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早衰

2023-09-25 09:53播放 : 41375

手机浏览

视频内容

并没有子宫早衰的疾病,但是有卵巢早衰的疾病,卵巢早衰属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最终结局。针对于40岁之前卵巢功能就已经开始逐步下降,逐步接近围绝经期,甚至已经直接迈入到绝经期的部分女性来讲,由于其卵巢过早失去了排卵、分泌激素的功能,所以被称为早发(性)的卵巢功能不全。

当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继续发展下去,完全丧失、分泌雌孕激素、排卵等功能,此时卵巢就已经相当于绝经之后的卵巢表现。因此出现的症状,也与绝经之后的症状相关,比如可能在卵巢功能下降时就开始出现了月经紊乱。

此时由于稀发排卵或者不排卵,而体内又会有一定的雌激素刺激,容易导致子宫内膜的增生。子宫内膜增生没有定期排卵,没有定期孕激素拮抗,将会一直增殖。

当其增殖过厚的时候,由于血供不足、营养不够充分,就会导致不规则的剥脱性出血。此时在停经较长的时间之内,又开始出现了较多、不规则、时间较长的大量阴道出血。

关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女性,大多数的首要表现其实都是月经紊乱、月经不规律。同时到医院进行相应的检查,进行卵巢激素水平的测定时,可能发现卵巢的功能已经开始出现逐渐衰退,甚至部分指标已经符合了绝经后的改变。

所以针对于此类女性,除了出现激素水平下降所导致的月经紊乱的症状之外,还可能提前出现很多围绝经期的症状。如心悸、耳鸣,以及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出现的失眠、潮热、出汗等。有时还会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抑郁、情绪低落、情绪暴躁等,都与围绝经期女性相似。

而关于女性的不孕症,或者生育能力大幅度的下降,则是由于卵巢排卵功能大幅度的下降所导致。由此可见,关于卵巢早衰的症状,其实和围绝经期相似。

分享:

93
同科室医生推荐

预约挂号

在线问诊

周隽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三甲
¥70
去咨询
擅长: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有较深认识,对妇科良性疾病的诊治也有丰富的经验,致力于微创治疗妇科良恶性疾病,技术娴熟。宫颈癌、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息肉、月经不调、阴道炎、卵巢癌;对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有较深认识,对妇科良性疾病的诊治也有丰富的经验,致力于微创治疗妇科良恶性疾病,技术娴熟。
董立斌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东莞市黄江医院
¥40
去咨询
擅长:妇科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各种类型流产、宫颈病变、盆腔炎、性传播疾病、阴道炎、卵巢肿瘤等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识别异常产程,熟练进行剖宫产操作。
精选
李佳琦 副主任医师 妇产科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三甲
¥30
去咨询
擅长:妇科疾病、女性不孕症、卵巢囊肿、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堵塞、阴道前后壁膨出、子宫内膜疾病、输卵管疾病、宫颈疾病、卵巢疾病等,熟练开展各类宫腹腔镜手术(宫腹腔镜下复孕术、卵巢囊肿剥除、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肌瘤挖除术、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子宫全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除、附件切除术、输卵管开窗、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切除、阴式子宫全切、阴道前后壁修补等手术),及高危妊娠管理。
查看更多妇产科医生

相关推荐

子宫早衰是怎么调理

通常子宫是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分泌的激素所影响,子宫没有早衰的诊断,也没有这样的概念。子宫的衰竭通常是由于子宫内膜的萎缩和子宫的萎缩不来月经、闭经等,通常是由于卵巢功能早衰伴发的症状。预防子宫早衰的调理,主要是从卵巢功能的调节中去预防,卵巢的早衰主要从心理用药、规律的房事和饮食几个方面的做综合的调理,具体如下:1、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抑郁直接影响到卵巢和生理功能,长期的肝气郁结势必会直接影响卵巢功能,同时要避免久坐、长期的熬夜,不要盲目的自行用药。激素不足会导致卵巢的过度刺激,产生很大的副作用,每天摄取高钙食物可以降低卵巢癌发生的风险。2、咨询医生可以采取食用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多种维生素,缓解卵巢衰竭的速度,同时都要增加富含叶酸的食物,以降低女性卵巢肿瘤的发生率。3、不要用劣质的染发剂和增白化妆品,劣质的染发剂和增白化妆品含有比较高浓度的苯和汞化合物,同时洗剂中还含有烃类的替代物,烷基硫酸钠等成分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吸收,直接对卵巢功能造成损害。4、要保持规律的性生活,规律的性生活会有会对女性有很好的内分泌环境,有利卵巢的健康,但是要避免房事过度,频繁的房事会直接损伤肾精、肾阴和肾阳等,导致肾气的衰竭,直接会导致卵巢功能的衰竭。5、要加强均衡的营养,加强锻炼,要适当的增加营养,多食含有丰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多吃豆制品,因为豆制品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是优质的天然植物雌激素,对于改善卵巢功能,预防卵巢功能衰竭有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给小剂量的雌激素替代。

语音时长03:02''

王少为北京医院

2020/04/17收听(4555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418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5)第 00017 号
中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43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4)3718-184
网站备案号: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5 北京纵横无双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