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logo
    泸州市人民医院
    • 三甲
    • 综合
    • 公立医院
    • 医保定点

    心血管内科

    窦性心律科普:你心脏健康的“晴雨表”
    2025-01-07
    💓窦性心律是心电图上一个很常见的名词,简而言之,窦性心律就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窦房结,而窦房结是心脏右心房外膜上的一个特殊组织。窦房结发出的电信号能引导心脏的每一次跳动,当这些信号规律且稳定地传播到心脏的每一个部位时,就拥有了正常的窦性心律。 正常窦性心律的频率在每分钟60到100次之间,这个范围确保了心脏能够高效地泵血,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因此,窦性心律也是心脏健康的标志。 为了保持窦性心律的稳定和正常,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保持规律的作息:建议每晚保持7-9小时的睡眠,并尽量在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以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干扰。 💡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放松自己,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减轻压力。 💡均衡饮食:适量摄入富含钾、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香蕉、土豆、坚果、种子等,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定期体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对于有心脏病史或家族遗传史的人来说。如果出现任何心脏不适的症状,如心悸、胸闷等,应立即就医并进行心电图检查。 💡遵医嘱治疗:如果发现窦性心律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相关异常情况和治疗方法,大家可以点击图片进行了解)。 通过了解窦性心律,大家可以更好地关爱自己的心脏健康。如果您对窦性心律还有其他疑问或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冯高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71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标准
    2025-01-0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心动过速,通常由上行的冲动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系统中反复循环所引起。PSVT的发作通常是阵发性的,意味着其开始和结束时间相对较短,且发作间歇可能较长。对于PSVT的诊断标准,不仅包括临床表现,还涉及心电图特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临床表现是PSVT诊断的重要依据,患者通常会出现突发的心悸、胸痛、头晕、呼吸急促等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也有些病例可能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发作的持续时间、心率快慢以及是否伴随低血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密切相关。部分患者在发作时可能完全无症状,尤其是病程较长或发作频率较低的病例。 心电图特征对于PSVT的确诊至关重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通常具有心率增快的特征,典型的PSVT发作时,心率可突然升高至150次/分钟以上,极少数情况下可高达250次/分钟。心率在发作时大多保持稳定,通常为规则的窄QRS波群。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突然发作和突然而终止,心电图中,常可见到心律从正常到快速,突然开始,并且在几秒钟至几分钟内恢复正常。 在确诊PSVT时,诱发因素和发作模式的识别也具有重要意义。PSVT可由多种因素诱发,包括情绪波动、体力劳动、咖啡因或酒精摄入等,此外,一些结构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史或先天性心脏异常也可作为诱发因素。诊断过程中,医生还应关注患者的病史和触发因素,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方案。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要点 1、观察心电图变化与临床症状: 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时识别心动过速的发生及恢复过程。通过定期检测心电图变化,能够帮助早期发现异常,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外,需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确保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应对措施。 2、监测生命体征: 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由于心动过速会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保持对患者状态的严密观察是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3、避免诱因: 患者的情绪波动或体力过度活动可能会成为心动过速发作的诱因。护理人员需要安抚患者情绪,指导患者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或情绪过度激动。此类措施有助于减少心动过速的发作频率。
    张淑云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132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能治愈吗
    2025-01-0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通常表现为突发性的快速心跳,发作时患者可能感到心悸、胸闷、乏力或晕厥。这种病症通常源自心脏上腔的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脏在短时间内跳动过速。虽然PSVT的发作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但多数情况下,通过合适的治疗措施,PSVT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达到治愈的。 需要明确的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愈可能性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包括心动过速的类型、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伴有其他心脏疾病等。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某些手术干预,PSVT的症状可以得到显著改善,有些患者甚至能够完全摆脱心动过速的困扰。 药物治疗是PSVT常见的初期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来调节心脏电活动,药物能够帮助缓解心动过速,恢复正常的心律。对于一些患者,药物治疗可能需要长期坚持,但随着病情缓解,药物的剂量和使用频率通常会逐渐减少。此外,某些情况下,药物可能无法完全根治PSVT,特别是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患者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时,可能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案。 物理治疗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最常见的物理治疗手段是迷走神经刺激,这通常通过特定的呼吸法、冷敷或用力屏气等简单的手段来刺激迷走神经,从而降低心跳速度。虽然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有效地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但它并不能根治病因。对于一些复发性频繁的患者,物理治疗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针对持续性或难治性PSVT,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手段,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方法通过导管将射频能量传递至心脏的特定区域,消除导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异常电信号源。射频消融术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尤其对那些药物治疗无效且症状严重的患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手术的成功率通常在80%以上,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可以获得长期的无症状状态。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对PSVT的治疗有积极作用。例如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饮食,减少精神压力。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诱发PSVT的因素,从而降低心动过速的发生频率。 PSVT患者的护理要点 1、监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 在PSVT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定期监测心率和心电图变化是基础环节。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跳的变化,尤其是症状出现时,要及时记录发作的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胸痛、气短、晕厥等。通过心电图检查,进一步确认心律失常类型,并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2、教育患者正确应对心动过速发作: PSVT发作时患者往往感到不适,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通过迷走神经刺激(如深呼吸、屏气等)来缓解发作症状。此外,还应教授患者识别发作征兆,避免过度紧张,帮助其保持镇静,有助于症状缓解。对于频繁发作的患者,提前告知其相关应急处理措施,以减少恐慌情绪。
