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登录
    极速咨询
    破伤风原因
    2025-01-02
    破伤风作为由破伤风梭菌引发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有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形成抵抗力强的芽孢,创伤形成伤口利于其侵入,伤口处若有缺氧环境,便于该菌繁殖并产毒素,导致疾病。 1、破伤风梭菌的存在 破伤风梭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尤其是土壤、灰尘以及人和动物的粪便里,这种细菌能形成芽孢,芽孢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可在恶劣环境中长期存活。当环境适宜时,芽孢可转变为繁殖体,具备引发疾病的能力。 2、伤口形成 各种类型的创伤都可能为破伤风梭菌的侵入提供入口,如开放性骨折,伤口深且伴有组织损伤,容易使细菌在局部定植。大面积烧伤造成皮肤破损,以及被生锈的铁钉扎伤这类细小而深的伤口,由于其特殊的伤口形状,容易形成缺氧环境,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 3、缺氧环境的产生 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或低氧的环境中才能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伤口内存在坏死组织、血凝块或者异物时,会阻碍氧气进入,创造出适合破伤风梭菌生存的缺氧微环境,如伤口处理不及时、不彻底,残留的坏死组织未被清除,就容易引发破伤风。 日常生活中需注重劳动保护,避免皮肤受伤,从事高危工作时佩戴好防护装备,若有伤口,应及时清洁消毒,避免伤口沾染泥土等污染物。定期接种破伤风疫苗,尤其是高风险人群,以增强机体对破伤风梭菌的免疫力。 破伤风的治疗 需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异物等,以破坏破伤风梭菌的滋生环境,减少毒素产生。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中和游离的毒素,阻止其对神经系统的进一步损害。 在药物治疗方面,使用镇静解痉药物控制肌肉痉挛,减轻患者痛苦并降低并发症风险。还需应用抗生素,来杀灭破伤风梭菌,从根源上控制感染。 患者通常需要住院隔离治疗,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等刺激,防止诱发痉挛发作。要加强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
    于建武主任医师感染病科
    510
    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别
    2025-01-02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存有诸多区别,在症状表现上,发热、汗出、头痛、身痛程度各不同,脉象特征方面,太阳中风为浮缓,太阳伤寒为浮紧,病机差异上,诊断时需细加分辨。 1、症状表现 发热程度:太阳中风一般为发热较轻,多呈低热或中度发热;太阳伤寒则发热较重,常为高热。 汗出情况:太阳中风以汗出为主,肌肤腠理疏松,营卫不调而自汗出,太阳伤寒则无汗,因寒邪束表,卫气被郁闭,毛孔闭塞而无汗。 头痛特点:太阳中风头痛相对较轻,呈阵发性;太阳伤寒头痛较为剧烈,多为持续性。 身痛程度:太阳中风身痛较轻微;太阳伤寒身痛明显且较为严重,因寒邪凝滞气血经络。 2、脉象特征 太阳中风脉象多浮缓,是因风邪袭表,营卫不和,气血鼓动于外但力量相对和缓;太阳伤寒脉象浮紧,由于寒邪收引,气血运行受阻,脉道紧张拘急。 3、病机差异 太阳中风主要是风邪侵袭肌表,使卫强营弱,营卫失和,太阳伤寒则是寒邪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正邪交争较为剧烈,这种病机的不同也导致二者在症状和脉象上的诸多区别,在中医诊断和治疗时需仔细辨别。 日常需留意情志调节,保持平和心态,避免过激情绪扰动气血。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助气血流通,但勿过劳汗出。室内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关注自身症状变化,若有不适加重或异常,及时就医,以便早诊断、早处理。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日常养护 应注重保暖防寒。根据天气变化适时添减衣物,在季节交替、气温不稳定时,避免寒邪再次侵袭人体,加重病情或诱发疾病复发。 起居作息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以充分休息和恢复元气。睡眠中人体的正气得以滋养,有助于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养也极为关键,宜清淡且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物,以防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与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促进身体朝着健康方向恢复并维持良好状态。
    姜立胜副主任医师感染科
    536
    恙虫病的症状
    2025-01-02
    恙虫病有诸多典型症状,焦痂与溃疡为其特征,由恙螨幼虫叮咬处发展来,多位于隐蔽潮湿部位,并且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以及无痒感的暗红色斑丘疹等多种症状。 1、焦痂与溃疡 这是恙虫病较为特征性的表现,在被恙螨幼虫叮咬处,通常会先出现红色丘疹,随后逐渐发展为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中央凹陷、边缘隆起的黑色焦痂,焦痂周围有红晕,大小不一,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无痛痒感,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等隐蔽且潮湿的部位,多数患者仅有1个焦痂,但也有少数可出现多个。 2、淋巴结肿大 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以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如腹股沟、腋窝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的淋巴结质地较软,可活动,有压痛,一般不化脓。 3、发热 患者起病急骤,体温迅速升高,可在短时间内达到39℃甚至更高,发热呈持续性,一般持续1-3周,发热期间可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体温波动相对较小,多为稽留热型。 4、皮疹 病程中常出现皮疹,多在发热后3-6天出现,为暗红色斑丘疹,无痒感,先出现在躯干,然后向四肢蔓延,持续数日后可消退,一般不脱屑,也不留色素沉着。 日常需注意避免前往恙螨易滋生的草丛、树林等区域,穿着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澡换衣,注重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与蛋白质食物,辅助增强身体抵抗力。 恙虫病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是关键,多选用四环素类药物,能有效抑制恙虫病东方体,减轻症状、缩短病程,药物的使用需谨遵医嘱,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这有助于身体的恢复,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维持身体的水液平衡,促进新陈代谢。 对于发热等症状,若体温过高,可适当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以缓解不适。 若伴有其他并发症,如肝肾功能损害等,还需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密切监测相关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促进机体全面康复。
