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抗抑郁药,什么时候才能起作用?我怎么知道它有没有起效?

2023-01-09 17:47阅读:

手机浏览

吃过抗抑郁药的我们都知道,从吃药开始等待药物起作用,这是个非常漫长和艰难的历程。对于度日如年的我们,恨不得药吃下去,就能将恶劣的心境拉回。但抗抑郁药的起效时间,临床上说是四周,但实际过程中,可能还会更加缓慢。如果发现没有作用,还得换药,再接受另一波的等待,如何知道吃了药物,已经起作用了呢?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抗抑郁药物是怎么发明的。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抗抑郁症药物,叫异烟肼,其实最初用来治疗结核病的。在做药物实验时,意外发现结核病患者服用异烟肼后,会出现欣快情绪。顺着这个路径,第一代、第二代抗抑郁症药物陆续被研制出来。

无数次实践中,这些抗抑郁药物被发现有两大特点:一是可以有效地缓解抑郁症状;二是能够调节患者大脑中神经递质的浓度。于是大致可以判断:抑郁症状和三种神经递质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抑郁症状为什么能消除?机理尚不清楚。如前所述,关于抑郁的发病机制,目前仅有一些假说(如神经递质假说),它们都有一些研究成果作为论据,但有时也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否定。

抗抑郁药物是对抑郁症状直接、快速、硬性的矫正,抗抑郁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非对因治疗。它跳过了造成抑郁的原因(耗竭),试图通过调整神经递质,改变大脑功能,直接消除“症状”。

对此,我自己就有深刻感受:用药见效后,那些困扰自己的烦恼还在,但是灰暗的心境却活生生被提亮了。

抗抑郁药不同于感冒药物,起效慢,抗抑郁药起效延迟的可能解释

一、神经化学理论

针对抗抑郁药起效延迟,一种潜在的解释为:单纯阻断5-HT及NE再摄取只能发挥间接效应,而重复给药所带来的神经生物学适应性变化则具有更为直接的抗抑郁价值。

例如,5-HT1A自受体可抑制5-HT自神经末梢的释放,而重复给予SSRIs可降低动物及人类5-HT1A自受体的功能敏感性。换言之,即便SSRIs很早即可发挥5-HT再摄取抑制作用,但其起效所需时间实质上可能正是自受体脱敏所需要的时间。因此,SSRIs联用一种5-HT1A自受体阻断剂或有助于加速起效,但迄今为止尚无临床证据。

二、神经可塑性理论

随着调控神经元功能的分子及细胞通路的阐明,在探讨抗抑郁药作用机制时,研究者已超越单胺类神经递质受体的层面,并将目光聚焦于细胞内信号级联、基因表达及蛋白质翻译。其中,神经可塑性的机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神经可塑性既与学习、记忆等进程相关,同时也反映了神经系统有效协作、适应环境刺激并对日后相关刺激产生适宜应答的能力。

抗抑郁药的神经营养假说(Harmer CJ. et al. 2017)

长期(而非短期)给予SSRI或NE再摄取抑制剂可增强突触可塑性,阻断应激导致的突触损害,但上述效应较为微弱和迟缓;此外,长期给予抗抑郁药还可增加BDNF及其受体在皮质和海马的表达,而这一过程同样需要时间。

三、认知神经心理学理论

除分子及细胞通路研究外,针对抗抑郁药对抑郁核心心理进程的影响,研究者的兴趣也逐渐增加。关于心理学改变与突触可塑性的相关程度,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然而有一种可能,即两者本质上并不冲突,只是处于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

抑郁患者往往更容易感知、处理及回忆负性信息,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即便对于缓解中的抑郁患者,这种负性情感偏倚也可升高复发风险。另一方面,改善正性情感进程则有助于促进抑郁症状的改善。上述现象提示,负性偏倚不仅仅是抑郁心境低落的现象学表现,而在抑郁进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能快速起效的“氯胺酮”能替代现有药物吗?

前面的理论枯燥难懂,意思就是抗抑郁药起效就是慢,曾经也有过对“氯胺酮”的研究,单剂氯胺酮可在数小时内迅速改善抑郁症状及自杀观念。

氯胺酮的抗抑郁效应可维持数天,此后逐渐消失。目前,人们尚无法使用利鲁唑等现有谷氨酸能药物实现持续的抗抑郁效应。一个重要的课题是:氯胺酮的抗抑郁效应能否得以持续,而不出现治疗耐受或安全性问题,如依赖、精神病及膀胱毒性等。研究显示,氯胺酮的活性代谢产物去甲氯胺酮可能在母药的快速抗抑郁效应扮演着重要角色,且不具备母药的很多安全性问题,建议优先开展针对此分子抗抑郁的临床研究。

受氯胺酮的推动,其他谷氨酸能药物尤其是作用于NMDA受体药物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其中一些药物在初期研究中表现优异,但在2期研究中折戟沉沙。针对其他通路药物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药物治疗起初不仅慢,还存在无效的可能,承认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药物治疗肯定不完美,否则也就不会遭到那么多的反对了。我认为,药物治疗最大的局限是其疗效的不确定:一是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效果;二是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起效;三是不知道这效果能不能一直保持下去。毕竟造成身心耗竭的因素还在,一旦旧景重现,难免故态重萌。

经验表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应答率大约是80%,有效率大约是60%。也就是说,大约40%的患者,用药是无效的。这还不包括误诊、用药不当、患者缺乏服药依从性等情况。

也就是说,即使医生做出了正确的诊断,找到了对症的药物组合并剂量,患者也努力配合,坚持足量足疗程服药,仍然会有大约40%的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

所以,精神科用药,存在“碰运气”的状况。患者要想知道抗抑郁药是否起作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尝试,然后等待。医生和患者,都需要耐心试药、调药。

另一种情况是,有些患者虽然用药见效,但好得不彻底。比如仍然会头疼、头晕,认知能力、感受能力、情绪等也没有完全好转。这些就叫做残留症状。很多患者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好了,但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对于生活不能全身心投入。

第三种情况是,仅仅药物治疗不能避免复发。且不说患者不能坚持服药,过早停药;确实我见过一些患者,即使严格遵守医嘱服药,仍然会复发。这就说明药物治疗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果不同步给患者补充能量,就相当于打强心针。尽管患者可以正常生活,还是很容易再次耗竭,即所谓“复发”。

药物治疗有其适用范围,它是目前为止治疗抑郁症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并非让大家抵触药物治疗,而是能够更加客观地了解抗抑郁药物的性情,更好地调整心态,面对疾病和药物。祝愿大家找对医生选对药,先从泥潭里拉出来,然后再慢慢寻找让自己“耗竭”的源头,从而获得康复。

(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分享:

28

相关推荐

抗抑郁的药有哪些

一旦确诊为抑郁症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药物治疗!常用的抗抑郁药包括三环抗抑郁药、NA再摄取抑制药、5-HT再摄取抑制药,以及其他抗抑郁药这几种,那么具体都有...

常卫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2/01/11阅读(3522)

抗抑郁药有哪些

抗抑郁药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抑郁症方法之一,目前世界上常见的抗抑郁药产品主要可分为5类,包括三环类和四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常卫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2/03/25阅读(4867)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