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低于体温与周围空气温度、但高于0℃的低温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冷疗法。常用于冷疗法的物理因子有冷水、冰、冷气体等。其治疗作用包括:
1、冷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刺激冷感受器,通过轴索反射立即引起小血管收缩,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速度降低,组织温度下降。施冷超过15分钟(在《理疗学》书中表示30分钟以上会使得血管舒张力消失,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外周血流量减少,是否有争议?)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继发性血管扩张反应,但过长时间的冷作用则使血流淤滞,皮肤发绀。局部或全身冷刺激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对高血压患者可能加重病情,应慎用。
2、冷刺激可降低感觉神经尤其是传导痛觉的细纤维的传导速度,提高痛阈,并通过闸门控制机制阻断痛觉冲动的传导而减轻疼痛。
3、瞬时的冷刺激可易化α运动神经元的活性,使松弛的肌肉立即发生收缩。延长冷刺激时γ运动神经元活性降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肌张力与肌力下降,肌痉挛缓解。多用于肢体瘫痪者运动功能康复的辅助治疗。
4、冷刺激可引起皮肤、皮下、肌肉、关节等组织温度下降,组织代谢率下降,氧耗量减少,有利于控制急性炎症,减轻水肿。
参考资料:[1]黄晓琳,燕铁斌.康复医学(第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乔志恒,华桂茹.理疗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