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logo
    西安市红会医院
    • 三甲
    • 综合
    • 公立医院
    • 医保定点

    精神心理科

    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叛逆期怎么办
    2024-12-31
    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阶段,此时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对家长和权威的观点易产生抵触情绪,可能表现为行为叛逆、情绪波动大等,可以通过建立平等沟通模式、给予适度自主空间等方法治疗。 1、建立平等沟通模式: 家长和老师应摒弃命令式口吻,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女孩交流。耐心倾听她们的想法、感受和需求,不打断、不批评,让其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分享内心世界,避免因沟通不畅导致矛盾升级,为建立良好关系奠定基础。 2、给予适度自主空间: 认识到女孩对独立的追求,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她们自主决策一些事务,如穿着打扮、社交活动安排等。这有助于培养其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其在自我管理中逐渐成长,也能减少因过度约束引发的叛逆行为,促进其心理成熟。 3、加强情感支持与理解: 青春期女孩面临学业、社交、自我认知等多重压力,情绪容易起伏。家长和老师要敏锐捕捉其情绪变化,给予关心和安慰,让她们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有可以倾诉和依靠的人,增强其心理安全感,缓解因压力导致的叛逆表现。 4、设定明确合理界限: 在给予自由的同时,明确家庭和社会规则,如作息时间、道德规范等,让女孩清楚知道行为的边界。通过温和而坚定的方式执行规则,避免反复无常或过度严苛,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规则内发展个性。 5、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 鼓励女孩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如绘画、音乐、运动等。兴趣爱好不仅能丰富课余生活,还可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帮助她们释放压力、培养专注和坚持的品质,减少因无聊或迷茫产生的叛逆冲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如果女孩在叛逆期出现严重的情绪障碍,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会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治疗方案,如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帮助女孩解决心理困扰,确保其身心安全和正常发展。 治疗十七八岁女孩子叛逆期的注意事项 树立正面榜样引导行为: 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展示积极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问题解决方式。女孩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模仿学习良好行为模式,提升自我修养和应对问题的能力,避免因模仿不良行为而陷入叛逆困境。 促进同伴交流互动: 鼓励女孩与同龄人建立健康友谊,参加集体活动。同伴间的相互理解、支持和竞争能促使她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学会合作与分享,在群体环境中调整自身行为和观念,减少因孤独或被孤立而产生的叛逆心理,顺利度过叛逆期。
    蒙华庆主任医师精神科
    553
    戒酒的5种方法
    2024-12-31
    戒酒对于长期依赖酒精的人来说较为困难,但通过合适的方法,逐步摆脱酒精的控制是可行的,戒酒不仅有助于身体恢复健康,还能改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有效的戒酒方法包括逐渐减量法、寻求替代饮品等。 1、逐渐减量法: 突然戒酒可能引发严重的戒断反应,可采用逐渐减少饮酒量的方式,原本每天喝半斤白酒,先减至四两,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减至三两,依此逐步递减,让身体和心理慢慢适应饮酒量的减少,避免因急剧戒酒导致身体不适,增加戒酒成功的可能性。 2、寻求替代饮品: 用果汁、花草茶、无糖饮料等替代酒精饮品,当想喝酒时,喝一杯鲜榨橙汁或一杯薄荷茶,丰富的口感和味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口腔和心理对饮品的需求,转移对酒精的注意力。 3、心理暗示: 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戒酒的决心和信心,设定明确的戒酒目标,将目标写下来放在显眼处,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朝着戒酒目标前进。 4、社交支持: 告知家人、朋友自己的戒酒计划,寻求他们的支持和监督,参加戒酒互助小组,与有相同经历的人交流戒酒经验、分享心得和困难,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在社交活动中,选择不饮酒的场合和朋友,避免因社交压力而重新饮酒,借助群体的力量坚定戒酒信念。 5、专业治疗: 若自行戒酒困难,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可能会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戒酒方案,包括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戒断症状。心理医生还可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改变对酒精的认知和行为习惯,提高戒酒成功率。 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和身体状态,减少因疲劳而产生的饮酒欲望,避免接触与饮酒相关的场景和物品,如酒吧、酒友聚会等,防止勾起饮酒的冲动。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钓鱼、书法、摄影等,丰富业余生活,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在不依赖酒精的情况下也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巩固戒酒成果。 戒酒期间应注意什么 营养补充平衡: 戒酒期间身体需要额外的营养支持,应确保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食物,以修复因长期饮酒受损的神经系统和肝脏等器官,提升身体代谢功能,增强身体应对戒酒反应的能力,维持身体正常运转。 戒断症状监测: 密切留意身体出现的戒断症状,如手抖、心慌、出汗、失眠等。轻度戒断症状可通过休息、放松等方式缓解。如果症状严重,可能需要遵医嘱进行专业的医疗干预,防止因戒断反应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确保戒酒过程安全平稳。 情绪变化管理: 戒酒可能引发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要学会识别和接纳这些情绪,通过散步、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将戒酒视为自我提升的机会,增强心理韧性。
