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确诊猩红热,鉴别发热咽痛皮疹类型很重要

2022-06-07 13:49阅读:

手机浏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 多数青少年以发热伴有皮疹来就诊,初步判断涉及发热伴皮疹的鉴别诊断,需要判断可能引起的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药物疹、猩红热等。如该病例患者以发热咽痛伴皮疹2天来就诊,根据查体及检查结果诊断为猩红热,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好转。而猩红热为链球菌感染,延误治疗可能出现并发症,所以早期明确诊断至关重要。


【基本信息】男、16岁

【疾病类型】猩红热、肺炎

【就诊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

【就诊时间】2019年4月

【治疗方案】隔离+抗感染治疗(阿奇霉素静脉点滴)+免疫增强剂(薄芝糖肽注射液)+抗菌素

【治疗周期】住院治疗9天,15天后门诊复诊

【治疗效果】各项指标恢复、病情痊愈


一、初次面诊

患者以发热、咽痛伴皮疹2天为主诉来院。患者2天前开始发热,伴有咽痛,体温波动于37.6℃左右,1天内出现皮疹,主要分布在头颈部,伴有皮肤瘙痒,以为是过敏,便自行服用地塞米松、依巴斯汀治疗,今日发现皮疹明显增多来院。查体后发现体温37.1℃,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无肿大,草莓舌,头面部、颈部、躯干均有密集的粟粒样皮疹,呈针尖大小,部分皮疹融合,疹间皮肤充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水泡音。化验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4.5×10^9/L ,中性粒细胞比例87.4%,肺CT提示双肺少许炎症。

诊断引发该症状的疾病类型,需要对发热伴有皮疹性的疾病,如水痘、猩红热、麻疹、风疹、药疹几种进行区分。而从发热后的出疹时间和皮疹形态看,可以除外水痘(病毒感染,24小时出疹,一般经过斑疹-丘疹-疱疹-结痂的过程)、麻疹(病毒感染,发热后3-4天才出疹,皮疹为大小不一的斑丘疹),风疹(病毒感染,24小时出疹,皮疹形态多变),药疹(有用药史)。综合以上,结合患者有发热、咽峡炎、典型猩红热样皮疹,血常规提示细菌感染,初步诊断猩红热并发肺炎,向家属交代需要隔离并抗感染治疗,预计住院1周以上。


680277.jpeg


二、治疗经过

入院后患者及家属对因合并肺炎比较焦虑,给与患者及家属一定的心理疏导和病情交代,增强了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按照猩红热的诊疗规范,需要进行呼吸道隔离治疗,给患者完善常规检查及详细询问病史,追问出患者10天前患有结膜炎应用过左氧氟沙星及氧氟沙星眼膏外用治疗,由于是外用药物,所以不考虑是药物引起的猩红热样皮疹。结合病史及各项检查及病原学结果,确诊为猩红热并发肺炎。由于该患者有青霉素及头孢过敏史,所以选择阿奇霉素静脉点滴。同时为了尽快恢复,给予患者一定的免疫增强剂,如薄芝糖肽注射液。


三、治疗效果

患者并发肺炎,降钙素原明显升高,所以治疗疗程需要延长,但该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入院后患者未再发热,咽峡炎逐渐好转,皮疹逐渐消退,皮肤瘙痒减轻,皮疹有少量脱屑现象。1周后复查各种异常指标均好转,血常规白细胞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比例8.5%(升高),降钙素原下降、CRP下降,继续巩固治疗后于住院9天复查,显示患者病情痊愈,予以出院。并嘱患者出院后继续口服抗菌素治疗,半个月后来院复查肺CT、血常规等检查。


四、注意事项

很高兴患者治疗后病情痊愈,各项指标恢复,但还需注意几点:

1、出院后继续口服抗菌素治疗,不要自行停药,并时刻观察病情,半个月后来院复查;

2、猩红热不是终生免疫,可能再感染链球菌,所以病情恢复后建议逐渐增加运动量,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提升机体免疫力,并且出院后保持清淡饮食,有助于病情的完全恢复;

3、猩红热皮疹为充血性皮疹,可伴有皮肤瘙痒,出疹后会有脱屑现象,属正常现象,不必恐慌。一般皮疹越严重,脱屑越明显,不会留有疤痕。但瘙痒时,尽量不要搔抓,一旦抓破会引起皮肤细菌感染,还会遗留瘢痕。


五、个人感悟

1、猩红热主要以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为特点,为细菌感染,所以,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这可与病毒引起的发热伴皮疹性疾病,如水痘、麻疹、风疹相鉴别。水痘、麻疹、风疹化验血常规通常提示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单核或淋巴细胞比例会有所升高。药物引起的皮疹可以表现为猩红热样皮疹,也可以伴有皮肤瘙痒,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而猩红热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也可增多,且有时与药疹难以区分,所以需要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用药史,以区分药疹与猩红热;

2、出现发热皮疹要积极就医检查,判断是哪种疾病引起的,并进行对症治疗。如果是猩红热引起的,首选青霉素,所以如果青霉素过敏,要及早告知医生,可以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症状缓解后也要遵医嘱用药加强疾病的改善,并出院后定时复查,以确保疾病康复。

分享:

46

相关推荐

02:17

猩红热皮疹出现在发热后几天

曾艳丽河南省人民医院

2023/05/30播放(68143)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