    陈晓蓓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890
    细菌性感冒症状有哪些
    2025-01-02
    细菌性感冒有诸多症状表现,例如咳嗽比较常见,初为干咳后可咳痰,痰液黏稠且色黄或黄绿,还会出现鼻塞流涕、发热等症状,常伴畏寒、寒战等。 1、咳嗽 较为常见,多为干性咳嗽,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咳痰,痰液一般较为黏稠,颜色可为黄色或黄绿色,这是由于细菌感染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性质改变。 2、鼻塞、流涕 细菌性感冒时,鼻涕呈现黄色脓涕,此特征有别于病毒感冒的清涕,鼻塞现象常相伴而生,致使呼吸受阻,空气进出鼻腔不顺畅。病情严重时,患者难以凭借鼻腔正常呼吸,被迫张口呼吸以维持机体氧气需求,影响生活的舒适度与便利性。 3、喉咙疼痛 当炎症波及咽喉部,会引发吞咽时疼痛明显,发声同样会伴有痛感,情况严重起来,正常的饮食与日常交流都会受到极大影响,让人进食困难、说话不便。 4、发热 体温会升高,一般在38℃-39℃,可呈持续性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体温超过39℃。发热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寒战等表现,体温的高低及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感染细菌的毒力不同而有所区别。 细菌性感冒患者日常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常开窗通风换气,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空气不流通之处,减少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防止再次感染, 细菌性感冒的治疗 在应对疾病时,充分的休息与充足睡眠不可或缺,有助于抵抗力回升,增加饮水意义重大,可稀释痰液利于咳出,更能加速新陈代谢,为身体开启排毒通道,促使毒素排出体外,恢复健康。 药物治疗方面,通常需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按照医嘱剂量与疗程服用,以彻底清除细菌。 针对发热,若体温低于 38.5℃,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超过 38.5℃,则可服用退烧药。 对于咳嗽咳痰,可选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呼吸道症状,减轻不适,使患者能尽快康复,药物的使用需谨遵医嘱。
    陈晓蓓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945
    衣原体感染是什么引起的
    2025-01-02
    衣原体感染主要由性接触传播较常见,无防护性行为易致感染,母婴传播可使新生儿经产道被感染,还有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污染物品也可能感染,但其感染几率相对前两者偏低。 1、性接触传播 这是衣原体感染的常见原因,在性行为过程中,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可以在性伴侣之间传播。因为衣原体可以寄生在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细胞内,当性接触时,黏膜之间的密切接触为衣原体的传播提供了途径。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性行为,如不使用安全套,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而且性伴侣越多,感染衣原体的几率也就越高。 2、母婴传播 孕妇如果感染了衣原体,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产道时可能会被感染。衣原体可以黏附在新生儿的眼结膜、鼻咽部等部位的黏膜上,引起新生儿眼炎、肺炎等疾病。这种垂直传播方式会让新生儿在出生后就面临健康问题,是婴儿衣原体感染的重要途径。 3、间接接触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接触被衣原体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使用了被感染者污染的毛巾、浴巾等个人卫生用品。这些物品上的衣原体可以在接触人体黏膜后,如眼部黏膜、泌尿生殖道黏膜等,进入人体细胞内,引发感染,但这种间接传播方式相对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感染的几率相对较低。 衣原体感染患者日常需注意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性伴侣也应检查治疗,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并单独清洗消毒,保持居住环境整洁通风。定期复查,监测病情恢复情况,避免去公共泳池、浴室等场所,减少再次感染或传播风险。 衣原体感染的治疗 药物治疗,抗生素是主要手段,这些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衣原体的生长繁殖,一般需按疗程服用,以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在用药过程中,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中断治疗,以免影响疗效并导致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这有助于身体恢复抵抗力,更好地对抗感染。饮食上,宜选择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刺激,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以加快康复进程。
    邬喆斌副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1382
    为什么会细菌感染引起发烧
    2025-01-02
    细菌感染引发发烧主要源于细菌毒素可激活免疫细胞,致内源性致热原产生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以及免疫反应引发炎症,炎症介质干扰体温调节等,发烧虽有免疫助力但过高过久亦有害。 1、细菌毒素作用 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会释放多种毒素,如内毒素,能够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被激活。免疫细胞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内源性致热原,这些物质作用于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发烧。 2、免疫反应引发炎症 细菌感染会引发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炎症部位会有大量的免疫细胞聚集、血管扩张以及组织液渗出等变化,会产生炎症介质,这些炎症介质会影响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干扰正常的体温调节机制,导致身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体温升高。 3、细菌对组织的破坏 细菌在入侵人体组织时,会对组织细胞造成直接的损害和破坏,受损的组织细胞会释放出一些物质,如组织胺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体温调节异常的过程中,促使身体出现发烧症状,并且发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但如果发烧持续过高或过久可能对机体自身造成不良影响。 