可促恢复、减后遗症,把握时机极为重要。 1、轻度面瘫: 仅表现为面部轻微肌肉无力,如闭眼稍困难、口角轻度歪斜等,通常在发病1周内开始治疗为最佳,此阶段多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减轻神经水肿,配合营养神经药物,同时结合面部按摩、热敷等物理治疗,一般经过2-3周的规范治疗,症状可明显改善,1-2个月可基本恢复正常。 2、中度面瘫: 面部肌肉运动明显受限,闭眼不全、鼓腮漏气等症状较明显,最佳治疗时间是发病后的3-5天,治疗方法除药物与物理治疗外,可能需要增加针灸治疗,在发病后的1-2个月持续治疗,面部功能可逐渐恢复,大部分患者在3-6个月能恢复到较好状态,但可能仍有轻微后遗症。 3、重度面瘫: 面部几乎完全瘫痪,伴有严重的味觉、听觉障碍等,应在发病24小时内就启动紧急治疗,需住院综合治疗,包括大剂量激素冲击、静脉输注营养神经药物、抗病毒治疗等,同时配合针灸、理疗及康复训练,治疗周期较长,可能需要6个月至1年甚至更久,且恢复程度相对有限,往往会残留部分面部功能障碍。 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循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面部受寒、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情绪状态也会对面瘫的恢复产生影响。 面瘫的就诊建议 及时选择科室: 发现面瘫症状后,应立即前往神经内科或针灸科就诊,如伴有耳部疼痛等耳部症状,可先到耳鼻喉科排查耳部疾病引发面瘫的可能,以便精准诊断病因,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 详细描述病情: 向医生准确告知面瘫发作的时间、首发症状,是否有前驱感染病史,如感冒、耳部疱疹等,以及病情进展情况,例如面瘫是突然发生还是逐渐加重,是否存在面部感觉异常等。 配合全面检查: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面部神经功能检查,如闭眼、皱眉、鼓腮等动作评估,还可能需要接受头部磁共振成像、肌电图等检查,以确定面神经受损部位与程度,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李宁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519
    每天四点多就醒了怎么回事
    2024-12-27
    每天四点多就醒属于早醒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可能是生活习惯、心理因素方面的影响,也可能是身体存在疾病等情况导致的。如果只是偶尔出现,通过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或许就能改善。 1、睡眠习惯问题: 如果长期养成了早睡的习惯,如晚上七八点就入睡,经过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长后,就容易在四点多醒来。而且有些人睡前有大量饮水的习惯,到了凌晨可能会因憋尿而醒来,之后难以再次入睡,从而出现固定时间早醒的情况。 2、环境因素干扰: 睡眠环境不佳,像周围噪音过大、室内温度不适宜、床铺不舒适等,都可能使人在睡眠过程中容易醒来。若四点多恰好外界出现噪音干扰,或者室内温度变得过冷、过热等,都可能打断睡眠,让人清醒后难以再次入眠。 3、心理因素影响: 生活中压力过大、情绪焦虑、紧张或者抑郁等心理状态,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出现早醒问题,例如近期工作上任务繁重,精神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大脑即便在睡眠中也难以完全放松,就可能使得在凌晨四点多醒来后思绪不断,无法继续入睡。 4、神经衰弱: 常常伴随着睡眠障碍,其中早醒是一个显著的表现。神经衰弱患者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导致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这种状态下患者的睡眠质量往往会受到影响,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等症状。 如果此症状长期存在且严重影响到白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就要重视起来,建议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是疾病所致,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 每天四点多就醒了的缓解方法 尽量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选择合适的时间上床睡觉,避免过早或过晚入睡,可逐步将入睡时间调整到晚上十点至十一点,同时睡前减少饮水,避免夜间因憋尿醒来。 学会释放生活中的压力,通过听舒缓音乐、与他人聊天等方式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让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平和,利于夜间睡眠,减少早醒情况。 保持卧室安静,可使用隔音耳塞、窗帘等减少外界噪音和光线干扰,调节好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选择舒适的床垫、枕头等寝具,营造利于入睡和保持睡眠状态的良好环境。如果怀疑是疾病导致的早醒,要留意自身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比如心慌、呼吸困难、潮热等,及时向医生反馈,配合医生做好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针对性地改善睡眠情况。
    陈文珍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948
    脸上发麻是怎么回事
    2024-12-27
    脸上发麻意味着身体可能存在多种状况,有可能是生理性的短暂反应,也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应准确判断原因并采取恰当应对举措。 1、寒冷刺激: 当脸部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比如在冬天长时间待在户外且未做好保暖措施时,面部血管会收缩,神经传导也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引发脸部发麻的感觉。通常回到温暖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随着面部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发麻症状会逐渐减轻直至消失。 2、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 例如趴在桌子上睡觉,脸部受到压迫,会阻碍局部血液循环以及神经的正常传导,容易出现脸部发麻的情况。只要改变姿势,适当活动脸部,如做简单的面部表情动作,像皱眉、微笑等,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恢复,发麻症状一般就能较快缓解。 3、三叉神经功能异常: 三叉神经主管面部的感觉等功能,当受到病毒感染,如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会出现炎症反应,致使所支配的脸部区域产生发麻、疼痛等异常感觉,同时脸部还可能出现疱疹等病变,需要进行抗病毒及营养神经等相应治疗来缓解症状、修复神经功能。 4、颈椎病: 突出的颈椎间盘等可能压迫神经根,影响神经传导,当涉及支配面部感觉的神经时,就可能导致脸部发麻,并且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其他症状,需要针对颈椎病进行治疗,比如通过牵引、物理治疗等改善颈椎状况,缓解神经压迫。 若发现脸部发麻持续不缓解、频繁发作或者还伴有头晕、肢体无力等其他异常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尽早开展针对性的处理,避免延误病情,保障身体健康。 脸上发麻的日常注意事项 日常要注意脸部的保暖,尤其是在寒冷天气外出时,尽量佩戴围巾、口罩等,减少脸部直接暴露在寒冷空气中的时间,避免寒冷刺激引发脸部发麻。在室内,也可根据实际温度合理调节环境温度,保持脸部处于舒适的环境中,利于维持面部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挑选合适的面部用品至关重要,购买眼镜时要试戴,确保镜框大小合适、松紧适度,不会对脸部造成压迫。选择口罩时,优先考虑耳带弹性好、贴合度舒适的款式。 对于护肤品、化妆品,要选择正规品牌、质量可靠且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使用新的产品前,可先在耳后等局部皮肤进行试用,观察有无过敏反应,防止因使用不当导致脸部发麻。
    陈文珍副主任医师神经内科
    14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