    杨晓敏主任医师精神科
    1352
    烦躁怎么缓解
    2024-12-31
    烦躁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通常表现为内心不安、焦虑、易怒,可能由生活压力、工作紧张等多种因素引发,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缓解烦躁的有效方法包括放松练习、适度运动等。 1、放松练习: 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受腹部的膨胀,然后缓缓呼气,感受腹部收缩,重复几次。放松全身肌肉,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放松到脚部,专注于呼吸和身体的感觉,排除杂念,能有效平静身心,缓解烦躁情绪。 2、适度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或骑自行车等,有助于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改善情绪,带来愉悦感和放松感。 3、环境调节: 调整所处的环境,使其更加舒适宜人,可以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流通,或者播放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可以布置一些绿色植物,这些都能营造出宁静的氛围,舒缓紧张的神经,减轻烦躁情绪,让心情逐渐平静下来。 4、倾诉交流: 向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和感受,分享内心的情绪。在交流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还可能从他人的角度得到新的启发和建议,帮助自己更好地看待问题,缓解因问题堆积而产生的烦躁情绪。 5、专注兴趣爱好: 投身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如绘画、阅读、手工制作等,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的事情上,沉浸在兴趣爱好带来的乐趣中,能够忘却烦恼和烦躁情绪,使精神得到放松和满足,让心灵得到滋养,恢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任务过度堆积导致压力过大,学会适当分解任务和休息,减少咖啡因和糖分的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可能会使神经更加兴奋,而高糖食物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影响情绪稳定。 烦躁应注意什么 情绪触发点识别: 仔细留意是什么因素导致自己烦躁,可能是特定的人、事件、环境等,如在嘈杂的环境中容易烦躁,或者与某位同事交流时情绪不佳。一旦识别出这些触发点,尽量避免接触或提前做好心理准备,采取应对措施,如在嘈杂环境中戴上耳塞,与容易引发烦躁的人交流前先调整心态,从而降低烦躁情绪出现的频率和强度。 身体状况关注: 烦躁情绪可能是身体不适的信号,如缺乏某些营养素、荷尔蒙失衡、慢性疾病等都可能影响情绪。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身体各项指标,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摄入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D和ω-3脂肪酸等对情绪有益的营养素,维持身体的生理平衡,有助于稳定情绪,减少因身体原因导致的烦躁情绪波动。
    何柱国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1049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哭容易崩溃
    2024-12-31
    控制不住情绪、想哭且易崩溃成因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心理压力、精神心理疾病等多方面因素,准确判断其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改善情绪状态较为重要。 1、心理压力过大: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任务繁重、人际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带来巨大心理压力。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大脑神经持续紧绷,难以承受时就容易引发情绪失控。 应学会自我调节,如采用深呼吸放松法,每天定时进行5-10分钟的深呼吸练习,缓解紧张情绪。 2、焦虑症: 焦虑症患者常处于过度担忧、恐惧的情绪中,身体也会处于一种应激状态。这种长期的精神紧绷会使情绪变得极为敏感,容易因一些小事就崩溃大哭。 可进行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并纠正负面思维模式。 3、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内心充满无助与绝望感,这种消极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情绪失控。 心理治疗如人际治疗可改善患者人际交往和心理适应能力。药物治疗方面,常用抗抑郁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失衡,改善抑郁症状,提升情绪稳定性。 4、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导致患者情绪波动大、易激动、焦虑不安,甚至出现无法控制的情绪爆发。 治疗主要针对甲状腺疾病本身,可采用药物治疗,放射性碘治疗或手术治疗,以恢复甲状腺功能正常,从而稳定情绪。 若情绪问题持续不缓解、加重或伴有自杀念头、幻觉、妄想等其他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和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想哭容易崩溃需要注意什么 环境调整: 营造安静、舒适、安全的环境,减少噪音、强光等外界刺激,可适当播放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钢琴曲或自然音效。室内光线宜柔和,温度和湿度适宜,布置一些绿植或温馨的装饰。舒适的环境能降低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促进情绪平静。 规律作息与运动: 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定时睡眠、起床、用餐,每晚保证7-9小时高质量睡眠。适度运动可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瑜伽、游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但避免过度疲劳。 社交支持: 积极与亲朋好友建立联系,分享内心感受。不要独自承受情绪困扰,真诚的交流可获得情感支持、不同视角的理解与建议。参加社交活动,如聚会、兴趣小组等,扩大社交圈,增强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借助人际力量抵御情绪的低谷,稳定心理状态。
    杨晓敏主任医师精神科
    632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意思
    2024-12-31
