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副作用

2023-03-17 11:03播放 :

手机浏览

向您推荐
继续播放
关闭

视频内容

乙肝抗病毒的药物大概分为两类,一个是直接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与核苷类似物,目前一线的药物有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还有一个是干扰素,副作用相比前者较大。这些药物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副作用,具体如下:

一、直接的抗病毒药物副作用:

1、肌肉损伤:比如骨骼肌的受损,患者可以出现肌酶的上升、CK的上升、乳酸脱氢酶的升高;

2、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潜在肾损伤,或者早期可以出现蛋白尿,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肾小管损伤的症状,出现糖尿、氨基酸尿,有时生化检查可以出现钙和磷比值的失调。

二、干扰素类药物副作用:

1、发热: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先是会出现发热,常在打干扰素的前三针患者出现高热,体温达到38℃,甚至39℃以上;

2、血液系统问题:患者可以出现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

3、甲状腺受损:出现甲亢或甲减;

4、其他:可诱发自身免疫病,较严重时会诱发红斑狼疮。

分享:

33

相关推荐

乙肝抗病毒药物怎么选

近十几年来,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目前国内外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分为两大类,即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核苷类药物包括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α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这些抗病毒药物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都逐渐被认识。两类药物各有优缺点,核苷类似物相当于为乙肝病毒设置了一道屏障,口服方便,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强,副作用小。经过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得到明显的改善,降低了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细胞肝癌的发生。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属于高耐药基因屏障药物,且副作用小,目前被欧美、亚太及中国指南推荐为慢性乙肝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恩替卡韦耐药率低,5年内耐药率仅有1.2%,替诺福韦酯2014年在中国上市,至今未发现病毒耐药,替诺福韦酯是妊娠B类药,要在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风险收益比的基础上,可以考虑用于孕妇。替比夫定在少数患者可以引起肌酸激酶升高,肌炎因或者横纹肌溶解。阿德福韦酯则对肾脏和骨骼代谢有潜在的副作用。虽然核苷类药物服用方便,抑制病毒能力强,但在E抗原血清转换学和降低表,乙肝表面抗原浓度方面作用并不理想,而且疗程比较长。干扰素疗程相对固定,容易停药,在E抗原血清学转换和将乙肝表面抗原方面具有优势,但是皮下注射不方便,副作用多,有导致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可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禁用,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也要慎用。我国2015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对初治慢性乙肝及肝硬化患者,优先推荐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或聚乙二醇干扰素,指南同时还提出,对于部分患者要追求临床治愈。也就是说停止治疗后HBV-DNA持续阴性,乙肝表面抗原消失,肝功能正常和肝脏组织学改善,要想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有时需要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具体的用药情况还希望到正规的医院,经医生当面沟通,根据自身的病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语音时长02:51''

屈莉红上海市东方医院

2018/04/27收听(72076)

微信扫一扫
查看医生科普知识
已扫162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举报电话:400667853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9345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经营性-2020-0006
京ICP备16049935号-8 Copyright ©2020 youlai All rights reserved