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60岁、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rnmHg,就称之为老年高血压,若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则称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有其自身的特点。
1.收缩压增高为主
老年人收缩压随增龄升高,舒张压60岁后呈降低趋势。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是心脑血管事件更重要的独立预测因素。
2.脉压增大
脉压是反映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与生理性老化和多种导致血管老化的疾病相关。脉压增大是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定义为脉压>40mmHg,老年人的脉压可达50-100 mmHg。多项研究显示,老年人脉压与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卒中和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另有研究显示,老年患者的脉压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不优于收缩压。
3.血压波动大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易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的变化明显波动,清晨高血压多见。老年人血压波动增加了降压治疗的难度,需谨慎选择降压药物。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冠状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及颅内动脉病变等,血压急剧波动时,心脑血管事件及靶器官损害可显着增加。
4.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卧位改变为直立体位(或至少60°的直立倾斜试验)3min内,收缩压下降≥2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同时伴有头晕或晕厥等脑循环灌注不足的症状。老年患者由于血管硬化,动脉顺应性降低,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当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或使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精神类药物时更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在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治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卧、立位血压。
5.餐后低血压
定义为进餐后2h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餐后收缩压<90 mmHg,并于进餐后出现头晕、晕厥、心绞痛等低血压相关症状。
6.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健康成年人的夜间血压水平较日间降低10% -20%(杓型血压节律)。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非杓型)或>20 %(超杓型),甚至夜间血压反较自天升高(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更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老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发生率可达60%以上。与年轻患者相比,血压的昼夜节律异常与老年人靶器官损害关系更为密切。
7.诊室高血压
又称白大衣高血压,指患者就诊时由医生或护士在诊室内所测血压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mHg,而在家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不高的现象。老年人诊室高血压常见,易导致过度降压治疗。对于诊室血压增高者应加强血压监测,鼓励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必要时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是否存在诊室高血压。必要时校对血压计,避免测量误差。诊室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代谢异常,心脑血管风险增加。
8.多种疾病并存,并发症多
老年高血压常伴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部分患者多种疾病并存。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更易导致或加重靶器官损害,显着增加心脑血管病死率及总死亡率。部分老年人高血压及伴随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应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老年患者脑血管病常见,应注意筛查和评估。若患者存在≥70%的双侧颈动脉狭窄或存在严重颅内动脉狭窄,过度降压或血压波动可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