    双向情感障碍又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症,可能和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是一种心境障碍,其主要特征为患者情绪在两个极端之间波动,即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如果感觉有类似情况,建议积极就医进行检查,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1、分类 双相Ⅰ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轻躁狂重抑郁,即在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兴奋、话多、活动增多等症状,但并不会出现攻击或过度行为,随后很快陷入抑郁状态,如情绪低落、不愿讲话、有自杀想法等。 双相Ⅱ型:患者表现为重躁狂重抑郁,即躁狂症状相对较重,具有思维奔逸、情感高涨和活动增多等三高症状,随后又转化为重度抑郁,如思维迟缓、心境低落、行为迟滞等,且患者常常会有内疚和严重自杀企图。 2、症状表现 情绪不稳定:患者会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波动,有时暴躁易怒,有时情绪低落。 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不愿与人沟通、不想上班等。 思维活跃:在躁狂发作时,患者自我感觉思维速度快,语言跟不上,导致说话比较急促。 失眠: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时,可能会对中枢神经造成刺激,导致中枢神经兴奋,出现入睡障碍和失眠。 注意力不集中:在躁狂发作时,患者精神奋进,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3、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是双向情感障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这些药物可分别控制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症等发作症状。 心理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疗法、以家庭为中心的治疗、人际关系和社会节律疗法以及辩证行为疗法等。 物理治疗:也称为非药物性的躯体治疗,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电抽搐疗法和经颅磁刺激等,这些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治疗过程中,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并定期复诊以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参与心理治疗,学会调节情绪和管理压力。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帮助其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治疗信心。 双向情感障碍挂什么科 精神科: 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主要就诊科室,专注于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在精神科,患者可以接受专业的评估和治疗,以确定诊断,并可能被推荐药物治疗或心理疗法。 心理科: 专门诊治心理异常或行为紊乱等问题,由于双相情感障碍被归类为一种心理障碍,因此患者也可以选择前往心理科进行诊疗。 心境障碍门诊: 一些医院设有专门的心境障碍门诊,专门收治各类心境障碍患者,包括双相情感障碍。在这个门诊,患者可以接受一系列的评估,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心理测量和实验室检查等。
    蒙华庆主任医师精神科
    667
    厌食症是怎么形成的原因
    2024-12-31
    厌食症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心理、社会和生理等多个方面。在治疗厌食症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1、遗传因素 家族中近亲属有厌食症的患者,个人患厌食症的几率会相对较高,这表明遗传因素在厌食症的发生中可能有影响。 2、心理因素 个人过度追求完美体形,且有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负面心理活动,容易形成厌食症。这种心理特质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体重和体型有着过高的要求,从而采取极端措施来控制体重。 焦虑、抑郁、压力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引发厌食,当人处于情绪低落或紧张状态时,往往会食欲不振,长期下来可能导致厌食症的发生。 3、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等,从而导致食欲减退。 4、胃肠功能紊乱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可能引起厌食,胃肠功能异常会导致食物消化吸收不良,使人产生饱腹感,从而不想进食。 5、营养缺乏 缺乏某些营养素,如锌、铁、维生素等,可能影响味觉和嗅觉,导致厌食。营养缺乏还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进一步加重厌食症状。 厌食症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厌食症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患者应坚定康复决心,积极配合营养补充、心理及药物治疗,家属给予充分关爱与支持,营造良好康复环境。 厌食症怎么治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补充计划,初期可能通过鼻饲、静脉输注等方式补充身体急需的营养元素,后续逐步引导经口进食,恢复正常饮食模式。 心理治疗: 像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认识对食物、体重不合理的认知和观念,改变消极的进食态度。家庭治疗也不可或缺,改善家庭关系与互动模式,给予患者温暖、理解与支持,营造利于康复的环境。 药物治疗: 比如使用抗抑郁、抗焦虑药物,缓解患者因厌食伴随的情绪问题,增强治疗的信心。同时医护人员及家人要持续鼓励、监督患者规律进食,循序渐进增加食量,助力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恢复。
    李乐华主任医师精神科
    1369
    孩子多动怎么办
    2024-12-31