    张淑云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605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
    2025-01-07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率急剧升高,通常可达到每分钟150至250次,甚至更高。其特点是发作性、短暂且自限性,通常在几秒到几分钟内恢复正常心律。该疾病的发作往往突然而至,且通常在触发因素消失后自行缓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心率持续升高可能导致心脏功能受损或引发其他并发症。了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变化,对临床诊治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通常在发作时急剧上升,这种心率升高源于心房或心室上方的异位起搏点,或者是由房室结的折返回路引发的异常电活动。心率在发作时通常会迅速升高,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由于异常电活动的迅速传播,心脏的跳动变得迅速且不规则。患者通常表现出明显的心悸感、胸痛、气短、头晕甚至昏厥等症状。 在心电图(ECG)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表现为规律的快速窄QRS波群,并且P波可能不易辨认或与QRS波群融合。心电图的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其他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VT)或房颤(AF)。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升高通常是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后迅速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异常电活动的突然中止或触发因素的消失所致。在一些患者中,心率可持续数分钟,甚至数小时。持续的高心率会导致心脏的负荷增加,长期或频繁发作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的下降,甚至引发心衰或心律不齐的并发症。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 1、心率和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脉搏变化,及时记录发作时的心率水平,确保早期发现异常。对出现低血压、头晕等症状的患者要及时处理。 2、发作时的紧急处理: 熟悉并及时实施迷走神经刺激法(如按压眼球、做Valsalva动作等),帮助缓解心动过速。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尽快通知医生并准备好应急设备进行处理。 3、患者健康教育: 向患者解释PSVT的基本知识,指导患者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以及摄入咖啡因等刺激物,帮助患者掌握自我应对方法,提高疾病管理能力。 4、心理支持与疏导: 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关怀,帮助其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提供心理疏导,增强患者的信心,帮助其以积极心态面对疾病。
    张淑云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867
    心率失常有哪几种
    2025-01-07
    心率失常(也称为心律不齐)是指心脏的节律发生异常,通常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根据发病机制和心率变化的特点,心率失常可以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等类型。 1、快速性心律失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一类型的心律失常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表现为突发性的心跳加速,心率可达到150次/分钟或更高。尽管发作通常是短暂的,但反复发作会影响心脏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良和低血压。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电活动极为不规则,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收缩,从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心率通常不规则,且可能非常快速,导致患者出现头晕、乏力、胸痛等症状。长时间不加控制可能引发血栓形成,增加中风风险。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表现为心率突然升高,通常超过100次/分钟。该病症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严重障碍,出现低血压、晕厥甚至突然死亡的风险。室性心动过速通常伴随严重的结构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时需要紧急处理。 2、缓慢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房结产生的心跳信号过慢,心率低于60次/分钟。大多数情况下,健康人可能在休息或睡眠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然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性心动过缓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足,出现乏力、头晕、昏厥等症状。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结的电传导受到不同程度干扰,导致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电信号传导异常。根据阻滞的程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阻滞)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通常伴随心率异常,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3、不规则性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是一种常见的心房性不规则心律失常,心房电活动频繁且快速,通常心率高于100次/分钟。尽管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类似,但心房扑动的电活动更加有规律。长期的心房扑动可能导致心脏扩张、心功能下降及血栓形成。 预激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异常电传导通路的存在,导致心脏发生提前激动的疾病。患者的心脏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的快速心跳,且可能突然转为室上性心动过速。虽然预激综合症本身不一定引发严重问题,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增加心脏骤停的风险。 心率失常的种类繁多,严重程度各异。有些类型可能仅导致轻微的不适感,而其他类型则可能威胁生命。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心率失常,早期的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心率失常的治疗 治疗措施需要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和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选择,对于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需要采取电复律、导管消融等措施。对于心率过慢的患者,起搏器植入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避免晕厥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对于一些轻度的心律失常,可能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规律监测达到控制效果。 常规的心电图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心律变化,帮助医护人员调整治疗方案。对于长期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更换起搏器或进行其他设备治疗后,需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心率、血压,并记录症状的变化,如头晕、乏力、胸痛等,确保在出现不适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张淑云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1422