日常需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减少病菌经手口传播,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常通风换气,降低细菌滋生几率,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升自身免疫力,外出时尽量避开人员密集、空气污浊场所,降低感染风险,守护身体健康。 细菌感染引起发烧的治疗 需消除感染源与缓解症状,先依据细菌种类与药敏试验结果,精准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严格遵循剂量与疗程要求,以彻底清除细菌,防止耐药性产生。 针对发烧症状,若体温未超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法,如用湿毛巾冷敷额头、腋窝等部位,通过热传递散热降温。 一旦体温高于38.5℃,则需服用退烧药,如布洛芬等,调节体温中枢,降低体温。患者应保证充足休息,多饮水,饮食清淡且富含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陈晓蓓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671
    恙虫病有什么症状
    2025-01-02
    恙虫病作为急性传染病,可能会出现皮肤损害,例如有焦痂、溃疡,焦痂呈圆或椭圆形,还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伴有波动及畏寒等情况,需要及时明确。 1、皮肤损害: 恙虫病的典型皮肤症状是焦痂和溃疡,焦痂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在0.5-1.0厘米,颜色通常为黑色或褐色,质地较硬。焦痂主要出现在恙螨幼虫叮咬处,常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等皮肤褶皱处或者潮湿部位。焦痂附近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红晕,在焦痂脱落后会形成溃疡。 2、淋巴结肿大: 全身浅表淋巴结可出现肿大,其中以焦痂附近的淋巴结肿大最为明显,如腹股沟处焦痂对应的淋巴结,肿大后质地较软,有压痛,可活动。淋巴结肿大一般在发病后的第2-3天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持续数周。 3、发热: 这是恙虫病最常见的症状,患者体温可迅速升高,通常达到39℃以上,而且发热呈持续性,发热期一般持续1-3周。在发热过程中,还可能出现体温波动,例如间歇热或者弛张热,伴随畏寒、寒战等表现。 日常预防恙虫病应避免进入恙螨滋生的草丛、树林等环境,如需前往,务必穿长袖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脚,使用驱虫剂。户外活动后及时检查身体,尤其是皮肤褶皱处,若发现疑似焦痂或皮疹,立即就医,定期清理居住环境周边杂草,减少恙螨栖息地。 恙虫病的治疗 抗感染治疗,通常选用特效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恙虫病立克次体的生长繁殖,控制病情发展,在用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医嘱确定剂量与疗程,确保彻底清除病原体。 患者的支持治疗同样关键,发热期间,应根据体温情况合理使用退热药物,以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注意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防止因高热出汗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若患者出现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痛药物。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与营养摄入,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症状是否缓解、有无并发症出现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邬喆斌副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622
    手足口传染途径
    2025-01-02
    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有密切接触传播最为主要,例如接触患者或其污染物品可致感染,飞沫传播在近距离接触患者飞沫时易发生,消化道传播则因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食物等起,各途径都需警惕防范。 1、密切接触传播 这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健康人与患者直接接触,如拥抱、握手等,或者接触被患者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毛巾、衣物等,病毒就可能通过皮肤黏膜或口腔进入健康人体内引发感染,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孩子们之间的密切接触频繁,极易造成病毒传播。 2、飞沫传播 患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当健康人近距离接触这些飞沫时,就有可能吸入病毒而被感染。在相对封闭且人员聚集的环境中,飞沫传播的风险更高,例如教室、家庭室内等,如果通风不良,病毒就更容易在空气中停留并传播给他人。 3、消化道传播 手足口病病毒可存活于患者的粪便中,如果健康人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食物等,病毒就可能经口进入肠道,引发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如水源受污染或食物清洗不彻底、未煮熟等情况,就容易因消化道途径导致手足口病的传播与扩散。 预防手足口病要注重个人与环境卫生,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定期对居住环境清洁消毒,常通风换气。在疾病高发期,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儿童玩具、餐具等常清洗消毒,增强体质,规律作息与合理饮食,助力机体抵御病毒侵袭。 手足口病的治疗 应先要做好隔离措施,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患者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一周左右。 在症状护理方面,对于发热,若体温在38.5℃以下,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身体,尤其是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散热。若体温超过 38.5℃,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 针对口腔疱疹与溃疡,可让患者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轻疼痛,也可局部涂抹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手足部位的皮疹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若疱疹破裂,可涂抹抗生素软膏。 要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营养摄入,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为主,如米粥、面条、水果、牛奶等,有助于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
