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患者出现一侧上肢麻木症状,这个时候往往患者第一感觉就是想到是不是颈椎出现问题了。确实,颈椎部位产生的神经压迫是会引起胳膊和手的麻木症状的,但是不是出现了上肢部位的麻木就一定是颈椎病?我们说临床上并非这样简单。
上肢的神经走行路径比较长,在这个路径当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有可能出现上肢的麻木、疼痛症状,颈椎问题并非唯一的原因。现在我们把上肢神经压迫的问题剖析一下。人的胳膊上的神经是从哪来的?普通民众的科普认识应该是没有问题,胳膊上的神经主要是从颈椎发源出来的。但是有一点需要澄清,从颈椎上发出的神经并非都到胳膊上来了,人的胳膊上的神经也不都是从颈椎发出来的。所以首先我们需要把上肢的神经,也叫做臂丛神经的解剖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科普化的介绍。
我们都知道人体有七节颈椎,那么相应从这七节颈椎上面就发出了七对嵴神经,也就是颈椎的七对神经。这七对神经,其中的第一对到第四对是不往上肢走的,这第一到第四队的颈椎神经主要分布到人的颈部和头的后部,也就是枕部去了,所以这四对神经是不参与臂丛神经的构成的。
颈椎的第五、第六、第七对神经,还有胸椎的上段(第一,第二对)神经构成了臂丛神经,这些神经是向人的上肢走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上肢出现的问题是和颈椎的下部神经有关的,而并非和全部的颈椎神经有关。那么,颈椎下段的这部分的神经从颈椎发源以后,是怎样走行才到达了人体的手部呢?首先,神经要从颈椎两侧的小孔,我们叫做椎间孔出来,形成颈部的神经丛,解剖学上叫作颈丛。颈丛形成以后,首先要经过腋部,也就是人的腋窝,继续向上肢走行。腋部和腋部以下的神经,叫作臂丛。臂丛围绕着腋部的动脉和静脉走行,通过腋窝,然后沿上臂再往下走。下一个环节要经过人体的肘部,进一步形成分支,向前臂,也就是我们的小臂走行。神经通过小臂后,下一个环节是人体的腕部。神经经过腕部以后再形成更细的,更具体的分支,向上肢的末端,也就是手指的尖端继续分布。所以我们说臂丛神经是从颈椎发源,经过腋窝、肘部、腕部在最终到达手指的。
从我们对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的介绍可以看到,上肢的神经在走行过程当中要经过几个关口,首先是颈椎部位出来的地方,椎间孔是一个关口,腋窝是一个关口,肘部是一个关口,腕部是一个关口。通过这几个关口才能到达远端肢体,也就是手指的部位。在这几个关口如果出现了问题,神经受到了压迫都可以引起上肢的症状,比如说酸麻,甚至无力,肌肉萎缩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确了,并非上肢出现症状,就一定是颈椎的问题引起的。现在我们就从上到下把上肢神经走行过程中的几个关口理一理,看都有哪些问题会出现上肢的麻木症状。首先是颈椎,颈椎的神经根在出椎间孔的时候,如果出现了椎间孔里的骨质增生,压迫到神经产生水肿,是一定会出现症状的。如果在腋窝部位出现如软组织增生,新生物,或者是血管的炎症,筋膜的炎症,韧带的炎症,引起水肿,压迫到神经上面,也可以出现肢体远端的,就是胳膊或者手上的麻木症状。下一个环节到了人体的肘部,肘部有一个解剖结构叫做肘管,主要是由骨骼和韧带形成的一个相对狭窄的骨性管道。神经从肘管中走出的时候,如果这个部位出现了问题,比如说骨质增生,韧带韧带肥厚,压迫到神经也会出现上肢的症状。我们再看腕管,我之前的一篇科普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腕管综合征的问题。腕管受到劳损性因素影响的几率更大,因为我们每天都要使用手腕,不管是敲击键盘,骑自行车扶把,还是使用鼠标,都会引起腕管的劳损。腕管压迫神经以后症状可能会更明显,远端的手指会出现严重的酸,麻,胀或者是出现无力,肌萎缩。
所以除了颈椎之外,一旦出现上肢的麻木症状,我们还应该想到腋部,肘部和腕部这些部位出现的问题都有可能是问题的原因所在。
针灸治疗对于包括臂丛神经压迫在内的一系列的周围神经损伤都是非常有效的。因为针灸可以直达病所,比如说某个部位出现了神经的压迫,在局部取穴可以直接把刺激送到水肿的部位,达到消除水肿,舒经通络的目的,这个是其他的口服药物所达不到的。具体到臂丛神经压迫,我就以我个人的临床经验举例,介绍一下在治疗这种类型的患者当中,怎么考虑取穴的问题。当我们不明确患者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压迫(通常需要借助肌电图检查才能确定压迫位置),导致患者出现上肢酸麻症状的情况下,我们取穴一定要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所以我在治疗臂丛神经压迫的时候,取穴首先取颈部夹嵴穴,夹嵴穴正好是颈椎的神经根从椎间孔出来的地方,如果这地方有压迫,针刺夹嵴穴能够解决。第二要取腋部的穴位,比如说极泉穴,肩前穴,肩后穴。刺激方式可以选用芒针进行针刺,针感可以直达病所。第三我们要取肘部穴位,比如说曲池,尺泽,小海,如果在肘管当中出现了神经压迫,这几个穴位具有很好的效果。下一个环节我们对于腕部的取穴也要注意,比如说外关穴,合谷穴这两个穴位。我们有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这两个穴位对腕管部位出现的神经压迫效果是非常的好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则性的介绍,实际上取穴没有这么简单。根据患者部位的症状的轻重也会有加减,另外在刺激方式上面,哪些穴位该用电针,哪些用艾灸,临床上要根据医生的经验给予具体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