    别瞎吃!阿司匹林肠溶片停服时间有讲究
    2025-01-07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个常用药,主要成分是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那一类。这药究竟吃多久该停一停呢?其实没统一答案,得因人而异,如需要依据病情精准判断、结合身体特质考量。 📍NO.1依据病情精准判断 🔸要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还没有明显的出血风险。遵医嘱吃这药是为了提前预防心血管病,那通常得长期吃。 🔸医生会盯着定期体检的结果,像血脂、血压、血糖有没有控制好。还有血管粥样硬化是变好了还是变差了,综合这些情况来判断。一般来讲,只要这些风险因素还在,也没出现啥不能用药的情况,药就不能停。 🔸但当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使得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医生可能会重新考量用药时长,调整为间断服用或停药观察。 🔸要是已经确诊得了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这些病,阿司匹林肠溶片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情况下,为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引发二次发病,需终身服药。 🔸这期间,医生会时刻留意病情变化,比如说心脏功能恢复得咋样,脑血管里血流灌注顺不顺。只有在出现如严重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权衡利弊后,才可能考虑暂时停药,但等身体恢复些了,还得看情况,决定要不要接着吃。 📍NO.2结合身体特质考量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肝肾功能有所降低,药物代谢相对缓慢。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医生会更谨慎地监测。要是高龄老人,哪怕只是为了预防,刚开始用药可能就会用比较低的剂量。 🔹还会缩短复查的间隔时间,看看身体能不能受得了。要是耐受挺好,就按常规的预防办法来。要是出现头晕、乏力这些不舒服,可能就得调整剂量,或者先停一小段时间,等身体适应了,再试着恢复用药。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适应证和禁忌,我都放在图片上了,可以戳图了解了解~~欢迎点赞、转发、关注、留言~~
    冯高科副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553
    为什么会心动过速
    2025-01-07
    心动过速是指心脏的跳动频率异常增快,通常指静息状态下心率超过每分钟100次。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涉及多种生理、病理以及外部因素。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电解质失衡等是一些常见的导致心动过速的原因。 1、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自主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心脏功能。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起到加速心率的作用,而副交感神经则通过迷走神经起到减慢心率的作用。当交感神经异常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作用不足时,心脏跳动频率会加快。例如情绪波动、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可促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从而诱发心动过速。 2、电解质失衡: 电解质在维持心脏正常功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钾、钠、钙等离子浓度的异常变化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从而可能导致心动过速。尤其是在钾离子水平过低或过高的情况下,心脏的电传导系统会受到干扰,易导致心律不齐。肾功能不全、脱水等病症会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可能诱发心动过速。 3、心脏病变: 心脏本身的疾病是心动过速的重要诱因。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常见心脏病可导致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产生不规则的电活动,从而引发心动过速。例如,心房纤颤、心房扑动、室性早搏等病理状态常伴随心动过速的发生。这些心脏病变通过改变心脏电信号的传播速度,使心跳加速,甚至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 内分泌系统对心脏功能具有显著影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常见的导致心动过速的内分泌疾病之一。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进而促进心脏的兴奋性,导致心率加快。此外,肾上腺素等激素的异常分泌也可能导致心动过速。 心动过速的护理要点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至关重要。定期测量心率、血压和体温是基础护理的一部分,尤其在心动过速发作时,更应密切观察心率变化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心动过速患者的血压可能出现波动,因此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环境和情绪的管理对于心动过速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保持安静、温暖的环境,避免过度刺激,可以帮助缓解由于情绪波动或环境因素引发的心动过速。患者的情绪管理也很重要,尤其是在焦虑、紧张等情绪较为明显时,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法,帮助其缓解精神压力。 另外,正确的体位也能减轻心脏负担。患者在发生心动过速时,应保持半卧位,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的体力消耗。对于体位变动后的心率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评估和调整患者的护理措施,以避免因体位变化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张淑云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672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原因
    2025-01-0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中断,进而发生心肌坏死的一种急性病症。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原因通常涉及心脏骤停与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等。 1、心脏骤停与致命性心律失常: 心脏骤停通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在心肌梗死发生时,心脏的部分区域由于缺氧而产生电生理改变,进而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或心室停顿。这些心律失常可迅速导致血液循环停止,若不及时进行有效复苏,患者在几分钟内可能死亡。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缺血、心脏电生理改变以及梗死范围和部位密切相关。 2、急性左心衰竭: 急性心肌梗死可导致心脏的泵血功能急剧下降。由于心肌大面积坏死,心脏的泵血功能丧失,尤其是左心室功能受损,导致血液回流至肺部,引发急性肺水肿。这种情况可引起严重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能迅速发展为心源性休克或死亡。急性左心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后的重要并发症,且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 3、心脏破裂或心脏壁薄弱: 在某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尤其是心肌梗死范围较大或伴有心脏壁薄弱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心脏破裂。这通常发生在心肌梗死的几天至数周内,心脏的梗死区域因机械性张力而导致心壁破裂,导致血液泄漏进入胸腔,引起大量出血。心脏破裂通常是致命的,常伴随休克和迅速的血流动力学衰竭。 4、心包填塞: 是另一种可能的致命并发症,发生在心肌梗死后的急性期。由于心肌坏死和心包内出血,血液或渗出液积聚在心包腔内,压迫心脏,限制其舒张和收缩,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进而引起低血压、休克和死亡。尽管心包填塞相对较少见,但其发生往往急剧且致命。 