    孩子多动是指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和冲动等特征,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干扰社交和日常生活,应对孩子多动问题的方法包括建立规律作息、优化学习环境等。 1、建立规律作息: 为孩子制定明确的日常时间表,包括固定的起床、睡觉、吃饭和学习时间,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生物钟和生活节奏,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多动行为。 2、优化学习环境: 为孩子创造安静、整洁、有序的学习空间,减少干扰因素,保持室内光线明亮、温度适宜,让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能够更专注于学习任务,降低多动行为的发生频率。 3、设定明确目标: 将学习任务或日常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孩子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完成什么,并在孩子完成目标后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肯定。这种正面激励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逐渐改善多动症状。 4、增加体育锻炼: 鼓励孩子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如跑步、跳绳、游泳或球类运动等。运动可以促进孩子大脑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有助于改善情绪、提高注意力和增强自控力。 5、培养兴趣爱好: 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引导孩子参与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耐心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棋类等。当孩子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能够锻炼注意力和专注力,减少因无聊或烦躁而引发的多动行为。 家长要保持耐心和冷静,避免对孩子的多动行为过度批评和惩罚,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减少高糖、高脂肪和含添加剂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提供良好的营养支持。 孩子多动应注意什么 行为观察记录: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包括活动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变化等,并做好详细记录,有助于准确了解孩子多动行为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心理状态关注: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因为情绪问题可能会加重多动行为,孩子在面对学习压力、社交困难或家庭矛盾时,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表现出更加多动不安,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给予理解和支持。 避免过度刺激: 尽量减少孩子接触过于兴奋、刺激的环境和活动,如长时间玩电子游戏、观看刺激性的影视作品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选择一些安静、平和的休闲方式,如阅读、听故事等,帮助孩子保持情绪稳定和行为的自控性。
    何柱国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1413
    孩子叛逆不理他几天可以吗
    2024-12-31
    对于孩子叛逆时不理他几天,这种做法通常不推荐,叛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源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成人权威的挑战。不理睬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忽视或孤立,从而加剧叛逆情绪,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叛逆行为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探索,试图通过挑战权威来建立自己的身份和独立性。在这个阶段,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家长指令的抗拒、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等特点。 如果家长选择不理睬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受到了质疑,从而进一步加剧其叛逆情绪。长期下去,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甚至影响到未来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不理睬孩子的叛逆行为还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建立和谐家庭氛围的基础,如果家长选择忽视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关心自己,从而引发家庭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特殊情况下,家长可能需要暂时性地保持距离,以冷静处理孩子的叛逆行为,当孩子情绪极度激动或行为极其危险时,家长可以先确保孩子的安全,然后暂时离开现场,等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沟通。但这种情况下,家长并不是真的不理睬孩子,而是为了避免矛盾升级而采取的暂时措施。 在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时,家长应该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理解他们的叛逆情绪,并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化解矛盾。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 孩子叛逆怎么办 1、保持冷静沟通: 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化的反应。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沟通过程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避免一味指责和批评,通过有效的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叛逆情绪,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设定合理期望: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设定合理的期望,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或不切实际的要求,以免增加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 3、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孩子的叛逆行为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到了家庭和谐或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可以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了解孩子的叛逆情绪背后的原因,并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
    何柱国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1494
