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生鱼导致肝吸虫病,这种寄生虫病藏在“吃”里

2022-05-27 11:53阅读:

手机浏览

(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为了保护患者隐私,以下内容里的相关信息已进行处理)

摘要:42岁女性患者近期觉得没力气、食欲下降,逐渐发现眼睛和面部开始变黄,到医院一查肝功,发现胆红素水平升高,发现肝损伤,最后确定是因为吃生鱼引发肝吸虫病所致。肝吸虫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胆道系统的寄生虫,虫体可以导致患者胆道堵塞、肝损伤,通过抗寄生虫药、保肝药,以及不吃生鱼来清除寄生虫,治疗7天后病情好转。


【基本信息】女、42岁

【疾病类型】肝吸虫病

【就诊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就诊时间】2022年5月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抗寄生虫药物吡喹酮+保肝药物阿拓莫兰、甘乐)+生活饮食调理(不吃生鱼)

【治疗周期】药物治疗7天,每半年门诊随访

【治疗效果】7天后复查症状减轻、食欲体力恢复、肝功好转


一、初次面诊

今天门诊来一位中年女性患者,一进门就能发现她面色发黄,患者朋友拿出了她在本地医院就诊时所查的肝功能报告,提示转氨酶和胆红素几项指标均有所增高。随后,我开始询问她各种与肝损伤相关的病史。通过询问病史,发现患者不舒服已经有10多天了,最开始只是有些没力气、食欲不好,逐渐家人发现脸色和眼睛开始变黄,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肝损伤,表示可能是喝酒引起的,点滴保肝药4-5天症状仍不见好,所以来就诊。在详细聊病史的过程中,得知患者虽有饮酒,但是近期没有大量饮酒,以往多年也是喝啤酒居多,酒量不是很大,以前也没有长期、大量使用特殊的药物,在询问下,患者自诉以往每年有吃生鱼的习惯,江边打捞上来未经烹饪的鱼,切片后直接以葱姜拌着食用,此时的初步判断为肝吸虫病。随后相关检查提示血常规中嗜酸粒细胞增高,肝脏彩超显示肝轻度增大、胆管轻度扩张、胆管壁毛糙、粪便肝吸虫虫卵(+),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肝吸虫病。


2117a36064d8648435db89819ee095f.jpgb38f8a5ed8cfa1e972fcb5b70f4d080.jpg


二、治疗经过

考虑到肝吸虫病有着特殊的传染途径,可以反复感染,因此,特意向患者询问她的饮食习惯,向她科普预防肝吸虫的知识,让家属也做一下检查。首先让患者杜绝吃生鱼的习惯,并且由于患者目前存在肝损伤,消化症状明显,在生活方式上建议清淡软食、绝对戒酒,多吃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其次要进行抗寄生虫治疗,给患者使用吡喹酮治疗。最后还要进行保肝治疗,减轻肝损伤,一般常用的保肝药物有阿拓莫兰、甘乐等均可使用。在抗寄生虫的同时,还要密切监测肝功和肝脏彩超,逐步清除感染后,肝功能才有可能稳定。


三、治疗效果

患者在抗寄生虫初期,肝功仍会有一定波动。但使用保肝药物1周左右,感到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和体力均有改善。初期抗寄生虫的药物,选用吡喹酮使用了5天,随后继续监测血象、肝功能以及粪便寄生虫卵镜检,连续1周3次粪便虫卵阴性,提示患者治疗效果好。由于患者肝功能胆红素水平仍在临界值范围,稍高一点,建议出院后继续口服保肝药物持续1-2周,监测肝功能和血象。随后每半年复查肝功及肝脏彩超,避免重复感染或者复发。


四、注意事项

很高兴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得到有效改善。早期肝吸虫感染可以通过抗寄生虫、保肝达到治疗效果,但如果感染时间长,已经对肝脏以及胆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就要随后定期复查、保肝治疗或者延长抗寄生虫疗程。出院后也需注意改变饮食习惯,避免吃生鱼,注意厨房卫生,砧板需要生熟分开使用。并且出院后需要监测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肝功能、粪便寄生虫卵以及肝脏彩超,如果再次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


五、个人感悟

1、肝吸虫病是一种通过吃生鱼获得的寄生虫病。在一些高流行区比如沿江地区高发,长时间吃生鱼或者蔬菜经砧板有虫卵污染后未完全煮熟,均可导致肝吸虫疾病。需注意深海鱼,比如三文鱼不传播肝吸虫,但市面上“假三文鱼“,还有鲑鱼也需当心;

2、肝吸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很多患者朋友直到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梗阻性黄疸后才发现,临床上发现不明原因肝损伤以及黄疸时,应该详细询问患者所在地区流行病学以及饮食习惯,警惕肝吸虫病的发生。若如该患者确诊为肝吸虫病时要进行对症治疗,并严防疾病复发;

3、肝吸虫病使用抗寄生虫药,一般治疗效果好。但如果感染时间较长,虫体梗阻较为严重或者合并有严重细菌感染,则有可能导致重症感染菌血症,需要外科支架引流的综合治疗。

分享:

95

相关推荐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