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认知误区,战胜高血压!

2023-06-25 05:04阅读:

手机浏览

  血压本质上是血管内流动的液体对血管壁形成的侧压力,其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变化,收缩期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称为收缩压,舒张期血液对管壁的侧压力即舒张压。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即为高血压。
  高血压常常杀人于无形,被称为无声的杀手,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控。纠正高血压诊治过程中的错误认知,教育风险认知意识、重视目标管理和随访,必定能战胜高血压。
  第一步:高血压发现要“趁早”
  高血压诊断相当简单,一个血压表就能搞定,之所以存在延误诊断在于不测量,等到头晕、头痛等症状出现时再去测量常常为时已晚,这一点临床非常常见,年轻人尤为严重。年轻人常自恃健康,懒于查体,即使发现血压高也迟迟不选择治疗,总是希望“等一等”,等到不再年轻再治疗往往已酿成大祸。疾病重在预防,防要比治更能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今年的新冠疫情就是明证。
  中国高血压发病率达30%,且仍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日渐提前,作为社会和家庭中流砥柱的中青年高血压更是成为高血压群体中的“生力军”,如果不早防早控,10年至20年后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堪设想。因此,在此提醒要重视体检以“趁早”发现高血压,对有家族史的个体更要重视早期发现的重要性。
  第二步:监测血压,走出测量认知误区
  血压监测对高血压患者很重要,诊室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24小时血压监测哪一个更能反应血压真实状况?
  诊室测量的血压真的更准确吗?事实上嘈杂的诊室环境下测量的血压通常要高于家庭血压,相比较而言,家庭自测血压更能反应正常生活场景下的真实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存在的误区在于认为测量频率越多越好,更有甚者1小时测量1次血压,此做法反映患者对血压的焦虑,不能反映真实血压状况,事实上,每日监测晨起、午后、睡前血压即可。血压时时刻刻都在波动,24小时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血压峰值、谷值、平均值和日夜变化节律,对评估心血管危险度、制定治疗方案、评估药效很重要,但这一点同样容易被轻视。病人误以为增加自测频率就能达到24小时血压监测的效果,频繁的测量非但不能反映血压的真实情况,还徒增焦虑,更无助于了解夜间血压状况。而夜间血压不适当升高和过度下降较日间血压对身体的损害更大,因此实现精细化血压管理需要在服药前后进行24小时血压监测。
  第三步:病因探究不可少
  总体高血压人群中95%属于原发性高血压即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只有5%能查到病因称为继发高血压。但中青年高血压群体继发高血压比例明高达40%,难治性高血压人群近20-30%存在原发醛固酮增多症,因此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有必要在首次诊断时进行病因筛查,重点从肾脏和内分泌角度筛查;对难治性高血压病人要注意筛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第四步:风险认知意识
  血压水平不同、存在的危险因素数量不同、合并的器官损伤和临床疾病不同,患者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不同。评估风险的目的在于明确风险度、确定最佳目标值,从大局出发进行整体管理,不只是关注血压本身以推迟首次发生心脑血管病的时间,降低致残和死亡风险。
  进行风险评估,不仅要了解生活习惯、查明血液中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还要判断高血压的靶标器官是否存在损伤以及是否有其它临床疾病,这一过程很繁琐,但适当了解有助于对自身健康状况做出判断。
  第五步:生活方式改善贯穿始终
  高血压病因不明确,但与高盐摄入、烟酒刺激、多吃少动、情绪刺激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治疗中常见的误区之一在于重药物治疗不重生活方式改变。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因此,打败高血压需要从日常起居,饮食习惯开始,尽早改变长期坚持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第六步:力争目标化管理
  测量方法不同,血压目标值不同;心血管风险不同,血压目标值也不同,因此要注意测量方法以及心血管风险的差异,了解目标值,力争达到血压最佳目标以最大程度减低心脑血管风险。
  测量方法导致的差异化达标概念:诊室血压控制<140/90mmHg或家庭自测血压<135/85mmHg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日间<135/85mmHg,夜间<125/75mmHg均属达标。
  心血管风险的差异化达标概念:低危患者<140/90mmHg,中高危患者<130/80mmHg为达标。
  血压受容量和血管腔的影响,容量与管腔匹配若斗榫合缝则血压状况最佳,容量多管腔小血压升高,如同汛期黄河水上涨对河岸压力升高一样,容易导致决堤和河岸受损;相反容量少管径宽血压降低,好比黄河水量减少导致断流引发干旱一样。
  达标概念并不是绝对的,颈动脉重度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以及高龄患者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适当提高达标值,避免脑缺血。
  第七步:强化随访意识
  高血压患者常重开药不重随访,自以为吃药就万事大吉,至于血压有没有良好控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高血压的精准治疗不仅要按照个体化发病机制选择合适的有器官保护作用的降压药,还要追求最佳的药物剂量和最佳服用时间,争取血压时时达标、持续达标,一步一个脚印,战胜高血压!

分享:

68

相关推荐

颈椎病的认知误区

颈椎病的认知误区,在临床当中,有很多病人就医时,会问大夫,说颈椎经常听到咔咔的响声,是不是得了颈椎病?实际上这个咔咔的响声,只是颈椎关节的一个异常的活动,它有时是一个关节的微抽动,或者是筋膜的卡顿引起的声音,并不是诊断颈椎病的主要依据。诊断颈椎病首先还是要明确,他有没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就是有没有从影像学来证实,有颈椎退变的表现。另外,还需要相应的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印证。三者合一,就是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相互印证之后,才能诊断颈椎病,因此不能够简单的依靠颈部的弹响,就诊断颈椎病。但是反过来说,有很多的颈椎病的患者,确实也存在着颈椎的弹响,这个弹响实际上也是主要的表现之一,但是这个弹响不一定就是颈椎病;另外有一些病人可能会认为,年轻人不会得颈椎病,但实际上现在随着这个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年轻人得颈椎病。因为颈椎退行性改变,是始于出生就开始的,并不是随着年龄到中老年以后才开始,所以有很多年轻人不注意,长期的低头看手机,或者是不良的姿势,就有可能引起颈椎病的发生,所以现在青少年的颈椎病发病率也是逐年的增加。另外,有一些老话,总认为高枕无忧,其实这也是不对的,过度高的一个枕头,也会引起颈椎结构的改变,从而诱发颈椎病发作。因此,合理、合适的使用枕头,也是预防颈椎病里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音时长02:14''

冯敏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2023/07/17收听(54662)

高血压疾病的治疗误区!

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高,但知晓率及治疗率,以及血压达标率都比较低。许多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就不吃药。还有一部分患者,总担心一...

赵宏伟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2023/10/10阅读(3175)

高血压治疗的几个常见误区?

  高血压病虽然人们已经很熟悉了,但临床上我们经常发现,很多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的治疗认识还不够,导致血压控制不好,降压治疗不达标。常见的治疗误区有:1.没有症...

沈祥立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2023/06/09阅读(25284)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8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