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再难受,也不要自杀~

2023-05-04 03:32阅读:

手机浏览

2019年9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2016级研究生陈泽民,从教学楼上纵身一跳,再也没有醒来。中科大博士刘春杨。 2019年1月31日凌晨,28岁的刘春杨,和母亲说了要回家过年后,撑着雨伞离开宿舍,在雨雪中步行4个小时后,单薄而模糊的身影,消逝在合肥一水库旁。

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杨宝德。还有同济大学的陆经纬。还有上海海事大学的杨元元…… 他们出身不同的家庭,就读于不同的学校,攻读不同的专业,跟随不同的导师,却有着相同的宿命:1.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却无法触及转运的那扇门;

2.不愿辜负父母和家族的期待,却自觉活成了家庭的失败;

3.成长环境简单或闭塞,普遍自卑或不自信,想打破这种困境,却找不到重启的按钮;

4.心底善良,性格内向,在误解和伤害中,不敢抗争,最终陷入激烈的自我战争;

5.相信优秀奋斗是唯一的出路,却又在价值冲突中,不自觉地堵死了自己的退路……

得过抑郁症的人知道,抑郁症很难,但再难也不要自杀,因为生命是如此宝贵。 他们,让我想起青春期,也想干掉自己的我自己。那些因为迷了路,而在长夜里走不出来的孩子。这些迷路的小孩,都需要一场倾诉,一场宽慰,一个拥抱,一次治愈。有时甚至,仅仅是一句话。他们就能得到一根拐杖,一个台阶,一盏橘灯,捱过漫漫长夜,迎来晴朗黎明。

出身底层的孩子,因为没有靠山,容易陷入自卑。因为自卑,容易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自我伤害。这是自出生起,就被刻上的胎记,需要历经足够多的岁月和人事,才能变成朱砂痣。所以,没有伞的孩子,最值得拥有的本领,不是优秀和拔尖,而是蛰伏和静观:

成长中,遇到的难题,实在想不通,走不出,干不了时,不如平躺,交给时间。很多当年你觉得要死要活的险滩,过20年再看,不过一马平川。为什么?因为,你活得久了,活得大了,活得糙了,问题就小了,就解了,就怂了。

学历是敲门砖,的确很重要。但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接纳能力,实战能力,生存能力,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的护身符。对很多孩子来说,包括研究生延期毕业的孩子,与其在逃避中,一次次躲到校园里得过且过,不如把学历看淡一点,早些出来混社会,在与生活的交战中,开阔视野,看清真相,锤炼自我。 当不了寒门贵子,也不当寒门混子,当个踏踏实实的寒门弟子,就很好。

我也希望,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多加入一些哲学社科思考,而不是一直强调技能培训,就业,学子们对人生的认知大概就能超越尘世之外,而不是只能看见眼前这一方天地了吧。知道众生皆苦,在精神上有自己独立的抵御外界侵蚀的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坚韧地应对压力,坚信自己的价值,无论如何都能活下去。

我也希望,如果那些“25岁赚了135万”、“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买房结婚彩礼钱”、“35岁就会被裁”……制造焦虑的信息能少一点,也许我们就能心安、毫无愧疚感地做自己了吧。


得过抑郁症的人知道,抑郁症很难,但再难也不要自杀,因为亲人会痛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死亡,至少200万人自杀未遂。而一个人自杀,会对周围至少6个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目睹自杀者过世的画面,像割腕、上吊、坠楼、溺毙,会永生难忘,心理创伤极深。

在知乎上,许多自杀者遗族,都讲述过自己的故事。

有人父亲自杀。“万箭穿心,生不如死。原来人间最痛的,是活着不如死了。我不知道未来几十年我该怎么过,每一天都是以泪洗面。” 

有人母亲自杀。“那天放学回家,客厅空无一人,觉得奇怪。我一边喊,一边在屋里寻找妈妈的踪影。最后,发现妈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她的脸很怪异。也很吓人。我开始以为她睡着了,可无论我怎么喊、哭、触摸她,妈妈也没有回应。我觉得不对劲,打电话给爸爸。爸爸赶回家,把妈妈送到医院。医生说,早就走了。......妈妈自杀的消息,传遍了小镇。那段时间,说‘痛彻心扉、暗无天日’,真的一点都不夸张......你们体会过一醒来,只要呼吸,都带着痛的感觉吗?我就是那样熬过来的。一晃,我已经17岁,依然活在妈妈自杀的阴影,人生灰暗,看不到希望......”

