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早搏有什么危害

2023-12-29 18:58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频繁早搏危害具体有以下几点:

1、可能引起患者主观体感不适,如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2、可能引起严重临床问题,如某些部位出现室早,从而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可危及生命。

如为心肌缺血、病毒性心肌炎、严重电解质紊乱等造成早搏,需针对病因进行积极干预。绝大部分早搏不会危及生命,但患者仍需引起警惕,积极治疗。

分享:

378

相关推荐

早搏的危害有哪些?

早搏的危害主要还是和它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以及早搏的数量相关的。比如一些病人,他没有基础心脏病,身体状况一直很好,而早搏的数量也非常少,像这种病人可能相对来讲,它的危害是相对比较小,更多的可能是他的自身症状对他造成的困扰。而对于有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比方室性早搏,它的危害就相对比较重,像缺血性心肌病和扩张性心肌病的病人,如果发生室早,数量也比较多,可以影响到心脏的泵血功能。某些室早还可能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比方室性心动过速,或者是室颤,而室速和室颤这两种心律失常,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轻的可以引起头晕、晕厥,重的可引起猝死。这也是我们目前在心律失常方面是一个着重关注的领域,也是将来研究和治疗的一个重点。在此,我可以以一类早搏所引起来的心律失常来作为例子,就是室性早搏。室性早搏在某些有结构性心脏病病人中,它可以引起室速或者室颤来,比如我们之前刚遇到的一个病人,他很年轻,也就是50岁左右,但他之前得过心梗,心梗之后心肌局部有疤痕,这个疤痕它有个室早,他就是在这种结构性心脏病的基础之上,触发了室速,而且室速的频率非常快。我们正常人窦性心率情况下,心率也就是60-100次/分左右,但这个病人因为有缺血性心肌病,然后室早触发了室速,他的心率达到了200次/分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血压就从我们正常的血压,比方120/80mmHg降到了高压70mmHg,低压甚至50mmHg、60mmHg的这种情况,血压太低,病人就突然的晕厥。这种病人就是由于室早触发了室速,这是很严重的一个病例。他将来的治疗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先要装上ICD,也就是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这种机器可以保命,一旦发生室速,这个机器可以及时的识别,然后进行相应的除颤治疗,可以及时转成窦律。而在这个基础之上,如果室速还是很频繁的发作,我们还可以进行射频消融的治疗。什么是射频消融治疗呢?也就是我们通过心电生理的方法,找到室速或室早的部位,然后我们再精准的把它的关键部位给打掉,让它不再发生室早,或者有室早不让它再引起室速,这样可以从根源上来进行治疗。所以对于合并结构性心脏病,也就是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植入ICD,同时再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是目前最优化的,也是最佳的治疗。而且很多病人都接受了这种最好的治疗,大大的改善了症状,延长了寿命。

语音时长04:02''

丁立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2017/07/10收听(30300)

频繁早搏的治疗方法

"早搏的这个治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考虑:第一、纠正病因,去除病因,有好多早搏是生理性的,也有好多早搏是病理性的,比如本身存在缺血性的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或者是应用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首先要进行病因的治疗。第二、判断是否可以采取这种对症的治疗,要权衡利弊,因为一些治疗心律失常、早搏的药物本身就有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权衡利弊,如果是没有心脏病的这种早搏,而且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不建议一定要用这个药物来进行治疗,只要做好随访,比如复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做心脏超声,看有没有病变就可以。第三、对症治疗,比如可以用抗焦虑、镇静的药物,但是如果必须要进行治疗,就可以采取β受体阻滞剂,或者是非二氢吡啶类的钙离子拮抗剂进行治疗,也可以选用三类的胺碘酮这个药物来进行治疗,这些药物都是以对症就可以,不要是治疗,吃着药,目的就是让早搏一点都不发作,这样是不好的,只要症状能明显的消退就可以。第四、针对合并有心脏结构性病变的病人,比如有心肌病、冠心病,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再根据不同的合并疾病来选用相应的药物,这个相对来说就比较专业、复杂一些,比如冠心病病人适合用β受体阻滞来进行治疗,相应其他疾病的病人也有相应治疗的方式和方法。第五、如果确定有明显的、频发性的早搏这个症状,持续服用药物有相应的禁忌证,效果不好,也可以考虑来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来进行辅助的治疗。"

语音时长02:22''

王佐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2020/04/19收听(88438)

心脏早搏的危害

  心脏早搏的危害主要根据心脏早搏的类型、早搏的数量以及早搏严重程度等方面而定,不可一概而论。如果是室性早搏患者,形态各异且数量特别多,一般危害较大,可能引起...

郑春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2020/04/29阅读(3463)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48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