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急性循环衰竭及低氧状态可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心脏功能不全导致的低血压和缺氧会影响全身器官血供,特别是肾脏、肝脏和肺部。器官的缺血和损伤逐渐累积,可能引发肾衰竭、肝衰竭等,最终导致死亡。多脏器功能衰竭通常与病人整体健康状况、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护理要点 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至关重要,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及时发现任何异常变化,尤其是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心脏骤停。因此,定期监测心电图是不可忽视的护理措施。遇到心率波动、低血压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护理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呼吸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急性左心衰竭,进而引发肺水肿或呼吸衰竭。因此,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必要时辅助呼吸,防止呼吸功能不全。此外,定期检查胸部影像学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发现肺部病变。 患者在急性期可能因疼痛、呕吐、焦虑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少量多餐,提供易消化且高能量的食物,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饮食结构,以确保其获得足够的营养。
    张淑云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1301
    急性心肌梗死病因
    2025-01-0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供血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并最终发生心肌坏死的病理状态。该病因复杂,涉及多个因素,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 1、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尤其是那些早发心脏病家族史的个体,其发病风险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间接促使心肌梗死的发生。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年龄增长及不良生活习惯的积累,脂质(如胆固醇)逐渐沉积在冠状动脉内壁,形成动脉粥样斑块。部分斑块在某些因素(如血流动力学变化、炎症反应等)作用下可能发生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导致血管腔道的急性闭塞,阻断心脏的血液供应。由于心肌缺血过久,心肌细胞最终坏死,导致心肌梗死发生。 3、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冠状动脉的负担,使血管内壁受损,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加快。高血压还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增加心脏的氧需求,若同时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容易引起心肌缺血。此外,高血压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吸烟等共同存在,进一步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升高,且其进展速度较常人更为迅速。高血糖环境下,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升高。糖尿病还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使动脉内胆固醇沉积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心肌梗死的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血液检查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手段,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TnI、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其浓度在心肌梗死发生后迅速升高,并可用于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特别是肌钙蛋白,因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检测指标。此外,血液中其他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也可用于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 心电图(ECG)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工具,急性心肌梗死通常会导致典型的心电图变化,如ST段抬高、T波倒置或Q波形成。根据心电图的不同表现,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心肌梗死的类型(如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进一步指导治疗。
    张淑云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599
    冠心病的机制
    2025-01-07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的病变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等。 1、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的主要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的病理过程,通常始于内皮细胞损伤。内皮损伤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脂质、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LDL)容易进入血管壁并被氧化。氧化后的LDL诱发局部免疫反应,引起单核细胞迁移和巨噬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吞噬氧化LDL形成泡沫细胞。泡沫细胞逐渐聚集,形成脂质核心,伴随有平滑肌细胞增生,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病程的延长,斑块逐渐增大,并可能发生钙化。部分斑块表面形成纤维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斑块,但当斑块受到破裂或侵蚀时,会暴露出内部的高凝物质,引发血栓形成。这一过程是冠心病的关键病理基础,尤其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中的重要角色。 3、血管痉挛: 冠心病的另一个重要机制是血管痉挛,尤其是在已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血管痉挛可能加重血流受限,诱发心肌缺血。血管痉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神经反射、药物影响、情绪波动以及代谢异常等。血管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瞬时收缩,减少血流,若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引发心肌缺氧,进而出现胸痛或心肌损伤。 冠心病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进行干预,控制危险因素,并综合考虑以上病理机制,对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冠心病患者的护理 冠心病患者需要保持适量的体力活动,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可能引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缺乏运动则会加重体力衰退,影响康复进程。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如散步、轻度伸展运动等,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至关重要,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的异常可能预示着冠心病的急性发作或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和心电图,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 饮食调控也是护理中的关键内容,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原则,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此外,患者要避免暴饮暴食,合理分配三餐,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并保持合理的体重。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建议,帮助其调整饮食习惯。
    张淑云主任医师心血管内科
    53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