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看待双相障碍这种疾病的?

2023-01-10 17:21阅读:

手机浏览

一会儿表现出格外躁狂的行为,感到自己处于世界之巅并且精力过人,一会儿却感到抑郁、孤僻并且想自杀,还能有什么东西比双相障碍心境的这种跌宕起伏的变化更具有戏剧性呢?

不同立场的人,可能会对双相障碍持有不同的观点

人们在理解双相心境波动时,往往会持有不同的观点,包括患者所描述的个人立场、患者身边亲近的人(包括父母、配偶或密友)的看法,以及医生的观点。

如一位患者现龄28岁,是一位拥有3个孩子的妈妈。她把自己描述为“健身迷”,在过去3周内,她一般这样度过每一天:

开车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她就赶到健身房,锻炼两个小时之久。接着,她狼呑虎咽地吃点东西后,将下午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徒步旅行。然后她会接孩子放学,为他们准备晚餐,最后在家里的健身器材上打发掉晚上的大部分光阴。

然而,直到第二周的周末,当她感到筋疲力尽而不能正常活动时,她才就医。在这个时候,她把孩子们交给姥姥和姥爷照料而自己睡了几天。她承认自己之前也经历过几次此类周期性的变化。

这位妈妈认为,她的问题主要是做全职妈妈所造成。她吐槽说:“照料这3个小孩、操持家务以及保持自己及孩子们的健康,实在是太难了!丈夫极少帮忙,也没有能够切实帮到自己的人。”

她的母亲则觉得她是不负责任,并且以自我为中心,宁可锻炼身体,也不愿意照料她的小孩子们,并怀疑她的孩子们是否得到了足够的照料和教学辅导。 

而她在看完医生后,被医生诊断为患有Ⅱ型双相障碍。

究竟谁的观点是正确的呢?这位患者认为她的行为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她母亲则把同样的行为描述为她人格特质所导致的结果,精神科医生则认为她患有某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心境障碍。

同样,此类不同的观点也导致了迥然不同的应对方法。如这位患者觉得其他人必须为她提供更多的支持,而她的母亲认为她必须变得更加认真负责,医生则认为她必须服用一种心境稳定剂。

不管你是首次发作还是多次发作,了解此类变化不一的观点会对你有用,你将会比较透彻地理解自己的体验,你或许也会逐渐明白,你的家庭或工作(社会)环境中的其他人为什么会认为你需要治疗,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观点。

人们都是如何看待双相障碍的?

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通常认为,双相障碍是一系列必须成群出现的症状(即每次不只出现一种症状),并且症状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包括发作阶段、症状最严重的阶段和恢复阶段。因此,医生和心理咨询师通常会关注你的心境和行为是否显著地偏离你的常态,并会考量症状是否持续了一段时间?症状的轻重程度如何?是否损害了你的正常机能?等情况。

相形之下,双相障碍患者往往倾向于将这种疾病视为一连串的生活体验,如你或许可以相当清晰地描述自己的感觉和思维。当处于躁狂阶段时,你感到自己的思维瞬息万变,生活奇妙无比。你或许会比平时更能说会道,也更直率地袒露内心的想法。但你也会觉得弄清楚导致此类症状的原因要比实际出现的症状更重要。

患者的家人或朋友或许会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往往会站在患者人格的视角,或与患者的以往进行比较,来评论其异常的行为(如“她总是喜怒无常,一直就这样”)。如他们通常会关注你的行为,会将你的行为描述为过于直率、喧闹、出言不逊、会危及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全,或你的易冲动性会对他人造成负面的影响。

尽管这三种观点往往颇为不同,但每一种观点都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如一位现龄20岁的女性患者,已经经历过几次双相障碍的发作。她的姐姐这样描述她的躁狂和活跃的行为:

“她沉迷于手工绘制器皿和制作肥皂雕塑,并试图通过卖掉它们来赚钱。她尝试在网上进行销售,但却时不时地被某些莫名其妙的事激怒,并变得狂乱,随后她开始没日没夜地在电脑前就那么耗着——紧接着没多久她就崩溃了,而所有的项目也都随之停滞了,变成了一堆废品。”

