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改善动脉硬化

2023-08-21 11:01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动脉硬化是常见疾病之一,多发于老年人,近年来动脉硬化逐渐有年轻化的趋势。动脉硬化主要是因为动脉内脂质沉积物沉积于动脉壁上,导致动脉壁形成动脉硬化斑块,斑块会钙化变硬,因此称为动脉硬化,其治疗需要针对斑块来进行,具体如下:

1、生活治疗:饮食清淡,避免进食含脂肪过多的食物,并绝对戒烟,以及保持一定运动来消耗体内多余能量;

2、药物治疗:目前多采用他汀类药物,如立普妥(阿托伐他汀)、可定(瑞舒伐他汀钙片)等,其主要功能是稳定动脉硬化斑块,防止斑块破裂以及斑块脱落等。

因此,改善动脉硬化是综合治疗的措施,除饮食、药物以外,最重要的是进行适当运动。

分享:

30

相关推荐

动脉硬化如何改善

"动脉硬化是跟年龄密切相关的一种生理性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硬化发生的概率非常高,就像人老了容易出现白头发,容易出现皮肤皱纹一样,这不可逆转。这就是每一个人老了之后都会出现的生理性现象,所以大家要客观认识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现在随着保健意识的增强,会进行常规体检,包括胸部CT或者超声的检查,可能会经常提示动脉硬化。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想到是一种生理性现象,不需要进行干预和治疗,就像出现皮肤皱纹和白头发的时候,去染发解决白头发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不可避免。对于动脉硬化不要过于紧张、害怕、担心,这个时候要去查看一下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血糖异常就可能会导致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硬化看似比较接近,实则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概念。动脉粥样硬化恰恰代表身体可能出现了病理性改变,需要警惕和重视,由此发展可能会导致出现脑梗塞或者冠心病。对于动脉硬化无需进行处理,而动脉粥样硬化恰恰需要进行警惕,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评估到底是高危人群、中危人群,还是低危人群,这样才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尽可能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

语音时长01:41''

吕永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023/03/23收听(33672)

动脉硬化是怎样造成的

"正常的动脉有弹性,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动脉如果变硬,这种情况叫做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动脉的内膜,开始出现了脂肪酯质的沉积、纤维的增生和钙质的沉着,这些东西形成的就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可以在身体的各个大动脉或者中动脉,例如冠状动脉、脑动脉、颈动脉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多危险因素,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就可以有效的延缓或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例如血脂高、血糖高、血压高,这三高就会造成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所以先要做到监测,控制好这些血脂、血糖和血压的异常。另外还有些其他的危险因素也可以避免,例如不运动、吸烟、肥胖、高尿酸血症,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动脉硬化加重,也是要注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这样才能在它发生的时候进行有效的预防。如果已经发生了动脉动脉硬化也不要特别紧张,像刚才说到到的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要根据动脉硬化的危险程度、具体的合并症、脏器的情况,例如是出现了脑血管病还是心血管病,采取对应的治疗,医生往往会根据情况采取抗血小板的治疗,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服用他汀类的降脂治疗,这样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语音时长02:00''

王佐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2020/05/01收听(50480)

怎样改善高低肩

"双肩不等高也就是俗称的高低肩,在平时的青少年人群当中并不少见。出现高低肩,家长或者儿童本身也比较着急,高低肩的原因临床上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功能性因素,这类患儿一般高低肩程度不重,脊柱往往没有侧弯的畸形,常见于某一类的习惯,比如长期只是一侧肩膀背书包,或者长期某一侧的侧卧睡觉,或者生活习惯引起来的高低肩。这种类型一般都是功能性的,只要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做一些适当的脊柱操,大多数可以缓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排查,是否有脊柱侧弯或者骨盆不平衡引起来的高低肩。第二、结构性因素,如特发性的脊柱侧弯、脊柱畸形、脊柱旋转,或者由于骨盆的倾斜,比如双下肢不等长、继发骨盆倾斜,而引起的高低肩。这类往往需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处理,如双下肢不等长,可以通过改变双侧的鞋底厚度来恢复部分平衡,当然重度的不等长可能就需要手术来延长、恢复双下肢的等长。如果是脊柱侧弯,则需要按照脊柱侧弯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以上的分析,如果是轻度的高低肩,平时可以做一些拉伸、松解的活动,如可以进行单调的旋杠,或者对腰背肌可以进行特殊的肌力训练,比如加强力弱一侧的腰背部肌肉恢复、左右侧肌肉的平衡。同时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用高侧肩膀过多地做一些支撑动作,尽量双手在同一平面工作,同时可以练习瑜伽等等,来帮助轻度高低肩功能的、畸形的恢复。"

语音时长02:37''

李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20/03/27收听(25376)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360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