    小孩自残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2024-12-31
    小孩自残确实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自残行为反映了孩子内心的痛苦、无助或情绪调节能力的缺失,可能源于心理压力、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孩自残可能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当孩子遇到难以承受的情绪困扰时,可能会选择自残作为一种自我安抚的方式,试图通过身体上的疼痛来转移或减轻精神上的痛苦。自残行为也可能与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知有关,他们可能通过自残来表达自我厌恶、自我否定等负面情绪。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孩子自残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氛围的紧张、亲子关系的疏离、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等都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进而引发自残行为。家长应反思并改善家庭环境,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理解,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和谐、支持性的成长环境。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自残行为时,应首先保持冷静,避免过度反应,同时迅速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残倾向或行为,应立即采取行动。 家长应保持冷静和耐心,避免指责和批评孩子,要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感受。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孩子逐步走出心理困境,重建自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家长也应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来影响和教育孩子。 小孩自残应注意什么 1、伤口处理: 发现小孩自残伤口后,应用干净纱布或绷带轻轻按压止血,避免过度用力。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污垢与细菌,涂抹适量抗菌药膏,再包扎伤口,定期更换敷料。 2、物品管理: 仔细清查小孩生活空间,收走刀具、尖锐文具、绳索等危险物品,降低再次获取自残工具的可能性。对居住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如窗户安装防护栏、门锁进行安全设置等,防止小孩在极端情绪下采取危险行为,从外部环境层面减少自残行为发生的风险因素。 3、社交引导: 引导小孩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组织与同龄人聚会、参加集体活动等,让小孩在社交互动中获得情感支持与归属感,缓解内心孤独与痛苦,降低自残倾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何柱国副主任医师精神科
    1148
    容易受到惊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4-12-30
    容易受到惊吓是一种可能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情况,可能是由睡眠不足、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引起,各原因有相应症状,综合判断有助于明确缘由并应对。 1、睡眠不足: 长期失眠或睡眠质量不佳的人,大脑和神经系统得不到充分休息。神经处于过度敏感状态,在白天就容易受到惊吓。常伴有黑眼圈、精神萎靡、白天嗜睡等症状,夜晚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浅,长此以往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2、营养缺乏: 当身体缺乏某些重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B12、钙、镁等时,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会受到影响。神经传导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对刺激的反应失调,容易产生惊吓感,可能伴有肌肉抽搐、麻木、乏力等症状,长期缺乏还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整体健康状况。 3、焦虑症: 患者长期处于过度担忧、紧张的心理状态。对周围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轻微的声响或异动都可能引发强烈的惊吓反应。常伴有心慌、呼吸急促、手抖等症状,难以集中精力,睡眠质量差,脑海中时常充斥着各种担忧的思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4、创伤后应激障碍: 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事件,如自然灾害、暴力袭击或重大事故等。患者会频繁地被与创伤相关的刺激所惊吓,如特定的声音、场景或气味都可能触发强烈的恐惧反应。常伴有噩梦、闪回等症状,情绪上表现出极度的焦虑、抑郁或愤怒,对日常生活中的正常活动也会产生回避行为,难以重新融入正常生活节奏。 5、甲状腺功能亢进: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身体代谢加快。患者的神经系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格外敏感,一点小动静就可能导致惊吓反应。同时会出现心慌、手抖、多汗、体重减轻、食欲亢进等症状,眼球可能突出,颈部甲状腺可能肿大,情绪也较为急躁不稳定。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留意自身或他人的其他相关症状,若情况持续或伴有更多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通过全面的检查确定病因,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或干预, 受到惊吓后怎么办 情绪安抚: 立即给予受惊吓者温暖的陪伴与安慰,用轻柔的语气与其交谈,给予其安全感。可以引导其回忆一些愉快、轻松的经历或场景,帮助转移注意力,舒缓紧张的情绪。也可让其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独处一会儿,听些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钢琴曲、自然音效等,使身心逐渐放松下来。 身体调适: 鼓励受惊吓者进行一些简单的身体放松活动,先做几次深呼吸,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再缓缓地呼气,重复5-10次,以平稳呼吸节奏,缓解心跳过快。接着轻轻活动一下四肢,如转动手腕、脚踝,伸展手臂和腿部肌肉,放松因惊吓而紧绷的身体。还可以喝一杯温水,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蒙华庆主任医师精神科
    77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