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孤独症的症状

2018-11-15 19:08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孤独症患者与外界沟通通道匮乏。患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最主要的表现是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兴奋点和爱好与常人不同。所谓孤独应是最生动的描述。患儿不与外界沟通和交流,只与母亲沟通,甚至忽略父亲、爷爷、奶奶等其他成员存在,因此孤独症的孩子很难看顾。患儿会有异食现象,或单吃某种食物,拒绝其他食物,或者单看某个影片。曾经见过一个孤独症孩子,只看《熊出没》,不能用其他影片替代。或者只看一种颜色的书,如绿色的书或者深蓝色的书,其他再生动的东西均不感兴趣。有些家长或者学者给这类孩子取名为来自星星的孩子,说明孩子喜怒哀乐的表达方式我们无法读懂,我们的世界孩子不愿了解,因此无法沟通。这类孩子如天外来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分享:

179

相关推荐

孤独症的症状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以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言语发育迟滞、兴趣和活动内容局限,以及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特征的,广泛而严重的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此病一般在两岁半前就会表现出来,并会影响患者的一生。孤独症的主要症状:一、人际关系障碍,主要表现在没有依恋行为,不理人,自己玩自己的,不缠人,不会像一般孩子那样缠着大人不放,不喜欢别人抱他、逗他、陪他玩,把父母视为生活的工具,有物质需要时才会去拉妈妈的手,平时没事就不理妈妈。另外,对亲人和生人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别,看到妈妈来了,爸爸下班了,不会表现出特别的高兴,常常没有多大反应。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不认生,对人、团体游戏活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找人玩,很少主动参与人群的交谈。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人会在人际关系上有所进步,但仍对人不感兴趣。二、沟通障碍,主要表现在语言沟通障碍,即通常所说的语言发育迟缓。许多家长之所以带孩子到医院,就是因为孩子好几岁了还不会说话,主要表现还有吐字不清,说话速度太快,音调太高或太低,说个别字词,不说完整的句子难以交谈,如被动回答、答非所问、重复提问、话题单一。人称代词用错,常常是不用人称代词,我与你混淆。另外,非语言沟通障碍,不使用眼神传递信息或感情,眼光常飘忽不定,不会使用手势、表情、身体动作与人交流。三、刻板行为,主要表现对人、物的固定反应,对亲人或生人的说话的固定,做固定的动作,不懂得应人,因时、因地而改变,对待玩具或者某些物品有固定的排放或者摆放,摆弄方式,对于某些物品有依赖性。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固定的仪式,如吃饭、睡觉、上厕所前后及出门前后和刚回到家时,会说不同的话做固定的动作,既仪式性行为。此外,自我刺激,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对自己的身体有固定的使用方法,例如斜眼看人、走路踮脚尖,比如大叫大笑、自言自语等,用手摸嘴巴、耳朵或者身体其他部位,玩手指、拍手跺脚、身体前后摇摆、原地转圈等等。四、对外界反应异常,比如反应过弱,很多孤独症的父母形容孩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常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界发生的事情沾染不到他们。此外,有些患儿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如恐惧、多动或少动、哭闹不止,以及情绪波动、睡眠障碍等现象。"

语音时长04:03''

李晓凤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

2020/09/30收听(27238)

宝宝孤独症的早期表现

"宝宝孤独症的早期症状,社会交往、交流障碍,狭隘兴趣、刻板行为及感知觉异常,智力、情绪障碍。社会交往交流障碍,儿童喜欢独自玩耍,随着儿童听力正常,却对父母的多数指令常充耳不闻,但可以执行所感兴趣的指令,如上街丢垃圾、吃饼干等等。儿童缺乏与他人交流和交流的技巧,包括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喜欢独自玩耍,不懂得如何与小朋友玩耍,不参加互动性的游戏,似乎缺乏与父母的安全依赖关系,如需要时,儿童多拉着父母的手去某处,但不用手指去指,很少用肢体语言表示同意或者拒绝,如点头或者摇头。多数的孩子语言发育落后,常2-3岁时仍不能说话,部分儿童出现语言倒退或者停滞,部分儿童具备语言能力,但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难以听懂的语言、无意义的语言、重复刻板的语言、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语言内容难以理解,常表现模仿语言的鹦鹉语言,不能正确运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有语言能力的能够使用语言表示需要,很少用疑问句和征求意见的词语。儿童语言过多,有的滔滔不绝,但语言多数为单向交流,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明显。兴趣狭隘和重复刻板,对某种玩具不同寻常的喜好,身体运动的刻板,别人喜欢的活动和东西不感兴趣,对某些事物、活动异常感兴趣,表现各种复杂、重复、刻板的行为和刻板动作,如喜欢转圈、闻味,玩某些开关、键盘,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双手舞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比如车轮、风扇和其他圆形物体,反复观看电视的广告和天气预报等,对好多动画片不感兴趣。"

语音时长03:06''

孙玲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0/09/15收听(79848)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103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