 有人儿女自杀,一夜白头。悲恸之际,他们生活几乎毁了。关于孩子的任何回忆,都几乎要他们的命。他们寻找各种所谓的灵媒、巫者、术士,想和离开的孩子再说几句话。一个人的离开,一家人的破碎。 

这种蝴蝶效应,席卷每一个与自杀者有关的人。最爱的人,伤得最深。最亲的人,最痛。一个人的离开,一家人的破碎。这种蝴蝶效应,席卷每一个与自杀者有关的人。最爱的人,伤得最深。最亲的人,最痛。

我们总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以我的亲身经验与切身观察,时间却未必会冲淡一切。没有被正面面对的负面情绪,常会自行寻找出路,以其他的方式浮现枱面。即使愿意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也需要相当的时间才能从惊吓、自责、愤怒、失落、失眠、忧郁与身心失调中渐渐回复。


不要自杀!

艰难+绝望+压抑时,许多人会走上绝路。但自杀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被留下来,留给家人。 在知乎上,一个奶奶自杀的女孩说:“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走出来。但亲人自杀,周围的人是最痛苦的...... 以前我挺想不开的,总想着自杀。现在觉得,只要有一个亲人在,我就不能自杀,我不能再让她们承受这些痛苦,不能让她们时刻自责......”

是啊,一个人走了。亲人会重走一遍你的路。他们会在漫长的一生里,不断反刍你的痛苦,并放大这种体验,因为他要找到答案。而你陈年的痛,加上他激烈的创伤,同样足以要人命。说不出的悲伤,太容易变成抑郁。他们所行之路,阴风晦雨,永无尽头。也因此,一场自杀,不是痛苦的终结,而是痛苦的开始。

如果生活很难,记得要放过自己。我们不能只追逐向前奔跑的动力,也要有跌倒后躺在原地喘口气的“魄力”。如果实在爬不起来,索性就让自己瘫一下,不够好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不是堕落,而是必要的休息。

有老话说,“当别人在乎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数人在乎你飞得累不累。”无论多数人还是少数人,比起别人的“在乎”,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明白,“飞得累不累”与“飞得高不高”同样重要。如果身体和心灵都已经进入疲倦状态,就不用再逼着它们高速运转。等到恢复好了,站起来重新开始也不晚。如果优秀很难,那就珍重平安。


一个人,不是一个孤岛。

在你身边,连接着一整片陆地。不要仓促告别!不要自杀!崩溃的时候,就崩溃好了。哀伤也是。但活着!好好活着!不为自己,也要为家人。

(文章来自“有来心理”公众号,关注可获取更多科普。)

分享:

65

相关推荐

为何焦虑、抑郁、自杀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前段时间,河南原阳县四名儿童被掩埋在土方下的新闻受到了广泛关注。虽说案件目前还没有更多细节,但我注意到,这条新闻把家长的监护责任又放到了聚光灯下。儿童一旦遭遇安...

张莹波有来心理诊室

2023/04/02阅读(4974)

抑郁症自杀概率是多少

"抑郁症的自杀率约10%-15%,首次与发作后的五年间自杀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首发抑郁患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会在未来五年以内复发,而随着抑郁反复发作,会引起患者功能残疾、生活质量下降,患者的自杀想法和行为实施反而会减少。另外,抗抑郁剂使用,对于青少年患者,用药早期需要特别注意,可能由于药物引起的自杀,这与药物提高了患者的精力和行动或行动力有关。抑郁症自杀几率是非常高的,部分重症抑郁患者会出现心情极度低落,也会出现思维迟缓等现象,如果不积极的进行治疗,还有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影响,比如会出现食欲减退、胸闷以及呕吐等情况的发生。所以在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时候,一定要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有自杀念头:首先,要了解抑郁症患者的一个重要心理病理特征是“思维反刍”。思维反刍是指患者经常过分沉溺于消极的思维中而无法自拔,也就是大脑里不停的思考一些不好的事情,特别是自我攻击、自责甚至自罪的想法。其次,当患者遭遇诸如考试失败、离婚、丧亲、恋爱失败、晋升失败、财产丧失、患有恶性疾病、中风等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个体的思维经常停留在生活事件的影响之下,不断的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这种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如果总是这样,我将不能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们反复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等内容。这种消极思维,反过来又会强化患者的负面情绪,聚焦于自我的思维反刍会增加悲伤、焦虑和沮丧的感觉。面临抑郁情况下,如果选择思维反刍的方式,会延迟加重抑郁的情绪,多数研究结果证实了思维反刍和抑郁情绪的正向关系。罪魁祸首之二是自杀念头与大脑结构有关,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确实有些异常。研究者通过一种大脑成像技术,检测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网络联系,发现位于大脑左半球,前额叶中部与执行功能有关的部位,白质的神经联系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有关。"

语音时长03:37''

李晓凤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2023/02/28收听(5430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