    陈晓蓓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965
    女性乙肝是怎么引起的
    2025-01-02
    女性乙肝主要由多种途径引发,例如母婴传播、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密切生活接触易使女性感染乙肝,还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 1、母婴传播 这是女性感染乙肝的重要途径,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在怀孕过程中,病毒可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子宫内就感染乙肝。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接触母亲的血液、羊水和阴道分泌物等含有乙肝病毒的物质,也容易被感染。 2、血液传播 在一些不规范的医疗操作中,如共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或者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血制品等情况,乙肝病毒会进入人体,导致感染。在美容、纹身等操作中,如果器械消毒不彻底,也可能会传播乙肝病毒。 3、性接触传播 在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性接触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黏膜或皮肤进入对方体内。由于女性生理结构的特点,在性行为过程中,女性生殖器官更容易出现黏膜破损,相比男性,感染乙肝的风险可能更高。 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在家庭或集体生活环境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会导致皮肤或黏膜破损的个人用品时,若其中有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就可能通过破损处传播给他人,女性也容易因此感染乙肝。 乙肝患者日常需注重保持居住环境整洁卫生、通风良好,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空气不流通场所,减少感染风险。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牙刷、毛巾等私人物品,防止病毒传播。 女性乙肝的治疗 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通过使用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等药物,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对肝脏的损害,延缓病情进展。 在治疗期间,保肝护肝治疗不可或缺,可使用一些具有保肝作用的药物,帮助修复受损的肝细胞,维持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如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转氨酶水平等。 患者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肝脏在休息中更好地自我修复,避免过度劳累与熬夜。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严格戒酒,减少肝脏的负担,为肝脏功能的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陈晓蓓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1168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2025-01-02
    血吸虫病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等,发热情况多样且与感染程度有关,慢性期常见慢性腹泻,肝脾进一步病变,还可能出现脾功能亢进,晚期易因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引发腹水等,影响健康。 1、急性期表现 体温升高:是急性期的主要症状,热度高低及热型不一,可为间歇热、弛张热等,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发热可持续数周,发热程度及持续时间与感染程度相关。 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等。这是因为血吸虫的代谢产物及虫体死亡后的分解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肝脾肿大:肝脏因虫卵沉积可出现肿大,伴有压痛,脾脏也可轻度肿大。 肠道不适:患者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粪便可带有黏液、脓血等,主要是由于血吸虫卵沉积在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反应。 2、慢性期表现 慢性腹泻:较为常见,大便次数增多,时断时续,可伴有黏液脓血便,但程度较急性期轻。长期腹泻可导致患者消瘦、营养不良等。 肝脾肿大:随着病程进展,肝脏持续受到虫卵损害,可进一步肿大变硬,脾脏肿大更为明显,可出现脾功能亢进,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腹水:晚期可因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出现腹水,患者腹部膨隆,伴有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 血吸虫病患者日常应注重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疫水,防止再次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干燥,减少血吸虫滋生。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以增强体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营养食物,如瘦肉、蔬果等,促进身体恢复,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与护理方案。 血吸虫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能有效杀灭血吸虫成虫,通过干扰虫体的代谢过程,致使虫体肌肉麻痹并死亡,减轻机体因血吸虫感染所受的损害。药物的使用剂量与疗程需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等精准确定,以确保治疗效果并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 在治疗期间,支持治疗不可或缺,对于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补充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助力身体恢复。若患者有贫血症状,应依据贫血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等。 对于病情严重且已出现并发症,如肝硬化腹水的患者,除针对血吸虫的治疗,还需对并发症进行处理,如通过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利尿剂等方法来缓解腹水症状,必要时可能还需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等操作,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邬喆斌副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科
    12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