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源是作用于个体,使其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人类的应激源十分广泛,按不同的环境因素,将应激源分为三大类:家庭因素、工作或学习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夫妻分居或离婚、夫妻一方或双方外遇、配偶患病、配偶死亡等,而家庭矛盾如家庭几代成员之间的矛盾、家庭经济处置方面的矛盾以及家庭成员间宗教信仰、教育子女的方式或目标等方面的重大分歧也可以成为应激的来源。
2、工作或学习因素:现代社会中,工作变换性越来越大,出现社会分配不公工作伙伴之间竞争激烈、缺乏人际交流或人际间交流的真诚性缺乏任务目标不确定等。此外,工作(学习)中缺乏被接纳和被认可感、缺乏互相信任、充满竞争和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工作(学业)不满但无法改变、对从事的工作(学业)毫无兴趣等均可成为应激源。
3、社会因素:社会性应激源小到日常生活的困扰,如交通拥挤,大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如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如洪水、地震、车祸、战争、传染病大规模暴发等,都可成为应激源。 遭遇应激源(主要是精神创伤或精神应激)是否出现应激相关障碍以及障碍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除了与应激源的性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外,更重要地是与个体对事件地认知评价、主观体验和应对方式有关。同一事件对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应激源只有其强度和主观体验超出个体的耐受能力时,才能成为应激相关障碍的致病因素。
参考资料:[1]郝伟,于欣.精神病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