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自测血压有什么注意事项

2019-12-13 16:30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通常家庭自测血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适的测量仪:测量仪是一定要经过厂家校验,使用经过校验过的上臂全自动或者半自动血压测量仪。家庭血压测量值低于诊室血压测量值,在135/80mmHg以下;
2、建议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量2-3次,取平均值。家庭自测血压主要用于高血压诊断,高血压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价,以及高血压血压波动的评价,与白大衣高血压的识别,以及对高血压疾病预后预测的作用;
3、记录测量血压数值:需要每次详细记录测量的血压数值,而不是单纯记录最终的测量血压;
4、情绪稳定状态下测量:对于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不建议经常测量血压,而是在保持情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进行测量。

分享:

437

相关推荐

脑瘫家庭自测的方法

"脑瘫家庭自测的方法就是观察孩子的表现,这是最简洁、最直接的自测方法。脑瘫患者的表现基本是运动障碍,其特点就是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的异常、姿势的异常,运动障碍的表现主要是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常表现为运动发育的落后。婴儿表现粗大的运动就是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这些发育没有按时间出现,比正常的孩子出现的晚或者不出现,比如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如果比这些时间都延迟,延迟1-2个月也算正常,如果太久了,或者根本就达不到,这就是脑瘫最突出的表现,也是最直接的表现。其次是手指的精细动作也落后于正常的孩子,一般3-4个月可以用手抓大的物体,等到周岁的时候就能很准确的捡起很小的东西,这个是精细运动的发展。还有语言运动、视力、智力,看这些是否都落后,要和同年龄比。再有就是肌张力的表现也是脑瘫特征性的,表现肌张力升高,呈痉挛性,肌张力低下就是软瘫的类型,再就是肌张力不全可以出现各种之间的表现,姿势的异常是最突出的,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怪异姿势,这些姿势的保持都和肌张力不正常有直接的关系。还有一些原始的反射该消失的没有消失,正常的生理反射还没有出现或者出现的很晚,这就是最简洁的自测方法。"

语音时长02:29''

孙玲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0/10/27收听(74540)

帕金森病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帕金森病的家庭护理有下面几个事项需要注意的,第一、对于帕金森病人,帕金森病因为是老年性的退行性的疾病,疾病会伴随着病人的终生,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会加重,所以药物治疗是必须的。对于家庭陪伴者,一定要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病人服药以后的疗效以及出现药物的副作用的情况,详细记录这些情况,在下次就诊的时候可以和医生进行充分地沟通,以便医生及时的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第二、帕金森病人在进食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因为病人肌肉不协调,包括肢体的肌肉和咽喉部的肌肉等等,所以吃饭的时候不要催促病人。另外,吃饭的时候不要讲话或者是大笑等等,很容易引起呛咳。吃冷饮的时候不要太凉,吃热饮的时候也不要太烫,端杯子的时候杯子的把手要宽一些,以便于病人比较稳定的拿住杯子。饮食上面要注意要多给低胆固醇、适当的蛋白等等,但是要注意如果病人在吃左旋多巴类的药物,药物方面要减少维生素B6的摄入,因为它会抵抗左旋多巴类药物的作用。还要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果病人进食比较困难,自己的手抖得比较厉害,需要喂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要缓慢,防止误吸、呛咳和窒息。多吃蔬菜、水果、蜂蜜等等,可以防止便秘。应该鼓励病人多做主动的运动和腹部的运动,每天睡觉的时候按摩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练习腹式的呼吸,这可以促进肠蠕动,以减少便秘的发生。还要鼓励病人增加身体的活动,喝足够的水,也可以促进排便,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尽量不用通便的药物;第三、注意积极的功能锻炼,尤其是姿势和步态的训练。日常生活中尽量让病人自己去完成,但是要注意,病人做这些事情要注意保护,防止跌倒。因为帕金森病人,有震颤的症状,震颤会增加身体产热,病人对热天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天热的时候尽量就是停留在室内,就不要去户外活动了,以免中暑。另外天热的时候也要注意穿着棉质、宽松的衣服等等,以利于排汗;第四、鼓励早期的病人多做主动的运动,尽量保持工作,而且要注意培养业余的爱好。家里人和看护者应该根据病人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协助。对于有慌张步态、动作比较笨拙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要防止跌伤、烫伤等等。如果是病人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家人和看护人员应该积极地引导病人,多跟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流,这样可以延缓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的病人往往就有心理上面的障碍,比如会有焦虑、抑郁等等,这时候就需要陪伴者多与病人进行交谈,引导病人与周围病友,与家里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鼓励病人多出去走走,给病人热情的关怀,消除不良的情绪影响,能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这些对延缓帕金森病病人症状的进展都有良好的作用。\r"

语音时长03:52''

曾湘豫北京医院

2017/07/25收听(42206)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291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