患者心境的高潮阶段和低谷阶段所伴有的精力和活动的快速变化,往往是家庭冲突的一个源头。

对患者(身边)亲近的人来说,你在躁狂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活跃行为,或许起初看上去是有吸引力和鼓舞人心的,如变得健谈、记忆力超好,精神状态高涨等,尤其是当你先前处于抑郁状态时,这种变化会让人产生一种“不再抑郁,症状好转”的错觉。但是当你变得越来越躁狂,并且你的行为开始显得狂乱和漫无目的时,他们可能就会察觉到异常。

但你(身边)亲近的人通常都不了解,你在躁狂发作时体验到的那种有意义的感觉,如觉得自己像是“天才”一样的存在。他们也许会逐渐对你焦躁不安的,以及可能会威胁到他人健康的行为感到愤怒,同样,也会担心你在特别躁狂的阶段会伤害到自己。他们或许还会对你处于抑郁阶段的状态感到沮丧,并不断给你“打气鼓劲”,从而使你产生愧的或无能的感觉。

对医生而言,你的短时间内的活动量增加(看上去像是超额度的工作)还不足以确定你就是躁狂发作了,还应寻求你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中持续活跃的证据。因此,医生可能还会询问你的睡眠、社交活动、过了多少次性生活以及性欲有多旺盛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医生也可能会根据你在就诊时的表现来判断你的状态:如你是否能安静地坐着;你是 否急匆匆地回答问题或频繁地插嘴;你是否扭动双手、用手指弹弄东西或不断地坐立不安。同样,医生也会寻找你处于抑郁阶段时的“心理运动迟钝”(如你的身体运动迟缓下来)和迟钝的面部表情方面的证据。

在此需要注意的关键一点是,对你来说,躁狂发作所伴随的精力和活动量的增加或许会感觉良好、富有成效和具有意义。但对包括医生在内的其他人而言,这种感觉可能是无意义的和不现实的,或被看作生病的征兆。此类不同的知觉往往会导致你与他们发生冲突,但你可以试着一方面解释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对他们的观点持一种开放态度。

总之,双相障碍患者拥有那些构成其心境障碍的独特体验,两极之间的波动表现为情绪状态的变化和精力、判断力、思维和睡眠模式的改变等特征。你的家人或亲朋好友不太可能理解此类跌宕起伏的体验(除非他们自己也患有双相障碍),而很可能会更关注你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们和其他家人的。大多数精神科医生对此也并不太关注,他们比较在乎的是,你所具有的症状是否符合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症状。

此类不同的观点或许是你感到沮丧的一个根源:因为你可能会觉得其他人并不了解你,或对你的内心世界并不感兴趣;同样,如果你不在意或不关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那么你的家人或医生也会感到很失望。此类知觉都会成为你在治疗过程中产生冲突的一个根源:你或许会觉得自己具有深切的体验,而其他人却似乎只对将你归类为病人这样的事情感兴趣。

很多双相障碍患者由于在此类问题上受到过挫折,拒不接受他们所表现出的症状,也拒绝这种诊断及其相关治疗。但不管你只岀现过一次发作还是出现过多次发作,为你自己获得最佳治疗的第一步就是:得到合适的诊断。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分享:

93

相关推荐

双相障碍有哪些病因

"双相障碍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比较复杂的精神疾病,引起它的发病原因也比较复杂,没有简单的某一两个原因来导致这个疾病的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不同因素起的作用、占的比重会不一样。大致来说,这些基本的病因可以分为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精神疾病有一定的遗传风险,但是它不是遗传病,这个也要强调,并不是前一辈得病后一代一定会得病,只是发病的风险会比没有得病的人会高。也存在一些先天因素,有研究提示在母孕期,母亲经历过某些感染,或者经历过某些异常的状况,孩子出现疾病的风险会高一些。因为双相障碍是大脑的一种疾病,任何因素在大脑发育、发展的过程中,对大脑产生不良的影响都可能会成为它的病因,但是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具体差别会很大。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些压力、不顺心的事件,生活中比较多见的是持续的、慢性的压力事件产生的累积效应,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工作方面、家庭生活方面、老人方面、子女方面、自己身体方面等等各方面都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单独一个方面,都是人在生活中难免遇到的,但是如果这段时间比较集中出现,就可能会成为诱发双相障碍发病的直接因素。"

语音时长02:46''

张卫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2023/05/25收听(50326)

01:43

双相障碍和抑郁症哪个严重

曲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2023/06/02播放(46593)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北京纵横无双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