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胎儿会得唇腭裂?

2023-03-06 13:48阅读:

手机浏览

在胚胎第4周时,面部由口凹和额鼻突、两侧上颌突、两侧下颌突组成,也就是“一凹五突”。这个时候面部尚未发生融合,“五突”有着属于自己的细胞系,它们会通过对细胞因子的调节逐渐堆积细胞,从而逐渐长大,其中比较重要的五个因子分别为内皮素、成纤维生长因子、声猬蛋白、WNTs、骨形成蛋白。直到胚胎第5周开始,五突会开始融合,面突的融合同样是通过细胞因子调控完成,只不过这个时期除了生长,鼻鳍上皮组织需要同时退化消失才能完成融合。第7周开始,唇部组织完成融合后,组成上腭的突起,就会开始向上移动,组成腭板,双侧腭板逐渐融合,中间的上皮带同时会被吸收,最终形成完整的上腭。

而唇裂的产生,就是鼻鳍上皮没能及时地退化消失,面部突起的融合受到阻碍,从而导致了唇裂。相同的,腭裂的产生,是上皮带未能被完全吸收,或者是突起向上移动过程中发生了障碍,致使融合失败,导致发生腭裂。从流行病学角度看,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升高了唇腭裂的风险。

1、家族史:唇腭裂家族史是唇腭裂的高危因素之一,家族中有唇腭裂患者,后代患有唇腭裂的风险会比常人高;

2、母亲服药史:目前已有研究报道的,可能增加唇腭裂风险的药物包括维A酸、抗惊厥剂、叶酸拮抗剂、苯二氮卓类药物和可的松;

3、母体疾病:孕前患有糖尿病的妇女,生育的子女唇腭裂和单纯腭裂的风险高于常人2-7倍。

4、母体性格和行为:肥胖、吸烟饮酒、压力过大、年龄过高等,都会导致唇腭裂风险增加;

5、外源性暴露:目前对此的研究尚不充分,但备孕妇女和孕妇还是建议尽可能避免燃料、挥发剂、杀虫剂、X光和电离辐射等物质。

分享:

99

相关推荐

孕期如何预防胎儿唇腭裂?

"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困难的一个问题,所有的疾病,就是预防大于治疗。希望它不发生,但是在实际当中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目前对于唇腭裂发生的机理的研究还没有得到一个特别精准的一个结论,并不知道哪一个独立的因素就可以直接导致唇腭裂的发生。我们现在认为是遗传加上环境、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而多因素到底哪些因素的组合就可以产生唇腭裂我们也并不清楚。比如当有家族遗传史的时候,发生率就会比一般家庭高。但是并不是说有唇腭裂的家长就一定会生唇腭裂的患儿。我们经常看到唇腭裂的家长生的小朋友是正常的。再说有一些理化因素会导致唇腭裂发生的这种高发。比如接触放射线,接触一些有毒的药物。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接触者都会生出唇腭裂的患儿。而且现在在临床问诊的时候经常会问到患儿的母亲在孕期是否会得什么病,很多患儿母亲会说我在孕早期有感冒。但是很多孕妇在孕期都出现过感冒,只有一小部分这种孕妇才会生出唇腭裂小孩。因此刚才我们说过,并不能精准定位某一个因素单独就会诱发唇腭裂的发生。而且也不知道哪一些组合一定会产生唇腭裂。因此对于这种唇腭裂的预防会变得比较的难以精确的去进行一个指导。但是从概率上来讲,第一、如果有家族史,要特别的小心。尤其产前检查的时候要检查的更加详细,做好一定的心理思想准备。第二、在怀孕期间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注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理化因素的刺激、放射线、化学药物,这些刺激尽量要避免。第三、在孕期所补充的一些药物,像补铁的药物也要按照医生指导的要求去进行服用。因此只能说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诱发因素,这样会使出现唇腭裂的概率相对来说有所降低,但是不能绝对的说做到某一点就一定不会发生唇腭裂。"

语音时长03:24''

周炼北京协和医院

2023/08/18收听(64568)

唇腭裂是怎么造成的

"唇腭裂是怎样造成的也就是唇腭裂的病因是什么,临床上我们把唇腭裂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综合征性的唇腭裂,另外一类是非综合征性唇腭裂。综合征性的唇腭裂也就是说患儿除了唇腭裂以外,还有其它脏器的畸形,那么这一类唇腭裂患者都有非常明确的遗传因素。对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也就是单独发生的唇腭裂,它主要受遗传和环境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一般很难找到真正发生病变的基因,但是从大的数据上来讲,它的发生符合一定的遗传规律, 比如有唇腭裂发生的家系,他再发唇腭裂的风险就远远高于没有唇腭裂发生的家系。环境因素会比较复杂,主要是指怀孕期间母体所存在的环境,一个是营养方面的因素,如果孕妇发生营养不平衡会出现唇腭裂,因此在怀孕期要注意补充营养,营养的均衡,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等。再有胎儿如果出现了缺氧,也可以引起唇腭裂的发生,还有就是感染和损伤的因素,也可以加剧这种先天畸形的发生。另外就是内分泌因素的影响,如果在怀孕期间孕妇出现各种原因诱发的体内激素分泌的增加,就有可能导致唇腭裂的发生。 还有就是药物因素,有一些药物比如说抗癌、抗癫痫、类固醇类的药物都是有可能致畸的。还有物理因素,如果孕妇频繁接触放射线、微波等等,也可能加剧唇腭裂这类先天畸形的发生率。 "

语音时长02:32''

周炼北京协和医院

2023/02/21收听(50132)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